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平遥古城手绘地图说明词(平遥古城自助游全攻略)[海客俱乐部]—. |
[游记]平遥古城手绘地图说明词(平遥古城自助游全攻略)[海客俱乐部]—. |
2007-08-30 hike98.com |
三、历史街巷与传统民居 平遥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格局基本完整的历史街区与保存基本完好的400余处明清民居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城镇建设的格局、规模有着极为严格、完整的规制,同时还要遵循礼制、顺应风水,方方正正,面南为尊,强化中轴,突出中心,经纬分明,主次有序,讲究对称。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看今天平遥城的城市布局,就如同看到了一张中国古代汉民族城镇建设尤其是县级城镇的标准化图纸。 左文右武是中国古代城镇的基本格局,平遥也不例外,东有亲翰门,西有永定门。平遥县的文庙,座落在县城东南的文庙街,而武庙则位于县城西南与文庙街基本平行的书院街。 官署通常位于城镇的中心地带,平遥县衙位于县城中心偏西南的衙门街。县衙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东西厢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县衙内还建有酂侯庙,酂侯即汉代名相萧何,封建王朝昭令各县修建酂侯庙,希望县吏们都能以之为榜样,忠君报国。平遥县衙内还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建筑,那就是大仙庙,供奉着替县官保管大印的狐仙,据说,县政府占用期间,县衙内的许多建筑被改建或拆除,唯独大仙庙无人敢动,就是畏惧于狐仙的法力。 古代城镇中心通常都建有钟楼和鼓楼,但平遥却以市楼代之。市楼横跨于南大街之上,是城内的最高建筑。市楼原名“金井楼”,因为楼东南侧的一口水井“水色如金”而得名,现在明清街上的一家客栈就取名为金井楼。那么为什么现在被称为市楼了呢?据说是因为古代平遥的工商管理机构就设立在楼上。 宗教祠庙也是古代城镇必不可少的建筑,目前城内能够完整对外开放的宗教民俗祠庙是城隍庙和清虚观。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一个常被游客忽视但却绝对值得一游的地方。清虚观同时也是平遥县博物馆所在地,保存着平遥县的一些珍贵文物、碑刻及民间艺术品,以清虚观道教文化、平遥县史、历史珍品为主题的几个展室能让游客对平遥的历史、文化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 清虚观的主要建筑三清殿曾在九十年代落架大修,一天清早,当人们回到工地时,落满尘土的地面与梁柱上,遍布规则的奇异图形,它们极其自然地组成了“龙凤之迹”。从图案的形成来看,这绝不是人为描画,似乎是某种动物不经意间徘徊于此而留下的足迹,但又是什么动物呢?为什么又会形成如此逼真的龙凤图案呢?学者与百姓百思不得其解。如今,这些“龙凤之迹”的照片依然留下三清殿前,等待后人去破解。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西大街与东大街为一条笔直贯通的交通主干线,连接着下西门与下东门。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中轴线,但它与北大街却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南大街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迎熏门,在明清之际就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这里商贾云集,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鳞次栉比。九十年代中期,经过集中改造复旧,历史铺面逐步被恢复,形成以古玩业、住宿、餐饮、老字号、私人博物馆为主的商业旅游街,这也就是游客们常说的明清街。 长升源就是明清街上一家传统老字号,它的黄酒、炉食在平遥是有口皆碑的传统名吃,当年慈禧太后路经平遥时曾盛赞这里的黄酒,如今,太后的画像与主持人敬一丹的照片都被店主自豪地悬挂在店铺里。 街市依旧,繁华依旧,所不同的是人们的现代装束与留连于此的游客。从青石板路面上走过了一个个悬挂着工整汉字匾额与大红灯笼的店铺,眼前市楼的过街门洞仿佛就是时光隧道的入口,霎那间,时光为之倒流,几百米的长街,却在恍惚之间仿佛走了几个世纪。 与南大街北口相连的小街有一个极为雅致的名字--鹦哥巷,这一名字来自于巷中鹦鹉石的传说。另一条得名于传说的小巷是城西的凤凰巷,可惜传说中的凤凰台已经不复存在。 平遥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商业尤其是票号的兴盛使得平遥城不需太多努力建设便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有了经济实力做后盾,富商、显宦以及普通居民兴建豪宅蔚然成风,为几百年后的今天留下了四百余处保存基本完整的的民居院落。 古老的民居,不仅是古代建筑水平和人民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古代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化艺术乃至风土人情的一种折射和凝结,透过这些具有人情意味、世俗请调的古宅旧院、断墙残垣,往往能使人更加深入地走进古代社会的人间烟火之中。人们说:中国古都,是将历史文化融于宫殿之中,而平遥古城,则是将历史文化融于民居之中。 梁思成将平遥民居的特点极为精辟的概括为“外雄内秀”。走在平遥的寻常巷陌之间,两侧均是不留窗户的青灰色深宅高墙,抬头仰望,是高高的屋檐和两侧屋檐间的一线蓝天,果然是“外雄”。而平遥民间的“内秀”在宅院之外便能有所体会,精巧雅致的垂花宅门、精雕细刻的门墩石雕也是平遥民居的一大特色,以纯朴忠义、修身立德为主要内容的门匾更是体现了主人的文化品味与敦厚家风。 从漫长的封建时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风水观念,在民居建筑的选址、格局、坐向和规制以及建筑小品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风水楼与风水照壁就随处可见。 平遥的民居院落中,书院街的雷履泰故居是保存较为完好并对外开放的民居院落。雷履泰故居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布局为轿杆式院落,象征吉祥、荣华富贵。与书院街交汇的葫芦肚巷里暗藏着一座比雷宅更为宏伟的二进宅院,整个院落造型壮观、开阔宏大,为平遥民居气势之冠。这个院落建于明末清初,日升昌掌柜冀玉岗、外贸家雷任民的先祖均曾是该院主人,这个院落的新主人是漆器工艺美术家耿保国,他以七位数的价格购买下这个院落后将其更名为“浑漆斋”。这里既是他的住所,又是他个人漆器厂的经营地址,凤凰台“千禧之旅”曾在此拍摄关于春节民俗的节目,“浑漆斋”的名字就是那个时候请余秋雨题写的。 平遥民居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站马道街的冀氏老宅。冀氏老宅体现出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风格,结构布局富有神秘的传奇色彩和渗透着风水理论,是平遥传统民居的典型范例。在这里赫然可以看到一块只有在太和殿见到过的牌匾--“正大光明”,所冀氏后人说,这是当年冀氏祖先向清廷捐献攻打台湾的战船而御赐的。 古代民局都有严格的规制,而财大气粗的冀家后人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盖起了逾越等级的七间七檩院落。当然,如此违制毕竟是有杀头风险的,冀家不久也就将其自行拆除,这个位于沙巷街23号的院落后来成为日昇昌掌柜侯殿元的旧居。 侯殿元出生于票号世家,其父侯王宾是天成亨的掌柜,侯王宾旧居位于沙巷街16号。侯宅大门外引人注目地立有四根一字排开的高大拴马柱,可以想象当年门庭若市的景象。拴马柱上雕刻有大猴子背小猴子,意寓“辈辈封侯”、“马上辈侯”,这里如今被改建为一得客栈。 前面说过风水楼与风水墙,它们的建筑初衷是改善宅院的风水、遮挡邪煞,以高于周围宅院的高度而获取更好的风水。西石头坡巷的日昇昌掌柜张兴帮故居的正房房顶就设有一座风水楼,这座风水楼同时又是一座佛阁。在位于仁义街37号的文人王沛霖旧居里,五开间的正房顶一字排开树立着三座风水影壁,显得高大威武,这个院落无论从建筑构思还是装饰效果、门匾图案上,都体现出更甚于其他平遥民居的文化气息,洋溢着书香门第书礼传家的氛围。 此外,仓巷35号的王荩廷旧居、49号的赵大第旧居、关帝庙街9号的程遵濂旧居、范家街3号的张生瑞旧居、西郭家巷17号的赵宅、东郭家巷5号的王汝恩旧居、西巷14号的范冶旧居也都值得一看。其实,漫步于平遥里巷间,不经意地走入的一个寻常庭院,都有可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天之旷野,无垠无疆
|
转自:http://www.hike98.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ID=317212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