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游 早就梦想去乔家大院看看,但一直未能如愿。在几年前的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剧片,又勾起了我想去目睹大院美景的愿望。好者,去年的四月,由市电力行协组织文朋诗友一路西行采风,总算圆了心愿。 回来后己时过十余月,总想动笔写点什么的,但苦于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懒惰,一直未能成文。近日,“不写不爽”的感觉又油然而生。 晋商的荣耀和财富,已随历史远去,但乔家大院却因旅游开发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一行沿着漫长的大运公路走进乔家大院,便是走进了晋商文化的脉络,在大院里转进转出,就像是翻开了一本本关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晋商历史的大书。透过那精致富丽的天井,抬头似乎就能一窥晋商五百年的兴衰。从此只能感慨:山西归来不看院! 据说,山西的晋商大院有好几座,常家庄园、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但出名最早的是乔家大院。没有哪座晋商大院有它那么高的出镜率,先后有三十多个剧组在此拍摄。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使乔家大院俨然成为晋商大院的杰出代表。 当我们来到乔家大院时,发现当地的旅游开发已经相当惊人了,围着景区的仿古建筑大都是宾馆、餐馆、旅游纪念品摊店,人声鼎沸的叫卖声,乔家大院这个主角反倒显得有些落寞了。晋商们将辛苦积累下的资金没用于扩大经营,而是使其流回故土大兴土木,固然有“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的保守自闭,但在文化层面上来说,又何尝不是用建筑的形式保存了一份文化,同时为子孙后人留下了旅游开发的饭碗。据说,守着祖先留下的大院做点生意,衣食无忧,村人外出打工创业赚钱的少了。时代的变迁,没有必要像先辈晋商那样颠沛流离地打拼了,可祖先身上地那种纵横四海的豪气也逐渐地消褪在历史深处了。 听导游介绍,乔家大院是晋商大院里最出名的一个,但其规模并不大,占地面积为8724平方米,“乔家一个院”说的便是它。乔家大院是一幢城堡式建筑,四周全封闭着10余米高的砖墙,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尚未踏入便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古文化的高品位。 大院的整体谋篇布局很有特色,选择了院中有院、院内套院的建筑形式,有着古色古香的宅弟。踏入乔家大院的大门,便是一条寻常无奇的石铺甬道,6个大院分列甬道南北两侧,20个小院和300余间房屋非常严谨地藏于其中。从甬道转身拐进一个门,便会发现里头别有洞天,深邃富丽的环境,院内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艺术品,有人物、花卉、松竹、瓜果等,内容绝无重复,象征吉祥与富贵。“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的说法不无道理。 一进一出,井然有序,游乔家大院,不需要导游引导或地图标出也不容易迷路和走失。大院里有不同主图内容的展出,如乔家的发家史,山西民间习俗,旧时经商的商俗院等。与其它大院类似,乔家大院也有看不完、拍不完的各种雕刻,乔家崇尚古代风俗,也是个民俗学的殿堂,院中的牌匾、雕刻等细节都包含着浓郁的民俗,做法大方而很有讲究。如正对大门的照壁是一个“百兽图”,所有的寿字没有一个雷同的,照壁顶上还刻有万字拐,表示万字不到头,福也不到头,可见当时的古代人用心良苦。 听导游介绍,如果登高俯瞰院落布局,会发现整个院落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为了保护乔家大院,目前已不允许游客登上屋顶游览。到乔家大院不能登高俯瞰全景是个遗憾。 除了古朴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乔家大院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大红灯笼几乎成为晋商大院旅游开发的滥觞,而独独乔家大院里的红灯笼,让人感觉格外有韵味。置身幽暗走廊中或华丽的飞檐斗拱下,会有很大的空间感,透过天井或是俯视层层叠叠的屋脊,似乎能看到弥漫大院上空封建家族的文化气息,压抑还是凝聚,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在游院中,我们也不时了解到当时乔家的一部兴衰史,大院的西北角,还有一块未能成家的院落,这在当时实属憾事。后来山西省又作为景点开发,假山、曲桥、走廊为乔家大院添景不少。 游完大院后,我们有好长一段时间竟产生幻听感,无论走在哪里,似乎都能听到脚步声。那种经过晋商的深宅高院回放的声音,不是我们自己的脚步声,仿佛是历史长廊里传出的余响。 逛完乔家大院,时已近黄昏。回望斜阳笼罩着的大院,不禁生出许多莫名的感叹——历史的辉煌如同大院顶上的那抹余晖终将退去。而作为游人,到过晋中地区,相信对家儒、财富和文化的思考会更深入些了。 沿途之上,因时间仓促,多为走马观花,景物太多,美不胜收,也只能统览一遍,作为“到此一游”留下一点印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