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忻州八景之四金山六洞 |
[游记]忻州八景之四金山六洞 |
2008-05-22 sina.com.cn |
一天,尉迟恭步出营盘,登上金山察情谋划,见一得道高人,白眉皓发,身材伟岸,精神矍铄,气度非凡,正坐在一块青石上闭目养神,若有所思。尉迟恭便怀着虔敬而真诚的心情,走近前去向老人讨教起来,老人仰起脸,上下端详了尉迟恭一番,觉得此人仪表堂堂,谈吐出众,有匡时济世之志,统领经国之才,敬老尊贤之忱。便将一支红缨钢鞭慨然赠送给他,并附在他的耳边窃窃私语了几句,尉迟恭心领神会,欣喜若狂,向老人告别,来到金山的顶峰,果然见有六个紧闭的石洞,分散在三处,掩映在氤蕴雾蒙之中,并时有景星如佛光云。尉迟恭甩开钢鞭一指,空中噼啦一声,似霹雳震响,亮如雷声,喊道:“洞门快快开,尉迟取宝来。”说时迟,那时快,那六个偌大的洞门,訇然应声而开。尉迟恭身入洞内,只见金碧辉煌,光芒四射,小鸟翙翙,鸽子种翀翀,空阔幽深,镗鞑不宁,他急忙逮起飞禽来,可是,非但一个也捉不到手,反而搞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眼看道人说的闭门时辰就到了,只好按道人的吩咐,脱下战袍包了几斗砂土背了出来。又遵道人的指点,一直背至与金山相距25公里的姑姑山下(按:姑姑山又名石姑山,相传因石氏处女修浮屠法后圆寂于此,上建有姑姑庙,故名),在两处相连的水漳中淘滤起来。砂土一经加工,光烛耀眼,寸块超斤,立刻变成了斗金斗银。尉迟恭“以食为天”的燃眉之困克服了,而且还将自身的节余赈救了周围的乡亲父老。人们为了感谢纪念道人和尉迟恭的隆恩懿德,便把那条披沙拣金洗涤过砂砾的小溪唤作淘金河,淘过金银的小水潭起名叫“金瓮”和“银瓮”,尉迟恭及其属部终于逐渐成为唐朝早中期的一支强大军事力量。 遗憾的是,尉迟恭有个迕逆不孝的儿子,父让东,他往西,父说南,他向北,总是与父亲背道而驰,对着干,颠倒做。因此尉迟恭在弥留之际自忖道:“儿子从未听过自己一句话,若让他做木质棺材,他非作石头的不可。若让他把钢鞭传流下去,他非放在棺椁内同葬不可。”于是便对儿子说:“我死后你给我做支石头棺材,把钢鞭也放在里面,千万别传给后人。” 讵料,儿子听了后想:“侬家从来没有听过父亲一句话,对于以前的事来不及补救了,这是老人家最后的嘱咐,无论如何得按父亲的意思办,以尽儿子的孝心。”于是果真结结实实地做了付石头棺材,并把钢鞭也同时放了进去。从此尉迟恭再也没有转生,钢鞭没出世,杳无音讯了。因而,忻州、原平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若要金山开,除非尉迟恭转回来。” 确实,“尉迟恭晚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这是与他青年时代聆听道人旨意,接受圣仙秘诀,不无关系的,也是导致其归宿的必然结果。 《忻州志·仙释》载:“金山铺(在金山之麓)铁佛寺,相传前明崇祯年间有僧入寺,久不见出,视之于伽蓝位坐化。清道光年间伽蓝座后墙倾圮,见有真骨出焉,始信传闻不误。又传有老僧宗潭字紫澜者,一日坐化,鼻垂玉柱。”证实金山是一造福宝地。 现在的金山脚下已经有了“跃进湖”,倘使尉迟恭死而复生的话,他就别再舍近求远寻觅淘金河了。金山上取石的车马川流不息,探宝的人儿来来往往,种植的庄稼到处都是。金山湖中波光粼粼,鱼群翻转,湖畔水滨,树木成荫,男女谈情,人头攒动,桨声伴着欢歌笑语,浪戏引发改山易地。真是道人显灵,尉迟还魂’僧侣再现,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洞门业已大敞,奉献解数,展开了新的风韵和画卷。 金代文坛的杰出诗人元好问曾用饱蘸激情的笔触,通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七言绝句《金山》,诗咏道: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a5c0ef01007tpm.html4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