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秋日到内蒙古感受召庙文化--游记随想--中山旅游网 |
[游记]秋日到内蒙古感受召庙文化--游记随想--中山旅游网 |
2008-06-10 zhongshantour.com.cn |
作者:马铃儿 提起内蒙古,一定会想到辽阔的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里匆匆走过北方民族一群群奔腾的身影,演绎过诸多壮美雄浑的历史故事。就是当代,这里也先后走出过我党的领导人乌兰夫、刘云山。内蒙古不仅有美丽的风光,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明代中叶开始,佛教兴起,最盛时有大小寺院 200处,形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蒙语“召”既是庙)。虽然大部分寺院都已毁圮,但最著名的召庙却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如美岱召、五当召、大召、乌素图召、席力图召等,成为游览的一大景观。9月9日至11日,我和几个朋友就专程开车去感受了内蒙古的召庙文化。 美岱召 无论是走公路、高速公路还是铁路,人们都可以看到大青山脚下那座青松掩映的颇显苍老壮美的藏传佛教蒙古族寺院。内蒙古大地万千文物遗存中,并不都是残垣断壁、风沙吞噬、风雨飘摇, 苍凉壮美的美岱召,就是内蒙古草原文物遗存保护的典范之一。 美岱召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北部,西距包头50公里,为明万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阿拉坦汗所建,原名灵觉寺,清代更名为寿灵寺。因西藏来的麦达力活佛曾在此掌教坐床并为弥勒佛像主持开光仪式,人们便称灵觉寺为麦达力召,俗称美岱召。 美岱召的总体平面布局为不规则的正方形,类似一座堡寨式的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正面为城门,上有垛门及一座3层歇山式的城楼。百年岁月使它显得沧迈历练,让我在土默特历史老人面前,恍然如有一种中原文化使者的感觉。 和城楼连接一起的是四周巍峨的城墙,城墙四角是苍老的角楼。墙体基本是青砖加河卵石块结构,略呈灰褐色,远远望去,与背后褐色的荒芜的大青山,几乎可以浑然一体。 进门后,两棵明代古松象饱经风霜的古代卫士,枝枝叶叶遮盖着进入城门,迎面为大雄宝殿。殿墙上有彩色斑澜的壁画,除喇嘛教供奉的佛、菩萨、天王等像外,还有大量壁画是关于释迦牟尼的故事。西墙下层为人像壁画,正中端坐蒙古族装束的男女像,即阿拉坦汗及其夫人三娘子。大雄宝殿后是一座3层楼房式的琉璃殿,是阿拉坦汗接受朝拜的地方。琉璃殿的西侧有两座殿,八角形的叫做老君庙,另一座叫做万佛殿。万佛殿南面紧接着经堂的一座藏式建筑叫做乃春庙,是麦达力活佛居往的地方。经堂东北方有座重檐歇山式建筑,称太后庙。太后庙世传为供奉阿拉坦汗之妻三娘子骨灰的灵堂。 美岱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时一个重要的弘法中心,也曾是土默特蒙古部在丰州滩活动的政治中心。但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寺院主持,也没有一个藏传佛教寺院里的喇嘛。只有最后一位早已圆寂活佛的寝室还保留着。美岱召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物遗存,成了一个纯粹的生态和旅游点。” 佛殿南面紧接着经堂的一座藏式建筑叫做乃春庙,是麦达力活佛居往的地方。 和城楼连接一起的是四周巍峨的城墙,城墙四角是苍老的角楼。 五当召 五当召位于包头西北阴山深处的五当沟,距包头70公里,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藏式喇嘛寺庙。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经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维修、扩建,遂成今日规模。现在,五当召依然是本召喇嘛进行佛事活动和信徒们朝拜的场所。这里每年举行“嘛尼会”等佛事活动。 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十分雄浑壮观。 主要建筑位于山谷内一处突出的山坡上,主体建筑由六殿、三府、一陵组成,两侧还建有一栋喇嘛舍房。全庙占地面积约300余亩,殿宇和仓房2500余间,整个建筑采用西藏式建筑风格,平顶方形楼式结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映照在蓝天、青山之下的白色外表,更显辉煌耀眼。其中最大的建筑为苏古沁独宫,里面供奉着最大的铜铸佛像,以及释迦牟尼,黄教创造人宗喀巴及历代佛师,苏古沁宫的西边为讲授佛教教义的却依林独宫。苏古沁宫东侧上面即为五当召的中心建筑,洞阔尔独宫,紧靠其后的为圪希德独宫,另外还有阿会独宫和日本伦独宫。除六殿外,三府为甘珠尔府、章嘉府、洞阔尔佛爷府,以及山坡最上层的苏波勒盖陵,即塔陵。 五当召有许多古老而美妙的传说,最吸引人的是这里的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全寺的喇嘛在苏古沁殿念“嘛呢经”;傍晚喇嘛们手持经轮,吹着法号,敲着羊皮鼓绕寺庙而行,队伍颇为壮观。庙会活动五花八门,跳鬼是其主要活动之一。 蒙古族人民信仰藏式佛教、黄教,蒙古因此而建立了许多召庙,五当召是内蒙古四大寺庙之一。 大召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内,因它是原归化城最大的寺庙,蒙古语名“伊克召”,意即“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至1572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答”)受封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兴建呼和浩特(旧城)和弘慈寺,1580年(明万历八年)完成。内蒙古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当数大召。它是漠南各召庙之首领,又是漠北、天山北一带修建召庙的样本。 召内现藏600年前珍贵的《甘珠尔》经百部;殿内雕塑、壁画光彩照人,寺中释迦牟尼像是银铸的,故又称银佛寺。大召除大殿外,皆为汉式庙宇布局。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双层三开间的前殿,下层为空廊;中部是经堂;后部是佛堂,佛堂内正中供奉的就是银铸佛像,佛像前有一对金色的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殿前有空心石狮子一对。召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九间楼等建筑。大召的宗教文物众多,其中银佛、龙雕、壁画堪称“大召三绝”。南端是古称九个边防要塞的“九边第一泉”。 席力图召 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寺庙,汉名延寿寺,为康熙所赐。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建筑采用中原传统的布局。以山门、大殿为轴,东西侧对称布置侧殿、仓房、碑亭、钟鼓楼等。历史传说甚多。 “席力图”蒙古语意为“法座”、“首席”,为西藏三世、四世达赖传教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长期主持此庙而得名。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原是一座小庙,经清代的重修与扩建,始具现在之规模。 公元1696年,康熙西征噶尔丹,平定叛乱后回师,途经呼和浩特,赐名席力图召为延庆寺;7年之后,又在该寺树立“征噶尔丹纪功碑”大大提高了该寺地位。 召庙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组成中轴线的建筑物是牌楼、山门、过殿、大经堂、大殿。大殿采用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前的铜铸鎏金宝瓶、法轮、飞龙、祥鹿与朱门彩绘相辉映,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康熙御制“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立于大殿前侧。大经堂广厦7楹,金碧辉煌,是席力图召的主体建筑,是由前廊、经堂、佛殿三部分组成,采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顶置镏全宝瓶,饰以铜铸的法轮、飞龙、祥鹿等,与朱门、彩绘互相辉映,绚丽夺目。前廊为七开间,下层用装饰华丽的藏式柱,上层左右两开间及前廊左右两幅墙采孔雀蓝琉璃砖贴面,并加镀金银饰。经堂高两层,面宽和进深都是九间,是喇嘛集体诵经之地,后部是佛殿。 召庙东南隅有白石雕砌覆钵式喇嘛塔,高15米,中轴线两侧还建有钟楼、鼓楼、亭、仓、舍等,颇为壮观。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现存最精美的一座寺庙每年在这里举行佛会等宗教活动。 召庙东南隅有白石雕砌覆钵式喇嘛塔 五塔寺 中国清代藏传佛教建筑。俗名五塔。建于清雍正末年。原是藏传佛教慈灯寺内建筑。寺宇早塌毁,只有此塔巍然独存。塔体遍布雕饰。 金刚座舍利宝塔主要由台基、金刚座和顶部5个方形宝塔三部分组成。五塔平面呈凸字形,总高 16.50米。这座砖砌石料镶边,以琉璃做挑檐和宝刹的金刚宝座式佛塔,制作精美。南面正中券门两侧有雕刻四大天王像,上有伽陵频阿、狮子、神马、法轮图案,门首嵌汉白玉石匾镌刻蒙、藏、汉3种文字“金刚座舍利宝塔”,金刚座下须弥座束腰间并列砖雕五佛坐骑狮、象、飞马、孔雀、迦楼罗及法 轮、宝瓶等七珍图案。金刚座下部砖刻蒙、藏、梵3种文字的经文,刻工精细。上部七层短檐下设千佛龛,龛内置姿态各异的佛像,龛楣刻梵文六字真言,金刚座上设五福冠状汉白玉石构栏,上镌刻梵文六字真言、三组咒语等。塔内为无梁殿。金刚座顶有5座小塔,中心一座7层,四隅各5层。各塔1层均嵌佛像、菩萨、菩提树、景云砖雕。2层以上设千佛龛。为清代建筑雕刻的珍贵杰作。 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线雕刻石,中有“须弥山分布图”,西面是“六道轮回图”。蒙文天文图石刻紧靠在五塔寺北墙上。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它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与天赤道相交的另一个双线圈表示黄道。全图刻恒星约270座,星数1550多颗。天球外面有四层同心圆:最外层刻十二宫和十二肖名称;第二层刻二十四节气名称;第三层外侧为黄道周天度数,内侧为赤道周天度;最里层刻二十八宿名称。是研究中国清代天文学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乌素图召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该召座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乌素图村西沟口的台地上,距市区西北13公里处。以村名命召名为乌素图。 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广寿寺、罗汉寺五个寺院组成,乌素图召是其总名称。五座寺院都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建筑宏伟壮观,别具特色。是蒙古族工匠自行设计施工建成的一座寺庙。
|
转自:http://www.zhongshantour.com.cn/static/2005-10-07/1128644813750815.html53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