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雁门关游记 |
[游记]雁门关游记 |
2008-04-16 longtengchina.cn |
雁门关游记 时值周六,领导安排我去大同出差。暮秋的太原,天气还不算太冷,但为了抵御传说中的塞北严寒,临行时还是给自己换上了保暖的毛衣。车子很快就驶离了喧嚣的城市,沿着原太高速公路向北疾驰。车窗外是一片高粱地,丰收的高粱沉甸甸地弯着腰,闪烁着成熟的金黄色,辛勤的农人在忙碌着,黝黑的脸膛洋溢丰收的喜悦。广阔的平原上,偶尔也会有几株挺拔的白杨,精神抖擞地屹立着,只是曾经翠绿的外衣被萧瑟的秋风过早地染成金黄。放眼望去,远处的大山将自己藏匿于霭霭的暮色里,只是依稀可见鬼魅般的身影。车至代县时,曾经藏匿于远处岚霭中的大山突然跳出来堵在我们面前,公路就象温顺的羔羊,一头钻进了大山的怀抱。途经阳明堡时,不禁想起了1937年忻口战役时,为减轻日军空军对忻口守军的空中威胁,八路军120师一部奇袭阳明堡日军机场,24架日机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而100多名八路军战士也将自己鲜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阳明堡。再往前行,山峦变幻,呈现出一片开阔地,这便是著名的代县金沙滩,北宋时为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文明的掳掠,北宋军队曾与南下侵扰的异族斯杀于此,金沙滩便是当年两军斯杀的主战场,是役,数万将士陈尸于此,而杨继业、杨六郎等宋军将领也因此一战成名,至今杨家忠君爱国的故事还在广为传颂。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谁又能知晓这金沙滩上究竟埋有多少白骨,正如文人骚客所吟:“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多少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至今,在金沙滩耕种的农人仍不时挖出片片白骨,当年斯杀之惨烈可见一斑。穿过金沙滩,山势陡然险峻,山峦起伏、路转峰回、山岩突兀、怪石林峋,九曲回肠的公路如同一条飘带,蜿蜒于河谷两边的陡崖绝壁上。而车子则如同颠簸于波浪中的一叶偏舟,时而跃上高峰,时而跌入谷底,时而如同健步的青年快步如飞,时而如同学步的婴儿蹒跚而行,更有几处险处倚临绝壁,过往车辆不得不排起长队,缓缓地依次通过。探头下望,铁青色的岩石几乎成九十度的直角直插深渊,谷底暮色沉沉\深不可测,只是拂面的山风偶尔会传来谷底泥沙潺潺的溪流声或是一两声寒鸦的哀鸣。临渊而行,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司机更是小心翼翼、如临大敌。翻过山岭,山势稍渐平缓,两山相夹的山谷中赫然出现一座关隘,这便是名噪天下的雁门关。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西北,是连接山西与塞外的咽喉要冲,地势十分险要。由此向北,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河套平原,而由此南下,便可长驱直入中原腹地,故雁门关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北宋名将杨六郎曾镇守雁门,抵御了外族的数次侵扰,雁门关也从此而闻名于天下。驻足关前,仰望雄关,不禁感叹雄关之险要、先人之功绩,怀古之情由然而生,只可惜昔日的名将早已作古,曾经的雄关经过千百年来岁月侵蚀、风霜洗礼,也变得残垣断壁、面目全非。巍峨的城楼早已损毁,残存的断墙静静伏卧在山岭上,一堆堆阵亡将士的荒冢,散落于一旁,坟头碑石残缺,衰草连天,满目沧夷,只有几座斑驳烽火台,依然倔强地耸立着,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雁门关昔日的辉煌。雁门关旧址上,一条宽阔的公路伸向远方,不时有满载货物的卡车往来穿梭,曾经隔阻外族入侵的关口,今天却成联接蒙晋交通、繁荣地方经济的通道。车出雁门,山峦消失,地势平坦,车子沿着宽阔的公路向前飞驰。 |
转自:http://bbs.longtengchina.cn/viewthread.php?tid=136720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