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长假,单位同事约我去五台山游玩,我欣然应允,五台山早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我们晚上乘车,一路高速,不顾疲惫和劳累于次日到达五台山。 进入五台山,向车窗外望去,林木重叠,云雾笼罩,峡谷幽深,道路险要,七拐八弯,看着就在眼前,要绕一个或数个大圈才能上去。回头望走过的路,就象一条银练缠绕在碧绿的山坡上,蔚为壮观。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为大智文殊菩萨道场,地处山西省五台,繁峙两县境内,方圆500里,属太行山支脉。这里“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又称清凉山。层峦叠嶂的群山中,有五座形状各异,秀逸出众的山峰耸立,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五峰峰顶,宽广平坦如台面,五台山由此而得名。这里的庙宇重多,现存寺庙四十七座。据《清凉山志》记载,早在东汉永平年间山上就已经有寺院了,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大兴佛教,五台山寺院大增,禅林林立,最多时多达一百余座。到了明、清两朝达到鼎盛,形成了一个佛教文化中心。当地人称五座山峰之外为台外,五座山峰之内为台内,五座山峰中央有一个小镇便叫做台怀镇。这里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五台山的白塔原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尔工匠来此设计建造,白塔高约60余米,形如藻瓶,上下悬挂了252枚铜铃,清风徐来,铃声余音不绝,塔顶部铜制的大宝瓶金光闪闪。那里的出家师傅说,此塔又叫佛舍利塔,是五台山标志性建筑, 塔院寺以北,就是著名的显通寺。寺内有许多重要古建筑和珍贵文物,精品荟萃。其中以铜钟、铜殿、铜塔和无梁殿、经字塔最负盛名。显通寺的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铜钟,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为明朝时浇铸。敲击时钟声洪亮,经久不散。铜殿为明朝妙峰大师化募所造,是妙峰大师修造的三名山大士像及铜殿之一。每座铜殿耗资一万两白银,铜殿全部用铜浇铸而成,高约三米多。这在国内外建筑史上均属罕见,若非亲眼所见,实在难以令人置信。铜殿中央供奉一尊铜铸大佛,即三名山大士之一——文殊菩萨。铜殿四壁铸有万尊小佛像,号称“万佛朝如来”。佛像精致细腻,工艺精湛。在铜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六米高的铜塔,原来本有五座,暗含五台之意,如今只剩下这两座了。 到了五台山除了要到显通寺,更重要地是要爬菩提顶,从山下走到山上寺门口前共有108级石阶。菩萨顶前的这108级石阶是有代表意义的,在佛教中暗指人间的108种烦恼,上山朝拜文殊菩萨,则可以把人间所有烦恼都丢弃于脚下。顶上寺院格局均按皇宫模式建造,十分豪华富丽。过去康熙、乾隆几次来五台山朝拜,均寄宿于此,顶上木牌坊上的“灵峰胜景”的牌匾就是康熙御书。当年陈毅元帅登顶后留下了“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的诗句。 从菩萨顶下来,我们又去了几个地方,几位同事累得满头大汗,实在是不想再走了,我们只好沿着原路返回。走在街上,卖工艺品、佛像、佛珠和旅游纪念品的特别多,清净的佛教音乐不断地环绕在耳边,听着这么美妙的音符,就有一种回归自我,荡涤心灵的感觉。 评论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