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中国人出国最容易的地就是缅甸了。不需要什么手续,只用一张身份证与180元人民币,就可以光明正大地随着旅游团出国了,而国界线两旁的“边民”则更轻松,直接在中国与缅甸两国间穿梭。边民有一张 “永久性护照”,可以随意出入边境,这是中国与缅甸两国为方便两地本地居民而特意为他们办的。 沿着边界线走,发现已经被栅栏围住了。几年前,这里还没有这样热闹,边界线并没有栅栏围着。不过很快,我们就发现栅栏也并非那么严密,有的地方已经被人为地“扩大”了,听同来的人说,这是由于一些边民觉得绕走国门太远,于是在就近的栅栏上开了口,以方便出入。而国界线上两方的守境官兵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就在这种默契中生根发芽。 在国门旁边,有一块碑石:天涯地角。似乎在哪里听过,仔细一想,不是跟海南的天涯海角相似么?当然,这并非刻意模仿,而是这里已经到了中国陆地上的最南边,只是这边没有海南开发早,自然也没有天涯海角那么出名。“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或许早在宋朝年间,著名词人晏殊就神游到这祖国的尽头,为这块碑凭添了些许儒雅的味道。 再沿着边界走,就来到了卖小饰品的地方。缅甸产玉,因此瑞丽也有很多的玉石商人。而随之衍生出来的副产品就是卖玉石的商家特别多,当然,如果不是行家老手的话,千万别去一些小的个人店,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骗。 但是来到瑞丽,如果不买上点玉石,又觉得可惜。在一家最大的国营玉石商场,琳琅满目的翡翠与玉石让人看花了眼。闲逛间,听人说起了瑞丽当年三兄弟赌石的故事。二十年前,三兄弟用数十万元买了一块“可能有玉的石头”,回家切开一看,里头果然是一整块大玉石,于是买方卖方就起了纠纷,一些人为此倾家荡产。据说这一块“石头”已经被切割成三份,一块被卖了一千余万元,一块被卖了三千余万,而另一块则不知所终。 听着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似乎在利益下,就连清凉赐福的玉也染上了仇恨的味道。 于是,收手,转而向旁边的小店,看中了一条树化玉的手链,欣喜之余买下了,倒也优哉优哉。 晚上的不夜城 下午,街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花的、红的、蓝的……各种各样的衣服顿时让整个小城鲜活了许多。景颇族、傣族、汉族……大家亲如一家,生活在一起不分彼此,让整个小城也多了份宽阔的心胸与博大。 由于瑞丽被群山环抱,因此这里的大部分居民都用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赶集时,一辆接一辆的摩托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赶完集又分散而去,在这里,没有小型车禁止驶入的规定,甚至连红绿灯都很少,但交通却依旧畅通,不会堵车。 这时,白天关门的路边小店此刻也开始忙碌了起来。逛了一天,累了也饿了,去找寻最出名的当地小吃——大等喊的傣家竹楼。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很快就到了。天色尚早,于是在这个傣族村寨里闲逛。很显眼,一座佛教寺庙矗立在最醒目的位置。原来,佛教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连,傣家男子一生之中都要出家一次。一般来说,傣家的男孩子,小一点的七八岁,大的十二三岁时都要出家到寺庙中当和尚学文化,就好像汉族的小孩子到了年龄要上学一样。完成学业后,一部分人会还俗回家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一部分人会留在寺庙中做僧人。因此在这里许多父辈都是出过家而后又还俗的,现在他们的孩子正在寺庙中出家。出家与还俗是极其自由的,即使还了俗还可以再出家。 抱着朝圣的心情,脱了鞋,踏入这个他们看作是神圣的地方。地板是竹子编的,很凉爽。庙里几个小和尚正在看电视,看见我上来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只是瞟了一眼,又重新回归到他们的世界中去了。可能是休息,寺庙里没看见大一点的僧人,而小和尚们随后也关了电视,坐起了晚课。 四周一片肃穆,似乎被什么笼罩着一般,轻轻地,朝佛像磕了几个头之后我退出了寺庙。 寺庙附近有一棵大树,上面似乎有一只鸟在叫唤。村里人告诉我,那是孔雀。惊喜间,走进了村民的园子,好几只孔雀正在散步,看见人来,一样地不慌不忙,悠闲的驼着步子,这些美丽的动物似乎并不怕人。不过也不敢靠得太近,因为旁边挂了一张提示牌写着:勿近,小心孔雀伤人——在这里,我才真正体验到了如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吃饭了。傣家菜的特点是酸,因为这里天气热,聪明的傣家人为了保存食物时间长一点,就在菜里加了柠檬,久而久之形成了现在的傣家饭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