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沙天后宫游记 阅读全文(166) 回复(0) 南沙天后宫游记 回复:南沙天后宫游记 回复:南沙天后宫游 |
[游记]南沙天后宫游记 阅读全文(166) 回复(0) 南沙天后宫游记 回复:南沙天后宫游记 回复:南沙天后宫游 |
2007-07-24 c2000.cn |
天后林默,(公元960年-987年)民间称之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传说她自幼聪慧,熟谙水性,常渡海求助遇险船工和渔民;她还能洞察风云变化,预测天气,告诉船户可否出航,保护渔舟及商船的安全,被人们尊称为神女。林默死后被奉为神祗,立祠供奉,尊称妈祖。 对天后宫的信仰,早在南宋时期传至广东。 明代,南沙鹿颈村曾建有天妃庙一座。清乾隆年间,经维修后定名“元君古庙”。抗日战争时,元君庙被日机炸毁。幸有由顺德书画名人黎二樵书写的碑记拓本流传民间。 199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决定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当年岁末,由南沙市政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天后宫重建的设计和施工任务。 1995年2月24日,南沙天后宫正式动工兴建。经过一年两个月,工程于1996年4月底完成,并于5月10日(农历3月23日、天后诞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在番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角山的东南麓,依山傍水。面向开阔的伶仃洋水面。南沙天后宫包括天后广场和宫殿建筑群两大部分。此外,还有停车场、道路、草地,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现今世界第二大天后宫。 天后广场面积1.5公顷。广场正中,矗立着一尊高14.5米的石雕天后圣像。天后圣像由365块精雕的花岗石构成,象征天后在一年的365天中,天天都在保佑着社稷和庶民。高大洁白的天后圣像,形态生动稳重,表情慈祥端庄,飘逸的裙摆和披风,给圣像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强烈动感。 以往的天后雕(塑)像,头上冕旒一般为九旒十二珠,而南沙天后的天后雕像,冕旒为十二旒十二珠。这样就使天后这一民间信仰,上升到与佛、道、儒三教并驾齐驱的等同地位。 踏上宽14米、高7米的入口花岗岩踏跺,见牌坊上有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南沙天后宫”五个贴金大字,醒目耀眼。 穿过牌坊,山门已在面前。山门是南沙天后宫的正门,室内左右分别祀奉千里眼和顺风耳两位将军的神像——这两位将军本是海怪,后来被天后收服,又忠心耿耿乐意为天后效劳。山门两侧,钟楼和鼓楼呈犄角之势,内置1.6吨重的响亮铜钟和直径1.2米的牛皮大鼓,每日晨暮,钟鼓按时作响,节庆时分,钟鼓齐鸣。 与钟楼相毗的是明成祖碑和郑和碑亭,《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和《御制灵应之记》,分立其中。明成祖《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下面的驮碑者,常人误以为是龟类,其实它是龙王大无穷的第四子,名曰赑屃(音“闭翳”),在神界中,它是专职负重的伕力。 献殿在山门的正上方,殿中供奉蹈海天后,四海龙王执圭在两旁站班,显示天后作为海上女神的领导地位,寓意天后统领四海龙王以安澜利运。 使用宋代对天后褒封封号而命名的“灵惠楼”、“嘉应阁”,位于正殿与献殿之间两侧,这是介绍天后信仰、交流天后文化的处所。 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建筑。木雕神龛中,供奉香樟木雕、贴金的镇殿天后像,以及从天后故里——湄洲祖庙点睛分灵而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巨幅御笔敕匾,高悬在9米高的殿内。宋、元、明、清四朝中,与天后传说密切相关的八尊文臣武将,作为陪神,侍立两旁。整个殿堂精神与威严同在,正气与圣洁共存,置身殿内,人们对天后不由得肃然起敬。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正殿的八尊陪神,是南沙天后宫成功的独创。因为各地天后宫(包括湄洲祖庙)的陪神,除千里眼、顺风耳外,其他都很不统一,大多是随各地民间习俗,随意塑像配祀。而南沙天后宫所确定的八尊陪神,皆为历史上曾受天后庇佑、又对拓展天后信仰作过重大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这不但丰富了正殿的内容,增加了祭拜的氛围,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陪神都经历过从人到神的客观演变。为此,湄洲祖庙已表示:拟扩建祖庙正殿,将仿效南沙天后宫,选祀相同的八尊陪神。 寝殿是南沙天后宫最后一座殿堂,这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两侧布置有象征天后日常生活的仿宋器物和摆设,气氛祥和而恬静,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让人们进一步理解:今日的神,追溯到千年前,原来是一位品德高尚、善于助人、勇于牺牲的普通的人。 建于后山上的南岭塔,8层高45米。建塔的目的:一是用其高度,来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峰;二是应所谓“左青龙”之说,高耸在山顶的南岭塔,日夜为过往船只指路导航,也是人们从远方眺望南沙天后宫的标识物。劲风吹来,悬挂在塔身角梁下的56只风铃钟,叮噹鸣响。游人登上塔顶,俯视四面八方,天后宫的雄姿和南国的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说到南沙天后宫的建筑特色,具体体现在仿古的宫殿建筑群中。宫殿建筑群共含三十个单体,总建筑面积为3280平方米。 由于“天后”封号是清康熙皇帝敕封,所以宫殿建筑群按照清代宫式建筑营造,并严格按中轴线高低错落地对称布置每个单体。 位于中轴线上的牌坊、献殿、正殿和寝殿,按清大木大式作法,屋顶与柱之间,使用斗拱过渡,天花、梁枋和斗拱均施彩绘;山门及两侧的建筑,按大小式(或杂式)作法,不设斗拱,亦无彩绘。 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建筑物,单体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其屋顶采用较高等级的重檐原殿形成。斗拱为清式八等 (1斗口=2.5寸=80毫米)、单翘单昴。殿堂各部尺度,均按斗拱的斗口尺寸确定。面阔五开间,明间、次间及梢间,分别使用斗拱七攒、六攒和五攒。殿四周设廊,为保证客流通过畅顺,廊宽按斗拱三个攒距取值。屋面坡度由檐出处的五举,变至正脊处的九举。屋面饰金黄色琉璃瓦件。其中正吻为非标件,高达1.98米。在正吻的剑把上,装置避雷针,并作防雷接地。在垂、戗脊上,按着较高等级设置垂、戗和走兽。门窗用红木制作,明间五抹格扇门六扇,次间四扇,梢间三抹格扇窗四扇。为使门、窗格扇宽尺相同,在次间使用馀塞板调整。天花、梁枋、椽头和斗拱,均施仿古涂料彩绘,其中梁枋为旋子雅伍墨彩绘,枋心采用“一统江山”。门窗绦环板上的木浮雕龙纹图案,使用金漆填涂。斗拱则常规勾边,垫拱板图案为“三宝珠”。柱、椽、望板和门窗等,均用土红色仿古涂料刷涂。正殿的台基高1.08米,按台明高设须弥座,其上安装水纹图案石雕的栏板和望柱。走廊地面,用“荔枝面”花岗岩石板铺砌;殿内地坪,采用陶质大阶砖铺地。山墙及槛墙,使用机磨青砖丝缝砌筑。 寝殿建筑面积544平方米,是南沙天后宫第二大殿堂。屋顶是单檐歇山形式,起码面及两侧设廊,背面为封存后檐墙。寝殿的斗拱、彩绘、门窗、勾栏等,基本与正殿相同。 献殿建筑面积378平方米,是南沙天后宫第三大殿堂。单檐歇山顶,前后设廊。寝室殿斗拱为清式九等(1斗口=2寸=64毫米),单翘单昴。献殿也是五开间,各间斗拱攒数与大殿及寝殿同。其它在寝室殿堂两边,惟尺度稍小。 牌坊为四柱三楼式,清式八等斗拱,明间单翘三昴。琉璃、油漆彩绘等,与正殿仿佛。 南沙天后宫大木小式(或杂式)作法的建筑有:山门、钟鼓楼、碑亭、灵惠楼、嘉应阁、前后厢房等。 山门、厢房等,为卷棚硬山形成,仅后厢房有前廊;碑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灵惠楼和嘉应阁系二层建筑,四角攒尖顶;钟鼓楼亦为二层建筑,十字歇山屋顶。 大木小式(或杂式)作法的建筑,其外观特征为:青砖墙、黄琉璃、土红色梁枋及门窗。 宫殿建筑群后山上的南岭塔为楼阁式。塔身内外青砖罩面,梯道为砖券顶、青砖踏步。钢筋混凝土的柱及栏杆,涂以土红色仿古涂料。屋面瓦件为绿琉璃。 (附上地理位置图及景点分布图) |
转自:http://blog.c2000.cn/more.asp?name=ningtone&id=876351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