五台山游记(四)[原] -----泪洒黛螺顶 黛螺顶位于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即是如此,黛螺顶的海拔也在千米以上. 坐车进入台怀镇时,第一个进入眼帘的,就是这在陡峭山脊上的黛螺顶了.远远的望去,墨绿的山坡上,有一个红点,非常醒目,也非常好看.当下就问坐在身边的先生,这是不是也是一座寺庙,又叫什么?我们是否还要上去呢?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个寺庙,叫黛螺顶,我们是要上去的.来到五台山,黛螺顶是必上的.当时自己的心里就有一丝愁绪,看到自己如此的表情,先生宽慰道:这山路很好走,都是一阶一阶的石级,并且很宽,不用发愁的.先生的这番话,并未让自己心中释然.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有“台内五峰”紧紧环抱:黛螺顶、菩萨顶、寿宁寺、灵应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顶上,座落,与腹地巍然高耸的大白塔相呼应,它们象雄伟壮阔的五座台顶下面,秀丽挺拔的“台内五峰”. 黛螺顶所在的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黛青色,翠色遮山,故小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 黛螺顶始创于唐朝,明成化年重建,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有修缮,在黛螺顶寺宇供奉着五座台顶的文殊菩萨,所以,来此朝拜称为“小朝台”. 五台山之所以名为五台山,自然是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现在随着旅行社到五台山的游客,来到五台山,主要是在中台礼佛朝拜敬香,而其它四个台去者不多.而去南台,从台怀出发,就是小车也要行一个多小时. (现在的五台山二日游,根本就不会有时间来安排,到其它台的时间.)五台山的五座台各供奉着一座文殊菩萨,因游客不能将五座朝台拜到,而黛螺顶却是将五座朝台的文殊菩萨请到,所以,来到五台山必上黛螺顶. 关于黛螺顶被称为小朝台,是有一个故事的.据说,清乾隆来五台山五次,但每次总是不能将五座朝台的文殊菩萨拜到,就总有此地郁郁寡欢.在他第五次离开五台山时,就对主持说了,朕下次来时,你要让朕将五座朝台的文殊菩萨都拜到.留下此,乾隆皇绝尘而去.主持朝思暮想,终未有好的主意出来.而在此时,庙里有一小和尚因偷吃供品被抓住,按庙规小和尚应被逐出寺.这时主持发话,说:你要是能想办法将皇上来五台山,把五座朝台的菩萨都拜到,就免你罪.小和尚年龄尚小,没有成年人思维的框框,他说:这有何难?我们在黛螺顶修一大殿,将其它朝台的菩萨都请来,不就解决了皇上拜不到各朝台菩萨的问题了?主持听此,大喜.当乾隆皇再上五台山时,果然就将众菩萨在黛螺顶就拜到了. 所以说,来到五台山的游客,尤其是礼佛许愿者,黛螺顶是必上的了. 在五台山的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将登上黛螺顶.早晨,从五佛庙回来,吃了早点,就来到了黛螺顶的山脚下,上山有方式有三种,一, 是最自然的方式,即从大智路登上黛螺顶,大智路有1080个台阶;二, 是坐缆车上山;三, 是骑马从山侧盘旋而上.看上去有三种选择,但这三种选择,无论哪一种对自己而言,都是一种艰难又无奈的选择,都是对自己轻微恐高症的挑战. 选择坐缆车上山,整个人悬在半空,将自己的命运交于机器,想到此,身上就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就已是全身发紧.大智路再是艰难,那也是脚踏实地的感觉.再有,这毕竟是佛家圣地,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观光游览地,自己虽然只是观光,但对佛的那份敬意之情之心,还是格外看重的.认为坐缆车上山,一是有些不敬,再也是与佛家圣地的气氛不和谐,心里也就不会舒服了. 选择骑马上山,自己更是不会考虑了.佛讲的是因果报,人有前世来生.自己虽是对这因果报不相信,但认为,马也是一个生命的载体,在这样的圣地,以马为交通工具,也不认可. 如此一来,还是要走大智路了. 就是在山脚下,自己还在与先生商量着,看能否不上黛螺顶了,但先生面带微笑,脸露祥和,好言软语,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说:这次来五台山,就是为了让老婆你看看的,咱们其它的台去不了,这黛螺顶再不上去,那这来五台山就没什么意思了.不用怕老婆,我拉着你.看着先生如此的好脸与软语,还有这份耐心,就这样,在犹疑中,在心中一丝淡淡的愁绪中,登上了大智路的第一个台阶. 看着大智路三个字,自己也期望着能消除心中的害怕心理,能在智力方面,不要早呆. 刚上时,坡度不算陡,路也宽,并且在有三五十个台阶后,会有一个小平台,自己心想,如是这样也就是累一些,确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也照了一些相.但上至三分之一高度时,情况开始有了变化,阶梯之间的小平台间隔越来越长,坡度也骤然增大,此时抬头看上去,上边的坡度更显陡峭,心中的恐惧之感陡然加大,恳请先生下山,先生讲,已上到这里,加把劲,一会就上去了.其实,自己的心里是想上去的,所以在这犹疑中,拉着先生的手,继续登爬. 登爬到三分之二高度时,在阶梯的外侧,有一个带凉亭的平台,到了这里,连累带怕,就地而坐了.看着远山,想着前边陡峭的路,下山已是毫无可能,心中的愁绪又油然而生.小坐片刻,起身之时,眼中的泪水就夺眶而出,绵绵不断.其实,不想这样,不想让先生替自己担太多的心,但一种恐惧,一种无奈,一种无助,上种莫名的委屈,汇成了这眼中泪水,滚滚而下,滴落在这登上黛螺顶的阶梯之上. 愈往上愈陡直,看上去钭度已是在80度的样子,近乎爬梯子了.就在一种狼狈之中,在手脚并用中,在不断的泪流中,终于爬上了黛螺顶.上到山顶的心情是复杂的,真的不知是喜还是悲,笑,笑不出,哭,不能哭,就是这样一付难看至极的表情. 在高高的山顶上,望去有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山脚下,小小的房屋,对面隐隐的寺庙,远处朦胧的山峰,如此的美丽与壮观,自己却是不能尽情欣赏,还不能马上恢复的心情,暂时的抑制于麻木中.麻木中,机械地手举相机,将小镇,人家,寺庙,公路,山峰,一五进行了拍照. 站山头心潮浮,想登程攀爬倍艰辛. 恰似梦中游,亦幻亦真;恐高之症,挥手消失. 黛螺顶上风飒飒,高松挺拔,真是神仙好去处. 在寺院拍照,游览,小坐,喝水,之后,下山. 大智路那陡峭的石阶,是再不敢去踩,下山选择了盘山的马道.马道果然易行,山间盘绕,坡缓人稀,小路蜿蜒.没有了陡峭逼人的气势,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在这寂静的马道上,也拍了几张照.很快就来到了山脚下,轻松之感顿生,心情也明朗起来. 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五台山之行.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