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东山古民居,IT精英回乡当村夫 鉴山堂,陆巷古村惟一保持原貌的一幢明代民居,风雨飘摇中显得日益“老态龙钟”了。不能让600年老屋再毁下去———这样有价值的明朝宅子毁掉一个就少一个了!张放,一个在深圳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IT精英,毅然选择了回乡,守住祖传的那份家产和人类共同的遗产。“村夫”张放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原一种真实的古村落文化。 600年老屋不能再毁了 现存古村的老宅大多经历了三次浩劫———第一次是“破四旧”时期,第二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农民纷纷拆了老宅造新房子,而第三次就是前两年,子女纷纷进城,农民变卖了老家的房子也跟着进城了———现在能够留下来的本身就很少了。鉴山堂虽然躲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劫难,然而几十年空关着的老房子因为没有人住也损坏严重,濒临倒塌。张放说,一年多前他们全家在离开了20多年之后重新搬进来之前,院子里就像原始森林,杂草丛生,野草足足有一人多高。而为了能让妻儿走得进来,他只能提前一个月悄悄地先回家把野草整治了一番。老房子空关着,也引来了偷盗者的多次光顾。一次是1995年,一次是1997年,两次偷盗把老宅里存放的大部分家具和许多构件搬空了。当1997年从深圳回来,他从偷盗者挖的洞里钻进老宅,看着饱经风霜伤痕累累的老宅,便有了要回家守住老宅子的念头。 为守住老宅他选择了IT业 因为家谱早年就烧毁了,在陆巷古村,张家能够追溯得到的历史也只有200多年。虽然如此,张放心底里那份浓得化不开的家乡情结却让人感动。或许是儿时放任的天性给了张放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18岁离开苏州,在深圳读大学,学物理的他就因为创立了系里首个实验室而被写进了深圳大学物理系的历史。毕业后他办过自己的模具公司、当过深圳大学的电教老师。1997年网络刚刚兴起时,他便投身网络,当时他创办网络公司在深圳还属于新生事物。张放说,选择IT产业,虽然有个人喜好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一条,还是这个职业可以给他自由,网络最大的好处是不限制空间,只要有一台电脑和一个网络,随便在哪都可以。开公司或者当老师都不能满足他。而业务拓展进入稳定期后,他就准备回家了。 让明代民居再活二百年 在陆巷古村里,也不乏各种古宅维修的先例,然而张放却没有像一般人修房子一样做“大手术”,而是在南墙外面建了一幢小屋,用来支撑墙体。即便修过的地方,他也不加粉饰,展示给人看。屋顶漏雨,他将隔壁倒塌堂屋上的砖瓦拿过来补上,“只要不漏能住人就行了”。许多木板被蛀得伤痕累累,但他只要确定还坚固,就决不把它换掉。从2005年11月到今天,他修修补补花掉了六万多元,古宅虽然依旧老态龙钟,但“病情”却得到了抑制。 然而在这样一个破旧房子里生活的艰苦却是可想而知的,老宅堆满了杂物,楼梯踩上去软软的,而且斜得厉害。没有空调、没有卫生间。热了,夏天院子里的井水就是最好的冰箱。春天,孩子跟着妈妈上山摘马兰头、小竹笋,张放说这是最绿色的食物。张放一家在底楼的一个侧屋里摆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上放着用来工作的电脑,只要有一根电话线可以上网就行了。起初朋友们都不能理解,张放也不作解释,只是悄悄地把QQ名称改成了“雁雀安知鸿鹄之志”,之后没多久又变成了“悠然见南山”、“大隐隐于Q”、“青梅煮酒”……渐渐地网友被这些勾人的词语吸引,纷纷造访东山,直到这时人们才读懂了他的心声。 古村落展示不仅仅是建筑 回到家乡后,张放把家门口通往池塘的路修复成儿时记忆中的模样,利用网络,帮邻家的农民招揽来了大批城里的游客,卖茶叶、卖橘子、枇杷。而渐渐地,割断了几十年不相往来的邻居也热情起来,又开始像从前一样帮着看看门,照顾一下孩子。张放说,他要还原的正是这种古村落里最原生态的东西。 张放说,真正激烈的“战场”在他脑子里,而身处这样的环境,正是最好的放松形式。张放也准备把自己的网络优势利用起来,将古村每个季节的花果和各种旅游资源在网上公布,然后把游客带进来,结合花果采摘和农家乐等,让游客住下来体验一种真正的古村文化。 摘自《姑苏晚报》 作者:陆巷古村 出自:
陆巷古村
登录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