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古城平遥的橘色往事 |
[游记]古城平遥的橘色往事 |
2008-05-22 sina.com.cn |
到这里来,不必坐什么观光车,徒步就好。因为这是一座城,里面至今还有三万人口,所以它不是一座空城,它是有心跳和脉搏的,所以你要像体会城市生活那样去体会平遥。不如住上几天,每天推开窗的时候,已经看到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去上学,已经看到橘色的平遥又开始了全新的一天。 正文: 此次出行陪伴我们的是一辆红色的1.8 从北京到平遥走的基本都是高速,除了石太高速上有较多的大货车行驶缓慢造成不爽以外都还不错,经过几个小时的行车之后,我们到达了太原,并且打尖住店,准备第二日赴古城平遥。 平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而后是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70年)进行的扩建,这座城里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筑风貌,有几处甚至是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平遥驻足,透过这里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看中国古代的文化、经济、宗教、军事还有民俗,要知道,你所经过的每个街角,很可能就是一段美丽陈年往事的发生地。 翻看这段资料会更觉震撼:“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都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一进入城内,导游就指给我们看“元宝形”的民居建筑特色(屋顶为斜坡状,朝向院子内)。原来这里的人们都特别讲究,都说水是“财”,所以雨水下来都要顺着屋檐流进自家院内,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事实上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把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院内这种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类似的说法和讲究其实还有很多,所以到平遥最好是要请一个导游随时随地给你讲解,要不真会错过很多奇闻轶事。 由于我们的行程很紧,所以就要求导游捡主要的景点带领我们参观。参观的这几处的确给人印象深刻,城隍庙、文庙、县衙、镖局还有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可谓都是平遥很具代表性的遗存。 城隍庙在古城的东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的说法表明了城隍神的地位,而实际上在明朝,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要高于县令。明太祖曾诏令各地必须建城隍庙,而且要与县衙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明确地反映了古代“人神共治”的思想。“人治”靠的是法,而“神治”则用“因果报应”的方式给人们树立道德规范。在城隍庙的部分殿宇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塑来展示在人间作恶之后到阴曹地府都会受到哪些残酷的惩治,让人看起来感觉阴风阵阵,毛骨悚然。所谓“抬头三尺有神明”,无论行善还是作恶,城隍神其实都看得一清二楚,正殿两面山墙上的“城隍日、夜巡查图”壁画正是描绘了这样的场景。据说城隍每年要出巡三次,春季清明节,秋七月十五,冬十月初一。清明出巡意为放鬼,秋季访鬼,冬季把遗留于人间的孤魂野鬼通通收至城隍庙。这两幅壁画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最初画于明代,于清代进行了重描,在文革时期被人们给涂了一层厚厚的白灰,如今人们看到的是擦去白灰之后的样貌,这两幅壁画用笔泼辣,潇洒粗犷,风格属于明清代著名画家吴伟所创粗笔艺人画竹叶描法,是国内罕见的艺术精品。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f6a3001008vi0.html24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