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雁门关之行

[游记]雁门关之行

2007-08-02    live.com

雁门关之行

又到周末,该放下工作,去探索一下这个古迹多多的地方了。

自从知道雁门关就在朔州附近,便不免计划一番,去看看这名传千古的征战之地。山西的名胜虽多,但旅游非常不发达,很多地方,本地人自己都不知道,更别说车了。对于我这样驴行的人,基本上要靠自己去一一询问,步步测量的。虽然辛苦了点,但也有另外一种体验。

一、旧广武城

颠簸了一路,在广武旧城下了车(其实早下了一站,本来准备直接到雁门关的,将错就错了,旅行总是有些意外的)。广武旧城依山而建,山

势绵延;北侧便是汉墓堆,据说是当年用来埋葬将士的坟墓,是一个个小土包,有3.5公里长,1.5公里宽;在广袤的平原上并不明显,我们后

来才知道:毕竟是外行。因为地势开阔,城显得并不大,也不雄伟,但颇为萧瑟,很有岁月感。

据说,广武旧城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广屯兵之处,所以称为广武城,是山西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据考证,城墙是辽代是修的,当

时是用土夯实而成的,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内外两侧包砖,清代又做过一些维修和补葺。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不过损毁严重。城外不远便有土台(疑为烽火台)和一段残壁,远山上便蜿蜒着长城。

城很小的,长方形,周长只有1652米,面积16296平方米。感觉里面屯不了多少兵,另外,城也不高,并不容易防守。我觉得只是一个屯兵策应之处,真的征战是守不了多久的。主城外本来有一个瓮城的,不过现在只在城门处剩下几个断墙。城墙没有设北门,也许因为敌人从北边来,所以没有必要设立北门的。

从东门走进城里,感觉景象相当奇怪。有现代的民居,也有很古老的房子,墙上还生着杂草的那种,不同的风格杂糅在一起。总体布局很工整

,方方正正,但显得有些参差不齐,墙上还刷着标语。作为外来人,我们一进来,就被这里的人关注着,明显把我们当作异类。显然这里平常

并没有什么外地人来参观的。一时兴起,就爬上城墙走了一圈。从上面看,城里的民居,就像一个村落,很落后的那种。有的人,甚至将天线

架在城墙上。

因为岁月,城墙已经损坏得厉害。很多地方,要么只剩下外层的砖面,要么只剩下能容双脚的土坯。站在上面,多少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硬

着头皮走了过去,一路平安。看来,只要克服心理,很多事情并不可怕。西边城墙上长了很大一棵树,有着北方的遒劲,至少有两百年的树龄

。慢慢走过,就下了城墙。

其实感慨还是不少的,不外乎怀古之类的,不足道也。

二、白草口

从城东外侧的马路,一直向南走下去,走3.5公里,就到了白草口。中间便有一个城,称为六郎城,就是宋朝抗辽的杨六郎杨延昭屯兵的场所。不过我们没有看到。一路上,走的都是河谷,长着很奇怪的柳树。树到两人高,就全部分叉,很绿,要是有水,便有江南的气息。白草口曾经是一个关口,不过现在已经损毁了,只剩下一个城垛。

这是我们犯的第一个大错:以为可以登上白草口长城。事实上,西侧的长城已经毁坏,无法攀登;而东侧的长城,则在高山之上,很险峻,我

当时穿的是皮鞋,无法攀登。只能怏怏而归,幸亏搭了一个便车,否则走死。

回来才知道,如果继续向南行走,就可以到达旧雁门关。旧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隆关,位于山阴县广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东临隆岭、雁门山(太行山的一个横断山脉,古代叫句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状如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烃关,也名雁门关。左右群山绵延,峦峰叠嶂,关城依山傍险,建筑在雁门山上,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和华北平原一条重要通道,《舆图志》说:“天下九塞,雁门居首”。雁门关素以地形险峻的军事要冲而闻名,从春秋战国到唐代,皆以句注塞著称,北宋的时候,也是防御契丹的重要关隘。后来经战火和天灾摧残,到元代取消关隘设防之后,至元末雁门关已颓残殆尽。

从这里,这次驴行便充满了遗憾。

三、雁门关

也许该称为新雁门关。明灭元后,雁门关的军事地位又随着明王朝同蒙古贵族的对立而重要起来。明洪武初年,吉安侯陆享,于旧雁门关址向北移出数里,建新关于今址。其后,景泰、嘉靖、万历等年间,多有修复。关城内长1公里,墙高约7米,石座砖身,设城门三重。东门门额石匾刻有“天险”,门上建有雁楼,边上有李牧祠。西门门额石匾刻“地利”,右侧建有关帝庙;西门外有一南北向小北门,门额石匾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关城左右边墙,烽燧墩台,屹然耸立于山峦之颠。在我国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曾在雁门关长城沿线与中原守军作过战。

上面的介绍是来自于网络。事实上,雁门关已经改变太多,不复原貌了。甚至可以称为断壁残垣了。你只能看地图,通过想象来推测当初的规模了。现在只剩下几个关口,山上的长城也早已毁了,基本上看不见。在古代,上面的长城是和广武长城连在一起的。至少绵延20公里。

我们去的时候,游人很少,诺大一个地方,居然只有三五人在逛,多是开车来的。象我们这样步行而来的人是NO. 1 and 2了。进去之后,才发现,我们相当的无知。连敌人从哪个方向来都不清楚,讨论了半天。只是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对的:这个地方很多东西已经毁掉了。敌人来的方向完全反掉了。也许新关不如旧关险峻。

反正我还是那个观点,雁门新关不好守。从地势来看,敌人来的方向平坦,自己的方向很险。感觉这个关口是胡人修的,用来防中原的。呵呵,真的,怀疑大多数人有这种观点。古人说,得雁门得天下,不是很夸张,从外面朝进打,还是容易些的。

仔细求证了一些东西,存着不少疑问,踏上返途。

四、广武新城

这是我们此次最大的失误。山西的车,运煤的远比运人的车多。我们等了很久,都没有客车经过,后来问路人,说过了中午就没有车了。只好走回广武新城,这也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

从雁门关走回广武新城,有9公里山路,好在是下山。我们经过广武新城,并不知道那就是广武新城,当时也是很乏了,没有去想。只是看到那里的长城特别多--也没有奇怪,这个地方就是这种特色。在这里,到处都是这样,估计你挖掉一个烽火台都没有人管你的。

新广武城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周三里有奇。在汉代,这里归属雁门郡的阴管县管辖。阴管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东汉时雁门郡治即迁于此。该地依山傍险,雄踞雁门关前,汉王朝在此设县置郡,屯兵扼守,有效的起到了抵御匈奴南侵的作用。到了明代,为了防御蒙古族的入侵袭扰,明王朝从前期即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工程,这项浩大的工程到了明中晚期更臻完备。在长城沿线的内外还散布着众多的城堡,新广武城就是其中一座,明边上的这种城堡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在和平时期还兼有易市、榷场的经济职能。但它的军事职能始终是主要的,正如《两镇三关制》所载的那样:“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这就说明我上面推测广武古城是屯兵策应的想法是没有错的,是第二道防线。呵呵,牛大了。

城南面城墙石基砖砌尚较好,并有一砖券拱门,门额上有一石匾因风化字已不可辨,城东、西两面墙的包砖已被拆走,仅存八至十米的夯土墙,局部亦有坍塌。两侧的山上蜿蜒着只剩夯土的长城,据当地老乡讲,这段长城以前是包砖的,现在都被当地人拆下来盖房、垒猪圈了。即使是这样,这段长城仍是山西境内现存长城的精华部分,值得一看。

这次最遗憾的是,没有去登一次长城。郁闷啊!

【附记:这次出行很累,大概走了1+1.6+3.5+1+2+9+3 = 21.1公里路,回来又查了不少资料,证实一些史实和地图,才写了这么一点。感觉很累,写这种东西,吃力不讨好。】

转自:http://noliper.spaces.live.com/blog/cns!920e150c4b69a294!276.entry31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