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普救寺 看来和好友真是结下了棋缘。 近时他参加蒲剧电视剧《西厢记》剧组驻扎普救寺,邀我小聚,因为这座名寺重建前后自己都曾多次游玩,便未动心。他又说那里有副备作道具的围棋,正好可以手谈助兴,只这一句,便改变了我的主意,欣然前往。 正是好友这位“红娘”引我认识了围棋,且一发不可收拾地迷恋起这云山雾海似的“情人”。 夜阑人散,万簌俱静,在花香草味沁人心脾的莺莺塔下花园侧畔,洞式客栈中,灯下桌前,一对意气相投的好友,蓝色盘面上一片黑白棋子交错行添,用一种看不见的运筹谋略,斗智斗勇的博弈方式来增进同样也是看不见的友谊的深度,很有几分逸然欲仙之感。 围一盘,很快活;再围一盘,意犹未尽。不在乎输赢,只痴迷于变幻莫测、有急有缓、此消彼长、得失瞬变,忽而沾沾自喜、忽而悄悄扼腕,时而胸有成竹、行棋流畅、妙着连珠、时而又扑朔迷离、四面楚歌、臭棋叠出的围的过程。在这围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有娱乐的轻松快意,更有一种与诸多不确定的文化主题对话的心旷神怡。如果说有什么明确的思想于过程之中是不真实的,但思绪万千、左右逢源的感觉却是那样的生动、活跃,它会随着棋局的变化,或是青山秀水,叫你联想到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关联相通之美妙;或是峰回路转,叫你闪念出对人际生存拼搏等生活艰辛茅塞顿开之了然;或是云海日出,叫你体味着思绪情感精神等内心世界如朝圣颜之激动,其美其妙如饮佳醪,如品醇茗,如闻绝响,如赏佳作。 一阵风过,舍利塔角上的铁铃儿叮叮作响,让弈者顿时意识到这古景与今境重叠、古人与今人靠近的特殊境地,寺庙文化的外部形态与内在意蕴便强烈地罩笼四周,弥漫开来,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渗透、穿插,和现实世界一样复杂纷纭的佛道世界似真似幻地融入棋盘,使本来就已奇妙无比的黑白棋子便又幻化出许多玄机,让你不觉得是在围棋,而是在探寻、感受和思辩着那古老、悠久的文化年轮中的深奥与高远。“一座被历史无情毁灭殆尽的寺院,竟因一部伟大的作品而又重新复活”,好友一句颇富哲理的慨叹,引我陷入了沉思:始建于唐叛逆女性武则天皇帝时代的戒情戒欲的普救寺,经过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竟然孕育出一部封建礼教绝不容许的宣扬叛逆、追求爱情自由的宏篇巨制,仅仅是一种巧合吗?今日的普救寺游人如织、香火旺盛,却无一个僧道长老,宣扬六根清净、远离红尘之所在,却成了有情人追寻纯真爱情的精神家园和理想的象征,连舍利塔也被另名莺莺塔了。恰似黑白棋势一次有趣的转换所凝固成的万众首肯之经典定式! 偶然间,一阵中腹的较量使棋盘隐现出一座美丽的古时楼影,这让我想及有关部门正在着手重建的鹳雀楼。不久的将来,当游人登上那曾被岁月流水淹没掉的鹳雀楼时,他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那首千古绝句的。重新滨黄河而立的楼将是完全诗化了的楼,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一种延续形式,是内在、虚幻、本不可及之感情世界对美的矢志不渝的外在展示!人们可以不知道普救寺的兴衰历史,却知道《西厢记》;可以不知道鹳雀楼的枯荣变迁,却知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楼”。岁月悠悠,苍海桑田,然而文化的生命竟如此顽强地不能磨灭,面对它,尔虞我诈何在?争名逐利何在?腥风血雨何在?能感受到的,唯有清纯似处子,浩淼如宇宙的精神! 不曾料想,于这白日登塔观蒲景、桐花堆雪连绵,夜深击石听蛙鸣、次第三声幽远的普救寺,竟与围棋有了一次特别的亲近,它所演绎出的深奥棋理、超然棋境,正是对生活的原本、生命的真谛的形象昭示,那一粒粒似玉珠玛瑙的棋子,实在就是人生与艺术的文化情状经千年万载、神工鬼斧的雕凿研磨,使简单与复杂、浅显与深奥达到高度统一臻善至精的完美符号。 围棋的世界,果真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禅机偶有所参,便觉灵犀一点,醍醐灌顶,兴味无限,彻悟有加。真国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