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平遥古城zz

[游记]平遥古城zz

2008-05-22    edu.cn

一、古城墙 
对于很多游客而言,平遥古城留给他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古城墙。平遥县,秦置平陶,汉置中都,北魏年间因避拓拔焘名讳而改名为平遥。那么,平遥城墙始建于何时呢? 
尹吉甫是西周名臣,曾在周宣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823年,率军反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进攻到太原地区,或许是曾在古平遥地驻军的原因,因而留下了平遥城为尹吉甫修建的传说。 
在平遥城上东门太和门下,沿东马道北行一百余米,有一个宽阔但却破败的院落,尹公祠就座落在这里。如今的尹公祠,只留下一座濒临废毁、门窗紧闭的主殿。出太和门,北行一百余米,向东拐入城外的小巷,便可以看到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尹吉甫墓。尹吉甫墓底边包砖,上实封土,规模并不大,是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墓冢。由太和门上古城墙,北行至距下东门新翰门约二百米处时,城墙扩张为四四方方的平台,这里被称为尹吉甫点将台。 
传说终究是传说,最早的平遥古城当然不是尹吉甫修筑的。有人说,平遥城墙始建于北魏,也有人说,始建年代无考。现在看到的平遥城墙,修筑于明代洪武三年,平遥县衙对原有夯土城墙进行了扩建,并加高、加厚、包砖。此后几百年间,又进行了二十余次修整。 
平遥距太原90公里,晋中平原又无险可守,所以,历史上平遥经历的几次战火基本都与太原有关。公元960年,宋军北伐太原,宋将李继勋火烧平遥,不久,太原也遭到火烧水淹的噩运。靖康元年,金兵围困太原八个月之久,战火蔓延到太原周边地区,太原和平遥先后沦陷,太原百姓被屠戮一空,平遥百姓被杀五千余人。1938年,日军攻陷太原不久,稍做休整就继续南下。农历正月十四,阻击日寇的国军退入平遥,封门死守,日军轰塌上东门以南城墙30余米,平遥沦陷,平遥百姓被屠杀数百人。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在太和门附近的城墙上看到日寇留下的累累弹痕。1949年,太原城墙在经历战火的洗礼后变得千疮百孔,这一次,平遥古城因为战火的及早熄灭得以幸存。 
平遥城墙在冷兵器时代的几次战争中并没有发挥作用,但它却在现代社会建立了功勋。1977年,汾河泛滥,尹回水库垮坝,平遥城正是赖以城墙的庇护才将这造成70人死亡、同蒲铁路中断10天的巨大洪水挡在了城外。 
改革开放初期,平遥的地方官员雄心勃勃地为平遥古城描绘了一幅现代化蓝图,规划送到省里,有关部门建议他们先听取正在榆次做城市规划的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意见。当大吃一惊的阮仪三教授赶到平遥时,古城东面已经在城墙上扒开一个口子,并拆去了东大街两旁180米长的传统民居房屋以拓宽马路。按照他们的规划,城墙上一共要挖开8个这样的大口子,还要拆掉县城中心的市楼和周边的明清民居建设环形交叉路口。在阮仪三等一批学者的大声疾呼下,平遥古城终于被保留了下来,并确定了“新旧区绝然分开,确保老城,发展新城”建设方针。回想起祁县、太谷、忻州、介休四座古城的破坏,不由得为平遥深感幸运。 
事实上,当时的平遥城墙已经相当残破,建国前饱经战乱,建国后缺乏维修和管理,1977年水灾过后城墙垮塌17处,一些单位和个人甚至扒下城砖建了仓库和厕所。过去城墙上建有3000堞口、72座敌楼,象征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贤人,此时已经只剩下2座敌楼。 
从1980年开始,平遥开始了漫长的城墙维修工程,到1993年结束的14年间,除了中间停顿2年之外,平遥每年都要修复少则数百米多则上千米的城墙以及城楼、敌楼等。与此同时,部分历史街区和部分民居店铺、清虚观、县衙、城隍庙等古建筑陆续修复。1986年,平遥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城墙周长约6200余米,高约10米。民间将平遥称为龟城,并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说法。平遥共开六门,南曰迎熏,北曰拱极,上东门太和,下东门亲翰,上西门永定,下西门凤仪。六座城门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均建有瓮城,四座瓮城外城门朝南开,下东门和北门的瓮城外城门则朝东开,民间传说这是怕这只乌龟爬走,而将其左腿拉直并捆在麓台塔上。所谓龟前戏水,是指城南的柳根河。平遥城墙其它三面均是笔直,只有南城墙蜿蜒崎岖,就是因为南城墙是顺着柳根河的流向修建的。不过,南城墙也因为这些优美的曲线而比其它三面城墙更具美感。 南城墙的尽头,建有奎星楼。奎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运,建造此楼的目的就是祈求文运昌盛。奎星楼下,便是过去的平遥县文庙,建国后,文庙被平遥县中学占用,现在还保留有大成殿等一批古建筑。重建于金代的文庙大成殿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中最古老的建筑。大成殿规模宏大,令人惊叹,很难想象当年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建有如此规模的殿宇。如今的大成殿内,摆放的是曾经巡回全国的孔子生平展,孔老夫子被赶出祭祀自己的文庙几十年后又在平遥被请了回来。平遥是省重点中学,名列全省前茅,许多太原人也慕名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这里来求学。我到平遥的第二天上午,到平遥中学门口的眼镜店修理眼镜框,店主一开始还以为我是在这里上学的太原学生。人们传说,平遥中学之所以人才辈出,就是因为它的风水好,赖以奎星的护佑。不过,平遥正在逐步将城内的学校、机关、单位搬迁出城,平遥中学首当其冲,凭着做了几十年老邻居的关系,想必奎星还会继续保佑平遥文运。
二、票号沧桑 
公元1703年,为迎接康熙皇帝的到来,平遥城重新修筑了六座城楼。如今,平遥城只剩下两座近年复建的城楼,分别位于下西门和北门,南门城楼也已经计划在2003年复建。之所以要首先复建下西门和北门城楼,不仅因为它们更靠近平遥新城区,更重要的是,它们从古至今都是平遥交通最为繁忙的两座城门。 与平遥火车站和汽车站距离最近的是下西门,很多游客都是穿过新城区的西关大街来到的平遥城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就镶嵌在下西门的瓮城城墙上。走近瓮城城墙,你就会发现平遥古城的旧城门早已深陷在地平线以下,是汾河一次次的泛滥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古城外的地平线升高了一米左右。瓮城城门如今已经废弃,瓮城两侧各开了一座便门,分流下行和下行的交通。 
走入瓮城,道路在向南开的外城门与向西开的内城门之间,形成了一段急促的90度直角转弯,无论是策马入城的征服者还是驮载着财富归来的商人,走到这里都必须放慢速度,于是,这段青石条铺就的道路上,竟然留下深达数厘米的车辙印。顺着这条车辙印走入平遥,眼前便是平遥自古最为繁盛的西大街,当年中国的华尔街,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日昇昌”票号就座落在这条街上。 
在许多人眼中,平遥古城与晋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更多人的心目中,晋商几乎可以与票号划上等号。巧得很,中国第一家票号与最后一家票号都出自平遥,他们就在这西大街上面对面地隔街相望,中国票号从起源与繁荣走向衰落与消亡的历程,其最形象的直线距离,就是这条西大街的宽度。 
尽管在山西也有不少学者和读者给予《抱愧山西》以无情的批评,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篇文章在大多数疏于历史的年青人心中对晋商与票号起到了启蒙作用,它对于山西的宣传作用不次于乔羽老先生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当年余秋雨来到西大街时,“日昇昌”还被一家机关占用着,如今,这里已是中国票号博物馆,大多数游客光临平遥时的必游之地。 
许多第一次走进“日昇昌”的游客绝不会想到,这个“天下第一号”的前身会是一家名为“西裕成”的颜料庄。随着明末资本主义的萌芽与经济的发展,各商号迫切需要一种比现银解运要方便、高效、廉价的解款方式,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晋商的肩上,也只有“海内最富”的晋商有能力、能魄力来奠定这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道光三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与存放款业务的票号诞生。票号的名称取自“如日初升,繁荣昌盛”之意,过去商家的幌子是竖挂的,“日昇昌”三字便可排列成“日日升日日”,非常好的口彩。从此以后,票号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据说,中国共出现了51家票号,其中,南帮票号8家,晋商票号43家。43家晋商票号中,就有22家出自平遥,他们控制着全国80的资金流向,西大街,因为票号的集中而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与今天那些豪华气派的金融机构办公地点比起来,“日昇昌”的三进院落显得实在简朴,事实上,“日昇昌”平遥总部在鼎盛时期,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也不过十余人,而遍布全国的各个分号,通常也只有三、四名员工。
五开间的门面,便是“日昇昌”当年的营业大厅,墙上张贴着“日昇昌”的规章以及一篇看似普通的诗作,“日昇昌”及整个山西票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他们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去修改、调整其中落后的不适应新形势的规章制度,也是他们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解说员告诉我,墙上的诗作其实是“日昇昌”的密码表,客户的汇款地点、汇款金额、提现地点都要以被当做密码的汉字书写在汇票上,从而达到保密的目的。 
“日昇昌”的内院,是总经理办公室、会客室以及客房。总经理办公室内,没有宽敞的大班台,总经理的主要工作,就在土炕上的炕桌边完成,当年的雷履泰以及他的继任者,就是盘腿坐在土炕上,听取帐房先生的帐务汇报,通过信房先生把各项指示与要求传送到全国的各个分号。 
做为一个金融机构的总结,就必然设有金库,“日昇昌”的周转金库,出人意料地设在会客室里,一个看似简单的灰坑,打开顶盖,便是一个地下银窑。“日昇昌”的安排,正应了那句话: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日昇昌”的后院里,悬挂着光绪皇帝所赐的匾额,那是气吞万里的四个大字:汇通天下。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日昇昌”以及山西票号业甚至整个晋商都开始走向衰落,时局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墨守成规、缺乏应变的不思进取,使他们昔日的雄风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中,让后人只能从故纸堆与老房子间追寻他们远逝的风采。
三、历史街巷与传统民居 
平遥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格局基本完整的历史街区与保存基本完好的400余处明清民居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城镇建设的格局、规模有着极为严格、完整的规制,同时还要遵循礼制、顺应风水,方方正正,面南为尊,强化中轴,突出中心,经纬分明,主次有序,讲究对称。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看今天平遥城的城市布局、历史街区与传统民居,就如同看到了一张中国古代汉民族城镇建设尤其是县级城镇的标准化图纸。
左文右武是中国古代城镇的基本格局,这一点在城门的命名上也有体现,例如北京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平遥也不例外,东有亲翰门,西有永定门。平遥县的文庙,座落在县城东南的文庙街,而武庙则座落于县城西南与文庙街基本平行的书院街与校场巷的交汇处。如今的武庙被一家幼儿园占用,仅存破败的主殿等部分建筑,据说,有关部门有意修复武庙,以更好地恢复古城布局。 
官署通常位于城镇中心地带,平遥县衙位于县城中心偏西南的衙门街,平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衙后,这条街道也就被改名为政府街。平遥县政府搬出古城后,这里被修复一新,对外开放。当年平遥古城曾被撤出申世名单,理由是它并非原汁原味,也进行了一些翻新和复建。他们所指,可能就包括被修复得整齐完备的县衙。县衙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东西厢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县衙内还建有酂侯庙,酂侯即是汉代名相萧何,封建王朝昭令各县修建酂侯庙,希望县吏们都能以之为榜样,忠君报国。平遥的酂侯庙同时还兼有戏园的功能,我来县衙的时候,几位票友正在这里自娱自乐,丝竹唱和之声传遍整个县衙。平遥县衙内还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建筑,那就是大仙庙,传说供奉着替县官保管大印的狐仙,据说,县政府占用期间,县衙内的许多建筑被改建或拆除,唯独大仙庙无人敢动,就是畏惧于狐仙的法力。
古代城镇中心通常都建有钟楼和鼓楼,但平遥却以市楼代之。市楼位于古城中心地带,横跨于南大街之上,是城内的最高建筑。市楼原名“金井楼”,因为楼东南侧的一口水井“水色如金”而得名,现在明清街上的一家客栈就取名为金井楼。那么为什么现在被为市楼了呢?据说是因为古代平遥的工商管理机构就设立在楼上。
宗教祠庙也是古代城镇必不可少的建筑,据说平遥最多时曾有过十余座观音庙,但现在已经无一留存,尚能找寻到残存建筑或遗迹的有城内的火神庙、关帝庙、吉祥寺和城外的龙王庙、介神庙。

转自:http://www.blog.edu.cn/user2/huangwei-bupt/archives/2006/1281357.shtml29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