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历的记忆(二、山西:平遥古城之二) |
[游记]游历的记忆(二、山西:平遥古城之二) |
2008-05-22 sina.com.cn |
走出日升昌,穿过古老而繁华的街市,只见横跨南大街路中,有一座高约十几米的楼阁。此地是当年的商贸聚集中心,称此楼为“市楼”。楼南东侧的脚下有水井一眼,据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据说市楼是登高俯临古城全貌的最佳去处,可惜,我们只是在楼南照了张相而已。 我们在街角找到“地道”的平遥风味小吃---“碗托”,一种象碗底般大小的面食,据说是清代厨师董宣发明,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当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此时我们也当了一回“慈禧”,只见面馆老板手起刀落,手脚麻利的将块状的“碗托”切成面条状放入盘子后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端上来,吃来感觉味道十分不错,滑爽可口,或者也是饥不择食时的缘故吧。 吃完美食,穿过街市,远远就看到了衙门口。平遥县衙座北朝南,大门东侧有一面大鼓,名为“登闻鼓”,俗称“喊冤大鼓”,是供百姓申诉冤屈的,大门楹柱上有幅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对联之意颇耐人寻味,这或者是知县规劝百姓,一方面要体谅知县为官不易,无事莫登三宝殿,另一方面也是警告百姓,进衙门要慎之又慎,一不留神,得不偿失,衙门还是少进为妙!俗话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进得大门,是二门。二门又叫“仪门”,即“礼仪之门”也。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上下有别,贵贱有序,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东为上,是“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日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仪门外有联曰:“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百载烟云归咫尺,一暑风雨话沧桑”,两旁:公生明,廉生威。 仪门以内,庭院开阔,沿着长长的甬道,放眼望去,是位于七级石阶之上的大堂,上书“亲民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 此堂在建筑上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公堂楹柱上悬有一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可见,此为官之道。。。。。。 半天的走马观花,竟生出一些感慨来,这么多古迹斑斑甚至岌岌可危的房子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竟然只是因为一个“穷”字,当年富甲天下的城市竟然沦落到今天的田地,就如同一个无力修筑新房的农民却误打误撞成了保护古迹的标兵,这里面有几分讽刺,但更多的是辛酸。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125cf301000855.html1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