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瑶山情-朗山古民居之行 |
[游记]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瑶山情-朗山古民居之行 |
2007-09-17 edu.cn |
为了更好的探索红岩村的成功经验及新农村基层建设,7月22日上午,我校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瑶山情”之“探索红岩村成功经验及后续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在领队梁炳辉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恭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子——朗山古民居。 当天,“瑶山情”实践团队参观了朗山古民居的古朴风光,村长周仲材热情接待该实践团队。该团队从村长那详细的了解到:在恭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要数朗山瑶族古民居,它不仅显示出民族的特色,浓浓的乡土气息,而且具有浓重的文化氛围。 朗山瑶族古民居位于恭城莲花镇朗山村,朗山村因背倚朗山而得名。其山为高大的石灰石山,山上树木葱茏,山北麓为30度左右的缓坡,整个村子依缓坡逐级上升。六座古民居在村中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了一个长约200米,进深100米的扇状古建筑群,各房占地约300平方米。 古民居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原为周姓祖业。六座古民居有四座基本保存完好,古民居为清一色的清水砖墙,砌筑工整细致,硬山风火山墙高低错落有致。构件花饰繁多,显示了往昔主人家的富贵、儒雅。 从远处看,古民居浑然一体,布局得当。但各户又相对独立,各户独门独院,都是三进三开间带厢房或跑马楼、一至两层的建筑。一般是首进为三开间正大门,两层楼高的青水砖硬檐,拾级而上进入一字大门,两侧为厢房、跑马楼,中留天井;过天井到第二进两层高的主楼,楼下为敞厅(俗称堂屋),两侧是厢房;穿过敞厅后面又留天井,天井较窄,主要是为解决第十进与第三进屋面排水而设。第三进为厨房,厨房后有一条自东而西流淌的溪流,小溪出处东端为龙眼泉。各户从溪流分出一条小支流引入户内,饮水在溪流中提取,其它用水则在分出的小支流进行。科学利用水源是朗山村古民居在设计上的特色之一——六家房舍院墙相隔,但又有侧门和巷道相通连成一体。如此的建筑,据说发生火灾时邻里不会受到秧及,遇盗匪行窃时各房又可相互联防共同御敌。如此多方考虑的建筑模式,值得建筑学家们研讨。 六座古民居的另一建筑特点是文化味道浓重。窗棂落扇多为雕花,连挑檐梁上的托峰都是麒鳞瑞兽、花鸟虫鱼之类雕饰,多数堂屋置有做工精细的神龛,供奉先祖神祗和土地神。个别堂屋楼顶还置有斗八藻井,绘以太极图,古朴大方。更为别开生面的是,雕花刀法利削,层次分明,比文、武两庙的雕饰更胜一筹。各房都有内涵丰富的彩绘壁画,除福、禄、寿、喜诸多的吉祥图饰外,还有很多题词题诗。书法有正楷、行书、篆体、隶书、魏碑。 六家居呈扇状一字排列,大门都朝南开,如此造型,独具特色。街中有高耸的碉楼,寨头、寨尾均置有门楼,村边砌筑青石方料的寨墙,巷道多为石板路。 村头还完整地保存着一座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惜字炉”,该炉为塔式建筑,塔分三层,六角开。据当地老人介绍,朗山村历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将不满意的手稿焚于塔内,从不乱扔乱丢,养成了良好的惜字风俗。此惜字炉是瑶族人民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良好例证。朗山瑶族古民居是桂林市目前已知的一处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平面布局规划最科学的古建筑群。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考察组发表的文章所说:“这个村寨是相当精美极有特色的,既可感到汉文化的明显影响,也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特殊创造。” 朗山瑶族古民居虽建于晚清,但它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学方面的研究价值,作为民族文物,它是一个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实物例证。 参观完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实践团队同村委班子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周村长还介绍到:目前该村经济还比较落后, 村子现有167户共有千人左右,人均有地0.8亩,人均年收入2500-3000元。目前村委班子正在积极磋商依托有利地形,招商引资,开发古民居,导入旅游产业,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当天,“瑶山情”实践团队还进行了调研探索,通过调研,从而更加关注农村,增强服务农村的决心。通过调研对比,还了解到红岩新村与朗山古民居之间所存在的区别。 同时该实践团队通过资料宣传,也使该村村民更加了解有关致富、环保、文明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知识。
|
转自:http://www2.gliet.edu.cn/dept10/view.asp?id=1684&lm2=7127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