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游日记之夜过雁门关 云冈石窟是此次山西之行的最后一站,按计划应该踏上归途了。返程路线是:大同――太原――济南。但大同至太原的高速公路没有贯通,只修到了原平,我决定今晚急行200公里赶到原平县城。 看过云冈的大佛已是下午六点半,沿云冈石窟前的109国道东行20公里至大同西郊奔怀仁方向。车过山阴(山阴,顾名思义,恒山之北。),我即将跨越著名的雁门关了。“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想到这里,不由得激动起来。据《山海经》记载: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可惜这个季节却是北雁南飞的时候。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演,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 如今的雁门关再不是天堑,208国道会让你畅通无阻。畅通归畅通,但在夜幕中的高山深谷之间串行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与五台的山谷不同,这里明显陡峭,来自谷底的冷风让我感到深不可测――尽管风吹不到车内,可分明听得清清楚楚,仅这一点便可想见雁门的雄壯了。伴着雄关的名字回荡在山谷中的还有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英雄,正是在这一片热土之上,有“牧用赵卒,大破林胡”的奇巧;有秦将蒙恬“悉收河南之地”的气魄;更有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驰骋雁门的身影;还有王昭君北出雁门安塞和亲的佳话;有薛平贵的威振敌胆;也有杨继业大败辽兵的辉煌……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每一寸土地不知封尘了多少历史画卷。我是个缅怀历史的人,今过雁门虽不是凭栏怀古,到也生出些许感慨。 车到阳明堡,已然出关。 宿原平县招待所。 10月6日 阴 返济。山西之行2400公里。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