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三晋古迹之旅五台山

[游记]三晋古迹之旅五台山

2008-05-22    sina.com.cn

第二天仍然起个大早,虽然昨晚赶夜路到了忻州,但是忻州离五台山仍然有200多公里的路程,而且山西的路实在是差,200公里的路仍要跑不少时间。大巴在团友的迷迷糊糊中出发了,颠簸的路途中大伙重又睡去。一觉醒来时,以近五台山下的台怀镇,因为五台山是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来之前也做了功课,对此地已有了些许了解:

五台山与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并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五台山因东、北、中、西、南五峰突起呈台状而得名,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北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在37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奇石、怪洞、古树、名泉遍布于高山大壑之间,历来就是避暑胜地,所以又有“清凉山”之称。夏季这里的平均温度比山外要低10℃左右。山内景色秀丽,可以在东台(望海峰)观云海日出;登西台(挂月峰)秋夜赏月;登北台(叶斗峰)观雪景;上南台(锦绣峰)观山花繁茂,至于中台(翠石峰)则是观天象的所在。除了这些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之外,五台山上林立的古刹宝塔,无不彰显出佛教圣地的庄严雄浑。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前些年的一部影片《清凉寺钟声》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五台山历史悠久,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等地少数民族的尊崇。五台山现有寺院五十多处,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著名的寺庙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这些佛教寺院历经各个朝代的建筑和修缮,或规矩谨严,或柔和绚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有寺院内都供有文殊菩萨的雕像。多数寺院设有文殊殿(如万佛阁),殿内为三大士布局,文殊居中,观世音居左侧,普贤在右侧。有的寺院既有文殊殿又有观音殿,这种情况下,观音殿内的三大士就以观世音居中,如显通寺。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妙德”、“妙吉祥”。关于文殊的来历,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即《文殊师利涅磐经》中所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卫国(今印度西北)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中的公子,离家投奔释迦牟尼学道,功德圆满,修成菩萨身,并被尊为菩萨之首。文殊在四大菩萨中称“大智”,常与右肋侍普贤并列于佛祖两侧,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侍于佛左,专司智慧,菩贤侍于佛右,司理。文殊菩萨的本体是五髻菩萨,即顶上有五髻,为童子形。五髻表示五智五佛,童子取天真之意,因而文殊亦称文殊师利童子,俗称孺童文殊。文殊的坐骑是一头青狮,表示智慧之威猛;手持宝剑,表示智慧之锐利。因此他的美名尊号是“大智文殊”。五台山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文殊像,造型有五十多种:有老文殊(显通寺),金刚文殊(观海寺),甘露文殊(显通寺),大伟德文殊(菩萨顶),带箭文殊(菩萨顶),千钵文殊(显通寺),红文殊(广仁寺),黄文殊(广仁寺),白文殊(罗目侯寺),聪明文殊(东台顶),智慧文殊(南台顶),狮子吼文殊(西台顶),无垢文殊(北台顶),孺童文殊(中台顶)等等。自从文殊菩萨落脚五台山,千百年里,五台山一直经历着佛教的显密并存、青黄寺庙互容、僧俗信众共生的传统规矩,更是悟出了无数的高僧大德之士,由此镕铸了特有的五台佛文化。

上午9时许终于抵达景区,第一个揭拜的是镇海寺,前来这个寺庙是源于一个清顺治帝在此出家的传说,其实据考证,此说法并无任何凭据。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5公里。这里苍松翠柏,曲径通幽,是一处极其清静的所在。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海拔1600米。寺院因山借势,错落有致,从山腰到山顶形成步步高升格局。寺前有幡杆、石狮,寺内有殿堂楼房100间。现仅存有四座大殿,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关公殿,其中观音殿又称文殊殿,殿内供奉有五尊菩萨,两侧是十八罗汉。寺后有一座小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墓塔八面雕有精细的人物图案。章嘉活佛是黄教中一个历代沿袭的职位,其地位仅次于达赖、班禅活佛。康熙皇帝尊章嘉活佛为“大国师”,让其统管内蒙五十旗。第十九世章嘉活佛、即末世活佛被袁世凯委任为北京、西宁、五台山黄教的首领,后来还担任了国大代表。这个末世活佛在五台山拥有极大权力,因镇海寺是他的行署,所以镇海寺的规模也日渐庞大。其实现存的镇海寺规模已经很小,与鼎盛时期自不可同日而语,殿堂也都矮小,没有什么细观的价值,匆匆游过即出。

黛螺顶位于台怀中心寺庙群以东的陡峭山脊上,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庙的山门和牌楼被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型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庙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黛螺顶始创于唐朝,重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黛螺顶上的寺院内有五台山5座台顶的5种文殊菩萨法像,到这里,可以一次性朝拜5尊文殊菩萨,所以来此朝拜称为“小朝台”。黛螺顶寺内共有殿堂、僧舍20余间,还有两座康熙和乾隆的御碑,站坛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殿内所供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盘坐模样,而是站立佛坛之上。寺内有一座殿堂叫五方文殊殿,内供有五文殊像,分别为孺童文殊、无垢文殊、智慧文殊、聪明文殊和狮子吼文殊。遂进殿朝拜了文殊菩萨,并在殿前拍照留念。

从黛螺顶出来已经是中午时间,山下的街道上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很是热闹,在一间专门接待游客的饭店用餐后,不及休息就上车奔下个景点:菩萨顶。

菩萨顶在五台山灵鹫峰上,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由于它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喇嘛宫。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据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圣,露出了真容,便将寺名改为真容院。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于是菩萨顶成了五台山黄庙之首。寺内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并撰写碑文,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康熙帝手书。现存建筑多建于清代,建筑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与山上其他佛殿有很大的不同,这里也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如在此时登山,可以看到喇嘛们“镇魔”的盛况。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此说法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菩萨顶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中心突出、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气魄不逊于皇家宫室,正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另外,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后来,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储水层,因此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几近二米。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是少有的石雕作品。传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了下来,这样石狮就没有了舌头。在菩萨项前院的西配殿里,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朝拜完毕,仍然下了菩萨顶高高的台阶,前去下站显通寺。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6089e010009ek.html26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