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山西之行——(张壁古堡 7月21日上午)

[游记]我的山西之行——(张壁古堡 7月21日上午)

2007-07-16    whcedu.cn

介休有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绵山,但我们此行没有选择。今天我们主要想看看张壁古堡。这个景点是看电视时注意到的。当时好象是《探索与发现》播放的一期节目,有一个可能是退休了的老教师发现了张壁地下的地道,进去探险,发现了绵长的地下防御工程。他结合地上城墙等建筑,提出了张壁是一古堡这一结论,并潜心研究。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时评选出十大魅力名镇,张壁古堡以“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古堡小城”名列其中。从电视上得知,当时村里也有不少村民知道地道一说,据说有一户村民在窑洞里挖菜窖就挖通了地道。正是这些,让我撇开绵山而选择了这个古堡。
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张壁古堡还不算热,以至于在平遥时问起司机和导游竟然都不知还有张壁,但我们看中的正是这种原生态的景点,这比起乔家大院那种喧嚣更有特色。也许若干年后,张壁古堡也会象乔家大院那样了,这可能是我们此行的最大收获了。
张壁古堡离介休不到10KM的行程,我们8:00从介休出发,沿山路一直前行。途中我们发现一座古塔,塔很高,古朴沧桑,我们马上来了兴致,下来观看。塔名为凌空塔,建塔的原因是为了庇佑当地人们免受洪水之灾。据说目前仍有洪水围着塔影转的奇异现象。凌空塔高40余米,现在所见到的为乾隆28年重新修建的。我们有幸进入塔内,并等上了几层。由于是石塔,塔内空间很小,只能一个人勉强通过,塔内很黑,我用手机照明,勉强登上3层。凌空塔是我们此行见到的第一个塔。
离开凌空塔不久,我们就到达张壁古堡。我们从南门进入,这里门票是40元,导游费20元。考虑到地下部分我们一无所知,便请了个导游。
古堡顺地势建造,南高北低。古城墙保护的还算不错,主要以泥夯的为主,高约十米。堡有南北二门,中间是一条长三百米的街道。北堡门筑有瓮城,南堡门用石块砌成,堡门上建门楼。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古色古香的房屋,基本保留一百年以前的面貌,这主要得益于村子比较穷,只有几个相对富裕的家庭翻新了房屋;庙宇尚在,村子南面的是重修的,北面的还具有原貌;古堡地下遍布地道,与堡内四通八达。地道为三层立体,高层据地面一米左右,中间层据地面八至十米,底层据地面十七至二十米。堡外南、北面沟中有洞口,既可做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卡。堡内现有水井六眼,每眼井的井壁上均开有洞口和洞门。有洞口的可垂绳索系水桶汲水,供地道内人畜饮用;有洞门的搭木板跨过井筒可直接进入另一通道。地道洞壁上每隔一小段有一小坑,是放置油灯的的地方。高层有喂养牲畜的土槽;中层洞壁每隔一段有可容二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层有宽二至三米、长四至五米的深洞,是存粮的洞穴。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决非民力所及,是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设施。依据堡内有刘武周和尉迟敬德之像考证,认为是在唐武德二年(619年)开始建造的,是刘武周与李世民交战守介休时所为,是“明筑城堡,暗挖地道”时的遗物。延10余华里的地下通道,目前开发的只是位于村子西南角的一小部分;在堡外最近发现了金代墓穴;堡内街中有一株根深叶茂的槐抱柳,相传植于宋代,给古堡增添了情趣。

仰观凌空塔

土夯城墙及城门

古堡的街道,中央的三条石线代表龙脊

一处碾子和碾盘上有擦水见龙的现象

庙里的壁画

这就是在电视上把我“忽悠”过去的那位老教师

电视台在录制节目

地道

地道内的窥探设施复原

地道内的马厩

壁孔通讯设施

墙上放置油灯的地方,可以看出被熏黑的痕迹

地道内的立体三通(地道分上中下三层)

地道出口(之一)位于这家窑洞内,当年这户人家在室内挖菜窖时发现了地道。

古堡内的街道,基本保留了100年前的原貌

当时有钱人家的院墙,墙外用石头挡护,防止马车碰墙。

槐抱柳奇观

瓮城的内外城门

金代墓穴顶部

金代墓穴壁画

古堡内正在吃刀削面的老大娘,导游介绍,这里的人们每天都是两顿饭

走进古堡民居——夫人与90高龄的老奶奶合影

夫人、女儿与导游合影

我们在张壁逛了两个多小时,总体印象很好。特别是古地道,里面机关很多,考虑了多方面的生活和防御功能,军事专家曾给予高度评价。由于地道修在地下,最深处离地面能有十七至二十米,在炎热的夏季,里面却是冷嗖嗖的感觉,就象是装了空调。目前来张壁古堡旅游的人并不多,一上午好象就我们在游览,诺大的景点为我们独享,真有点不好意思。今天的导游是我们这几天遇到最好的,她一上午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敬业精神可嘉。我们11点左右游完了古堡,沿大同——运城高速向太原进发。

阅读全文 | 回复(3) | 引用通告 | 编辑

转自:http://blog.whcedu.cn/user1/zhanghaijun/archives/2006/260.html94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