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竹林寺介绍: 竹林寺始建于唐朝代宗年间,距今已1200多年,为历史上有名的高僧——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所创建。 据历史记载,法照大师曾在衡州云峰寺驻锡,在早斋时,于粥钵中看见五台山现于五色祥云中,并由化作老人的文殊菩萨点化他去五台山。于是,他在大历五年(西元770年)到达五台山,于佛光寺为数道白光所引,至一寺前,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方圆二十余里,见文殊菩萨与诸圣众一万人俱。 文殊授以念佛之法,令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圣境消失后,法照深感佛力难思,于山坡上放声唱念弥陀圣号,七日不绝。唐王于长安亲闻圣号绕耳不绝,即谴钦差循声寻至,后依法照所见圣境之处,建寺一区,庄严绮丽,便是分之大圣竹林寺。 当时,竹林寺建有律院、庵院、华严院、法华院、阁院、佛殿院六院和念佛的股舟道场。每院约有四十名僧众。六院之一的律院,全称叫做贞元戒律院,建于贞元年间(西元785-804年),创建竹林寺时开设的。 在这座律院内,用汉白玉石建筑了一座高190厘米的八角形的万圣戒坛。当时全国公认的戒坛,只有在嵩山和五台山,由此可见,五台山竹林寺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日本国入唐留学僧圆仁慈觉大师在开城五年(西元840年)五月十四日,便是在这座白玉戒坛上受了具足戒。慈觉大师在竹林寺期间,修学念佛三昧,倾注身心掌握其法,回国后大力弘扬,并成为日本天台宗第三代祖师,对日本佛教的弘扬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竹林寺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寺院,为培养僧才,弘扬佛法,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佛法交流,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建国之后,由于文革影响,竹林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寺内瓦砾遍地,所有建筑荡然无存,昔日著名的寺院只剩下残壁断垣,尘迹累累。唯有一座近三十米高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尚且完整无损。 到竹林寺的第一天晚上开始,我每天都去这座释迦牟尼佛舍利塔绕塔、拜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雄宝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左边是五观堂,寺院僧众用斋饭的地方,也称之为香积厨或五观堂。 僧人戒律规定,进餐之前应作五种观法: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也就是说,僧尼于吃饭前,应当饮水思源,观想食物之来源,知晓其来之不易。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僧尼于吃饭前应检查自己是否持戒、诵经、念佛、坐禅,作有关三宝的事情。若有怠失,受施则堕,不宜受食;德行圆满,则可应供受食。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僧尼在用饭时,不要见到上味好餐就起贪心,见到中味餐就起痴心,见到下味食就起瞋心。否则,不觉惭愧,就会堕入三恶道。所以吃饭前应作离过贪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佛教认为,吃饭是为了治疗饥渴,长养身体,以更好地从事佛教事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着。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不食会生饥渴之病,难成道业;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要吃得适当,资身修道。五观堂即取用食品须“五观”之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这次夏令营办公的地方,二楼是《清凉世界》杂志编辑部、录音组和新闻组的办公室。一楼是禅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非常有特色的夏令营的主要活动场地——蓝色大棚子。早课、晚课、过堂、听法师讲课、普茶都在这里进行哦!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