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考察计划中,并没有安排娘子关这一站。 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以详细著称,但也只是提到娘子关一句,称其“关城建筑都很坚固雄壮”而已。作为教科书的《中国建筑史》,许是限于篇幅,根本就没提到它。而且娘子关所在的阳泉市,旅游资源甚少,除了娘子关较为著名外,就数大寨了。可当年经常在江南故乡破败的土墙上看到的猩红色大字“农业学大寨”的大寨之类,本不属于此次出行的主题。而若是仅仅为了一个娘子关花去一天多的时间,就觉得有些不值。所以一番斟酌之后,在我预先编制的出行计划里就删去了这一站。 当火车慢慢进入山西境内,经过了好几个长长的幽暗隧道之后,车窗外的风貌便渐次有些不同起来。放眼望去,尽是些长着乱茅草的山岗、黄土坡和窑洞。突然间想到阎锡山那时能做山西的土皇帝多年,或许正是因为山西的自然地貌也帮了他一把?山西东与河北交界,全是不便通行的山岭,其西、南都是黄河,其北有长城,天然地易守难攻,便于自成一统。想到这一点,忽然便觉得去体验一下娘子关的险要,好像还是颇有些历史地理的意思的。 于是提前在阳泉站便下,又在同一车站搭上往东走的慢车。车行一小时后,于傍晚五点到达娘子关镇。出站后再往东步行十分钟,就到了娘子关景区。 先是远远望见了右侧陡立的山岗上一片整齐的城墙,立即就有些身处军事重地的感觉了。再往前走一些,经过一座公路引桥底下的拱形门洞后,娘子关的城楼赫然就显现在面前了(图1)。  图1 第一眼看到的娘子关 我的山西古建筑考察之行就这样真正开始了么? 从底下望上去,娘子关城楼的东侧便是连接着随山势愈走愈高的城墙,西侧就是巨大的乱石形成的峭壁。石块突兀狰狞,相形之下,倒显得严整的关楼象是嵌在乱石堆中一般。峭壁之下,有一条公路,傍着娘子关而走,想来是新建的。因为既然是关隘,自然是卡在交通要道之上,就好比现在遍地的公路收费站一般,让人很难绕道避开才能收“买路钱”。公路上不停地跑着满载煤炭的重型卡车——后来才知道,几乎整个山西的公路上都是如此这般的景象。公路之下,就是山谷。谷中河水清澈,川流不息,名“桃河”。桃河的对面,又是大山。娘子关地形之险要,据此可知。 买过门票后,便沿着宽约四五米的乱石坡道上行。关楼的石墙砌得甚为严丝合缝,让人怀疑是否是近期新建。回来后对比资料,果然如此,因原物乃是砖砌。关楼底下只有一个券形石门洞。券形门洞之上嵌放着一块刻有“京畿藩屏”四个大字的涂了黑漆的方石(图2)。娘子关之得名,传说是因为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率娘子军曾经驻守此关的缘故。太原是唐朝的发家之地,娘子关离太原不过170公里,离河北省界不过4公里。因此只有把太原当成“京畿”,这个扼守太原之东的娘子关才可算得上是“京畿藩屏”。可是怎么能说太原是“京畿”呢?真是令人费解。  图2 写有“京畿藩屏”的关楼 城楼上挂着“天下第九关”的匾额。其排名第九的次序,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有资料说是因为娘子关处于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故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可是此论据语焉不详,不足深信。就好比无锡有一个因着阿炳的“二泉映月”而闻名天下的 “天下第二泉”,可是据说国内自称“天下第一泉”的居然有七处。可见得这些“第X”的名号不过是讨个口彩而已。 券形门洞已没有门。但门洞内侧墙上凿有直径约20公分的门闩插眼,虽是新建,然也可想见当年门扇的巨大尺寸。门洞通道也有坡度,并非普通的平地。想来这也是因为随地势修筑关城的缘故罢(图3)。  图3 娘子关里欢快的孩子 过了门洞,又上一截小坡,里面是一个村落,就沿着中央三米宽通道的两侧依次而建。现在的村落,原来应该是以前驻兵的营房。村落中居民三三两两地坐在自家门口休憩闲谈。可能因为时近傍晚,只有我一个游客,而且是背着“全副武装”的摄影器材,颇引得了些村民的注目礼(图4)。  图4 娘子关里闲适的居民 村落东还有一高台,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其实那才是真正的娘子关!娘子关是设有两座关楼的。向东的是上关,面向河北,拒敌之用。“直隶娘子关”的石刻就悬在朝东的砖砌门洞上。可惜我并未出关楼去看。而写着“天下第九关”的乃是下关,朝向山西。而且上关一直就只是一个高台,台顶没有建筑。近代才在其顶修建一个单层三间单檐歇山顶的小房子。因此,大概“天下第九关”的匾额就只能挂在有城楼建筑的下关上。并且几乎所有有关娘子关的资料图片所展现的俱是下关——误会就此形成! 上关的砖砌台阶甚陡,每个踏步高约30余厘米,踏步宽只得约20厘米,爬上去时膝盖很容易碰到上一步台阶,而往下走的时候完全只能倒退着下来。这一点甚为不合“人体工程学”——真不知道当年军情紧急时士兵是如何在此台阶上奔驰上下的?难道他们的武功比我好很多? 看完上关后,再折回去登下关城楼。城楼的左后侧建有一些小庙,布局凌乱。其城楼建筑,是单层三开间的重檐歇山屋顶。里面还供着平阳公主和两个侍女的塑像(图5)。对比《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照片,才知道城楼建筑也已经是经过重建的了。原来的城楼,是两坡的悬山顶建筑(图6、7)。  图5 平阳公主塑像,应是新近之物  图6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娘子关 VS 2006年的娘子关,建筑和环境的差异都很大  图7 从下关东侧的城墙上望下看下关 站在下关城楼向四周望去,暮霭中两山夹峙的娘子关镇就在南面底下,有石太线铁路、晋冀公路和桃河山谷并行穿过小镇。小镇就沿着这三条动脉线形展开,其建筑就如目前中国其他的城镇一般,并无特色。而娘子关就君临其上,俨然有着不可撼动丝毫的威震一方的气势(图8)。  图8 从东侧长城远眺娘子关和晋冀公路、桃河谷 是的,当年若是派重兵在此镇守,由河北而来的军队的确是很难攻进来的。据当地的居民介绍,1937年,日军急于从平型关入侵山西,受到八路军阻击而失败。后来日军便沿正太铁路线西犯,把娘子关作为一时的争夺目标。当时国民党军队以数万兵力在娘子关设防,阻敌西进。日军久攻不克,转而绕道其附近的固关,从背后夹击娘子关,才拿下的。不久日军从北、东两路进入山西,太原就此沦陷。 紧接着下关的城墙大部分也是新修,爬上去转了一圈。城垛朝西,其后的砖砌通道宽约两米,时而平坦时而陡峭,完全跟随山势而走,并不考虑步行的舒适尺度。 看着这朝西的城垛,疑问再次产生:这娘子关到底是防备哪边的敌人呢?向西可是山西界内的土地啊! 回到上海后比对各种资料,才逐渐明白这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目前布局下的娘子关,还是为着防备自西向东攻击的敌人的。因为现有的娘子关格局,其实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筑。北方蒙古骑兵曾侵入山西向东叩明朝京畿大门。明末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部分自陕西入山西后,经太原攻占此关,然后再向东前进,北京至此已无险可守。最终北京被围,明朝灭亡。因此,明代的娘子关就变成了向东拱卫北京的关城,其城垛自然朝西。夸其为“京畿藩屏”,道理也在此。而在娘子关得名之源的唐代,却是为着防备由东向西攻击的敌人的,因为当时的首都是在西安,太原也是李唐王朝的发家之地,自然也是需要在娘子关重兵防备东来之敌的。到了阎锡山时期、抗战时期,娘子关又成了阻击东来军阀、日寇的关隘。 由此可见得这一个军事重镇,在不同的时期,防备的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就好比说刀本身并不会杀人一般,全看怎么用了。所以说“敌人从哪里打来”,对娘子关来说,有时还真是一个问题。 好在现在娘子关终于不再作为军事重地,而仅仅是一个凭吊历史的场所了。这大概才是它功德圆满的最好归宿。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