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如果你很忙,就不用看这篇游记了,因为它是日记很长也许还有点罗嗦;如果你很有钱,这篇游记对你帮助也不会很大;如果你喜欢跟团,也不用看这篇游记,因为我是纯粹的自助游。 2004年3月12日 周五 8点离开宿舍。 坐66路公交到火车站。 心情有些兴奋。每次出发前,我都有这种兴奋。我向往全新的体验以及旅途中的那种自由。 想来我所喜欢的旅游和很多人的旅游都不一样。我的目的是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去体验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冒险与体验,同时享受自己主宰自己的一切的自由。所以我喜欢独行,不是找不到同伴,而是不想找同伴。不想有人剥夺与干涉我的自由。在旅游地,我希望自己支配、控制金钱、时间及选择旅游景点,不想受一些条款的制约,也不想受一些所谓的“虚名”所绊。 但突然间发现这种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当然啦,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的自由。)因为无论我走到哪里,不论我可以抛开多少东西,有两样东西我是无论如何也抛不开的。这两样东西是一直伴随着我的,那就是――亲情与爱情。 到火车站2站台的见到火车的那一刻,我立刻意识到自己此次犯了个很大的错误。我还没上车,便看到车厢内密密麻麻的人群,和春运时我回家的火车可以一比了。原以为现在这个时候,车上人不会很多。虽是过路车,虽只有站票卖,但我以为上车后,车上一定有很多空位,随便找个座位不是难事。可我错了,这趟广州东――太原的火车,经过湖北,河南,山西,有太多南下打工的人。 (补记:出发前作这一判断,是依据的我那年五一坐过路车去北京的经历。却忘了,不同的车次情况不一样,不能作那样简单的类比,推理。不过,以后我就知道汲取教训了。2004-3-26) 于是,在上车的那一瞬,我决定去补卧铺。可挤到7号车厢补票处,一问,没有硬卧了,只有软卧。我当然坐不起软卧。于是只得作罢,往前走,挤呀挤,挤到6号车厢。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和别人挤着坐的位置。在6号车厢中部,一个三人坐的位置的边上,我获得了一小巴掌大的地。勉强坐下。幸好我的东西不多,抱在腿上。 一路上,窗外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很漂亮。这片金黄一直延续到河南境内。 我坐的这排位置,有人在驻马店下。于是我终于可以一个人坐一个位置了。 不敢喝水,怕上厕所,很困难才能挤到厕所处。而且这趟车似乎也没有开水。(至少不是每节车厢都有开水)。中午吃的凉调面(幸好没买要用开水冲的面。) 中午,有推车卖盒饭的。三元一盒。饭或者面,都是同样的价钱,同样是在上面浇一勺杂烩的菜。这是我坐过这么多趟火车,卖盒饭,最便宜的一次。以往都是20元,10元。直到快卖不掉了,才降价到5元一盒。盒饭很畅销。当她再推回来时,一车饭,面已经空了。 现在快到漯河了。希望漯河多下些人。不过有下就有上。唉! 不过,我也算大幸。我一上车就找到了座老,虽然只有一小巴掌大地。看看车厢中还有那么多站着或坐在走道中自己的包上的人,感觉自己已经够幸福了。 还有15个小时,但愿时间过得快些。要是到晚上十一、二点熬不住了。我还是准备去补卧铺,只是不知道还能不能补到。 现在是晚上8:30。 写完上篇日记后,我就开始看带的书《沟通技巧》,坐我旁边的男孩见了,说借本书我看。便从他包里拿了一本成功学的书给我。《定位:确定人生的坐标》。书一般,但为了不拂他的好意,我还是看了,并作了笔记。还是有一些有用的文字。 然后熬到下午5点。车松了些。在漯河下了不少人。我又吃了包凉拌面。 中间有查票的过来,感觉他们并不认真,并没有仔细查,只是不停的叫“没买票的补票啊”。很多没买的人都 自觉的补了票。我顺便问了句“还有卧铺吗?”答曰:“有”。他让我呆会去7号车厢补。为了省几块钱,我决定晚点再补。 其实现在感觉还好,不是特别累。但想想自己是去旅游的,不是受罪的。也许我现在变娇气了。不想坐一晚上。其实要坐的话,身体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现在心里对坐硬座有抵触情绪,说不清这是为什么。 (补记:也许当手机被偷后,那个乘警对我说的“叫你们小心,不要睡觉,你们不听。困,就买卧铺嘛。卧铺也不是很贵”一直在我的潜意识里影响我。) 想想以前,我坐三十多小时,从南京到成都也过了,并没有特别难受的感觉。 以前从武昌站到上海,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也不知当时怎么就挺过来了,也没觉得怕。现在为什么就怕熬夜,怕坐硬座了呢? 为什么现在我就不愿吃这苦了呢?(以前总认为出去旅游,坐硬座理所当然,因为自己没有钱。为了省钱,觉得学生就是该坐硬座。) 给自己找了个理由,睡眠很重要。 以往坐火车,总能碰到一两个特别能聊,也能聊上的人,聊天让时间过得很快。 而这趟车上的人大多是从广东打工回来的。似乎没什么同龄人,也没什么共同语言。而且很多人是从广东开始坐车的 ,已经熬了一夜了,都很疲惫。 最后还是在到洛阳前补了个中铺,57元。于是,学生票半价40元加补卧57元,再加订票5元,共102元。便是我单程的车费,不算便宜,但还是省了不少。 这次总算搞清楚了,火车上补票,不是补差价。而是象出租车一样,有起步价的。所以我在火车上补一半路程的卧铺,价格是大于全价的一半的。 不过,这样还是可以省一点钱,何况白天本也没有必要睡觉。 而且从一趟车的硬座到卧铺都体验了。也算是经历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算是多了一些生活体验。 还有个感触,就是什么事情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呵呵,象上哲学课了)。什么事都是有代价的。上帝是公平的。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都有“机会成本”,没有白吃的午餐。要省钱就要多花时间,或多消耗体力。要想舒服就要多花钱。总之,一切都是有代价的,都是公平的,也许这也是一种制约与平衡。关键是要学会用自己不那么需要的东西去换自己最在乎的 东西,找到一种优化的或最优的选择。 又比如,我想要自由。那就得忍受旅途中的寂寞与疲惫。如果我找个旅伴 ,虽然有人陪伴,但也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更多的体验。 一切都是有成本的,有代价的。 到了卧铺车厢,12车14号中铺。 泡了杯豆浆,喝了今天的第一杯水。 上完厕所,洗漱完毕,写下如上的文字。 接下来,该休息了。 明天将是我旅途正式的开始。相信会是精彩的一天,我期待着。 目前已花费200元。(包括出发前的开销。) 2004年3月13日周六 闹钟定到5:40。可一觉醒来,看表,已经6:40了。闹钟的响声我根本没有听到。也许是淹没在轰隆隆的车轮声中了。也许是因为开学以来我已经养成7点左右起床的习惯,有惯性了。于是赶紧起床(火车7:13到介休)。 起床洗漱。刚洗漱完,人还没离开洗漱间,车停了。一看站牌,到灵石了。幸亏没有买到灵石的车票,不然慌慌张张的,有点来不及了。 洗完,照例冲了杯豆浆喝。喝完到车厢一头找到列车员换票。(她居然不主动来找我换票,原以为她会提前找我换票,就会把我叫醒。)换票后,我把东西收拾好。 然后一边看窗外的景色,一边等火车到站。 车窗外的景色(我觉得不能用“风景”二字),很荒凉。典型的北方的3月。天也灰蒙蒙的。车上播音员正在说:“车行山区,信号不好,不能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 窗外有一些光秃秃的树,一些低矮的房屋。而屋上的烟囱是我从没见过的奇怪的形状。 7:13到介休了。 下车,径直出站(没人仔细看我的票是学生票还是全票,所以更没有人查我的学生证。我 的赌注算是下对了。) 出站直接按网上推荐的去找“铁道大酒店”。很快看到在我左手边的“铁道大酒店”(我还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很豪华的外观。而对面果然就是供销宾馆。一切和预料的一模一样。 站在铁道大酒店的旋转门前,我有些犹豫,是进还是不进。我个人还从没有进过这么豪华(至少看起来是的)的酒店吃饭。这个酒店和旁边小餐馆比起来真的是鹤立鸡群。我还担心会不会很贵。 正犹豫着一个穿着绿色象军装,但不是军装的男子出来了,手中提着一袋用过的矿泉水瓶。看来是收废品的。我便问他这里有没有早餐。他说有啊,7:30开始卖。我问都有什么。他说稀饭,小菜,油条什么的。他并向我指了餐厅的位置。 我进门,直接左拐,便是餐厅。空无一人。看看手表,呵呵,刚好7:30。这时一个服务员出来了。(她们还挺准时的)。我便问她可以吃饭了吗?有什么吃的?她也说了一大堆,稀饭,小菜,烙饼……。我便问价钱,她很奇怪的看着我,说:“都是论份的,2元一份。”哈哈,真便宜,我便要了一份,坐下。 很快,上来一盘小菜,有红萝卜丝、白菜丝、土豆丝……我食欲大开。 再接着服务员端来一碗稀饭,小米稀饭,黄黄的,水挺多。 再接着上来一个盘子,里面是一根油条,3快三角烙饼。都是现做的,热乎乎的。 真好吃,又划算。我吃得一干二净,一点不剩。 看看后来来的其它吃客,都是住这儿的,都用的餐券。 饱餐一顿出门。正好8点,去坐11路,心里感觉特别好。这顿丰盛的早餐为我带来一个好的开始。 一切如事先所料,没有太多新鲜感。 在供销大楼下,等到了11路公交,3元,坐到终点王家大院。40分钟左右到。下车就见到典型的窑洞,很破旧,但很有特色。 买了学生票,23元。(全票的票面是一张明信片,半票的票面纸质更差,也不带明信片。看来价格打折,票质量也打折。这是一种“交换的代价”吧) 在售票处旁边的小店存包,讲价讲到1元。 进王家大院,(8:45――12:00)。门票后有图,按图索骥。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是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 *记下零星的一点东西。(此处略去--作者) 感想: 1.一路上蹭了不少导游。被一个导游误以为我是学建筑的。 2.见到一破旧的没正式开放的院内有好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的仿制一些门楣、窗棂雕刻。唉,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仿制品呢?也许几个月后它就会 焕然一新的补在这个旧院子的某个位置。让一些游客对着它,发思古之情,却不知道这根本是现代工匠的产物。 普通游客如何能辨别这些仿制的文物,翻新的建筑,与那些历经千年沧桑的文物呢?于是越发对这样的“访古”之游,感到兴趣索然了。也许如今只有博物馆内还能看到保持原貌的古物。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