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十三,南海神庙“波罗诞”(南海神祝融寿诞)正诞日,中止了60多年的民俗盛典“五子朝王”再度重现广州黄埔各个社区和南海神庙,将连日来的“波罗诞”庙会及广州民俗文化节推向高潮。 “波罗诞”即南海神诞,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为正诞。逢节,也就是广州民间传统的“波罗诞”庙会,珠江三角洲一带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到黄埔的南海神庙,或祈福,或观光,或购物。 “波罗诞”庙会起源于何时,今已难考证,一说是明朝,但从宋代刘克庄《即事》诗中的记载:“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祭海神庙。” 当时庙会可能已经有了。因此说“波罗诞”是一个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民间节日,而且富有广州地方特色. 五子朝王 “五子朝王”的民俗源于神话故事,传说南海神祝融有五个儿子,均以“安”命名,从大到小依次是大安、元安、始安、祖安、长安。一年夏天,海水上涨,从上游漂来一根木头,到了南海神庙前,任凭汹涌的波涛怎么冲击,都是纹丝不动,乡人于是将这根木头锯为六段,头段塑洪圣大王像(也就是南海神祝融),其余五段分别塑他五个儿子的神像,称为“五安神像”,分给附近的十五村来供奉。其中大安神像由夏园乡供奉,元安像由南湾乡供奉,始安像由沙涌乡供奉,祖安像由大小塘头供奉,长安像由双岗乡供奉。从明代开始,这五位小海神平时就在各自的神殿里享受民间烟火,而到了“波罗诞”正诞之日,“五安神像”都由十五乡乡民抬到南海神庙中庭,向南海神祝寿,称“五子朝王”,也称祭海神,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祭祀完毕,各神像由各乡抬回。神像返乡后,各乡自设祭坛,大人小孩云集迎接神像,有的乡村还舞龙舞狮助兴。“五子朝王”活动反映了乡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体现了乡民对民富物丰的追求。波罗诞庙会。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年历史,会期是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至十三,十三日为正诞。这几天,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包括水上的、陆上的周边地区都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节日景象,那时四乡云集,路上行人如蚁,庙中人声鼎沸,紫烟缭绕,爆竹轰鸣,胜似春节,故民间有“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之说。 波罗鸡。波罗诞买波罗鸡,是广州人的“保留项目”。这波罗鸡并非真鸡,而是一种工艺品。传说旧时,波罗庙附近一条村,有个张姓老妇,无儿无女,只与一只大公鸡相依为命。村外有个有钱的员外,酷爱斗鸡,对张老妇的雄鸡早有所闻,派人要那只雄鸡与他的较量,被老妇拒绝。员外不甘心,偷偷地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鸡去斗,结果被杀得一败涂地。员外出高价想买老妇的鸡,仍被拒绝。他恼羞成怒,一天,趁老妇下田之机,派家丁将雄鸡偷了回来。谁知,这只鸡从此再不啼叫。员外一怒杀了它。伤心不已的老妇将鸡毛一根根捡回家,洗净晒干,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粘上去,说也奇怪,粘上去的鸡栩栩如生,第二天早晨,老妇又听到雄鸡在啼叫。她高兴至极,又做了不少这样的鸡,留下最心爱的一只,其余的都拿到波罗诞卖。波罗诞上买波罗鸡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波罗庙(菠罗庙)俗称南海神庙广为人知,至今人们去赶南海神庙庙会,大都是说:"去波罗庙"。连建于庙南珠江边的船厂也以"菠罗庙"命名,这波罗庙的名称哪来的呢?传说在唐贞观年间,印度波罗人派遣一批使者到中国来朝贡。这支波罗国的船队远渡重洋,终于来到广州南海神庙外的江面上,看到眼前是风平浪静,水秀山青,田野郁郁葱葱的,不觉被这美景迷住了;又得知这里是有座南海神庙,便泊好船,上岸来参拜神灵,顺便游览。其中有一位使者名叫达奚司空,他拜完南海神后,还在神庙的左右两旁各种了一棵波罗树,这是一种能结无花果的奇树,其果实俗称波罗密,佛书上叫做"优昙钵"。据说这两棵树到清代时仍发芽,并已长到数十围粗了。再说达奚司空他们游览的兴致甚高,当天游完后还意犹未尽,第二天天还未亮,他们又登上神庙左边的土丘(即今浴日亭所在的章丘)眺望海景。到了大约五更时分,只见东方渐渐泛出一片霞光,接着,一轮旭日,慢慢跃出江面,霎时间,整个狮子洋金光万道。那粼粼的波光,顿时变成了无数的金丝银盏,与朝霞交相辉映,美不可言。达奚司空看着眼前这难得一见的大自然壮丽景色,整个人沉浸其中,竟忘记了时光的流逝,连别人喊他"走吧走吧"也听如未闻。当他猛然想起自己的同伴时,大家都不知到哪里去了。他急忙走下山丘,赶到江边,却见船队已经扬帆而去,远在天边。达奚司空呆呆地站在神庙之前,遥望已渐渐消失于天际的船队,不觉便落下泪来。村民们看到有个外国人愣愣的站在岸边站了这么长时间,觉得奇怪,便过来打听发生了什么事,得知原来如此,便都安慰他,并把他接回村里去住,但这并不能解除达奚司空的痛苦。他每天都到土丘上去眺望大海,一望就是一整天,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船队来接他返回故乡。就这样望了七七四十九日,他自己就化成了石人,站在那里,永不离开了。当地村民看到这样神奇的事,就尊他为波罗神,供奉在南海神庙里拜祭。自此以后,南海神。南海神庙又被称为"波罗庙",南海神庙诞又称波罗诞,神庙外的扶胥江又称波罗江。农历二月十三的波罗庙会很热闹,当地人用纸粘制了一种鸡的工艺品在庙会上出售,名称就叫做"波罗鸡"。过去广州人有句俗语,叫"正一波罗鸡--靠黏"(正一:真的是;黏:占便宜)出典就是这样来的。现在广州的青年人很少说这句俗语了,在上一辈的人中,有时仍可以听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明清时期,无数货船在黄埔港出发,把茶叶丝绸陶瓷香料运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无数的船工面对着茫茫未知凶险的大海,产生了强烈的敬畏,于是天后和波罗海神产生了,香火日渐鼎盛;我完全有理由可以想像,出航的那天,精光古铜上身的船工们如海浪般拜伏在供奉三牲香火缭绕的海神像前;许多天以后,还有无数的妇女拎着祭品,来到这里默默为未归的男人默默祈祷。一些年月以后,在每年波罗神的诞期,这里形成了一个集会。 十五乡乡民为南海神贺寿今年3月16日,广州的千年庙会“波罗诞”开幕,热烈祥和的大型仿古祭海仪式,有1400多年历史的湛江傩舞,气势非凡的番禺舞狮等各地民俗民间艺术表演,荟萃黄埔区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是古代官方祭祀南海神的地方,祈求国家平安、风调雨顺。目前,在南海神庙仪门后的复廊中,保存有不少此类碑刻。 据悉,今年的“波罗诞”加入花朝节,由以往的5天延长至7天,分为“万众同欢”、“洪圣祈福”、“喜庆满堂”、“诗书雅会”、“四乡会景”、“百花闹春”、“花朝盛会”七个主题,按照庙会安排逐日举行。据悉,“波罗诞”活动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里珠江游” 开幕式结束后,黄埔区和广州市客轮公司在南海神庙举办了“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游船“十里珠江游”的首航仪式。该线路将黄埔军校、南海神庙、黄埔港等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专线以黄埔军校码头、南海神庙码头为起止点,让游客沿途感受南海神庙千年古港的文化沉淀、黄埔港万吨码头作业的热火朝天和黄埔军校的豪情。据悉,庙会期间,“十里珠江游”水上专线每天9:00至17:00运营,每半小时有一班船对开,票价10元/单程、20元/双程。庙会结束后,黄埔区将视情况开通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水上旅游专线。 庙会上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浑水摸鱼。在南海神庙外,一些“和尚”、“尼姑”争相招揽游客。甚至还有些“和尚”就在神庙门口打着“南海神庙翻修募捐”的旗号,大肆骗钱。对此,南海神庙管理部门表示,翻修募捐一说纯属编造,“和尚”也绝非南海神庙人员,市民千万不要上当。温馨提示:游南海神庙东进西出人流管理:庙会的正诞日(20日)实行单向人流管理方案,游客可从南海神庙东边(旭日街或清河大街)进入南海神庙,从电厂西路离开。 “舞蹈的活化石”湛江傩舞首次亮相开幕式上,神秘的湛江傩文化节目首次亮相“波罗诞”,让游客大饱眼福。湛江傩舞是先民驱鬼仪式,被称为“舞蹈的活化石”,是祈求吉祥的民间祭祀舞蹈,源于隋唐。现场表演者佩戴着“跳傩”的色彩面具,身穿武服、手执兵器,人物有雷神、武将、道士、土地公、土地婆等,步态奇特。该舞蹈已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与傩舞同样精彩的还有湛江舞鹰雄,表现的是山中的鹰和猛兽雄搏斗的场景,最后二者握手言和。记者看到,高潮在鹰飞长空上,演员靠硬气功俯身于3米高杆上,高杆旋转,表现鹰击长空的壮观景象,博得现场数千观众喝彩。经典的仿古祭海仪式表演也再度上演,上百名南海神庙周边乡民以莲花灯、波罗鸡等民俗方阵为烘托,以人龙参拜、交替唱颂为亮点,融合了广东特色吹打乐,再现了清朝民间祭海盛况。 南海神庙负责人黄应丰介绍说,唐代以来,南海神庙就是古代官方祭祀南海神的地方,朝廷就定下每年祭祀五岳、四海的制度,祈求国家平安、风调雨顺。在南海神庙仪门后的复廊中,保存有不少明清此类碑刻。中断百年花朝节首次重现“花朝盛会” ,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庙会举办三年来,共吸引了150万来自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群众参观游览,去年更一举突破了60万人次,成为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群众文化方面的重要品牌,并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文化节民俗特色更加明显,除开幕式当天隆重的大型祭海仪式和民间艺术汇演,五子朝王、花朝盛会、古代仕女化妆创意秀、中国古代服饰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也精彩纷呈。中断百年的花朝节也将首次在文化节中重现。3月21日,南海神庙将举办集体婚礼和黄埔乡民庆祝“花神诞”的拜花仪式;“花朝之梦”花仙子彩绘节目和东方神韵古代仕女创意化妆秀。3月22日举行群众服装展示会。届时活动现场还将举办服装设计、插花、美容、化妆、发型设计等现场互动表演,并摆放各类鲜花供游人观赏、品味,邀请诗歌、书法名家即席吟诗挥毫,重现古代“花朝盛会”热烈、祥和的场景。古代服饰大赛演绎七朝岭南古装为了展现花朝节“比美”的文化内涵,主办方还将举办以“盛世中国、创新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古代服饰创新设计大赛,邀请了南国时尚品牌联盟委员会主席、广州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基海博士,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李小燕、屈汀南、林姿含、范晓玉担任评委,从来自全国服装院校的师生、服装企业设计师的1500多份作品中,评选出30份入围决赛。 3月22日晚上将隆重举行大赛决赛和颁奖晚会,聘请专业模特对融入南海神庙和岭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的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古代历朝服饰进行展示,体现岭南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去年首次恢复的“五子朝王”民俗今年也将再度上演。南海神五个儿子的神像分别由南海神庙附近的乡民抬到南海神庙中庭,向南海神祝寿。祭祀完毕,各案由各乡自设祭坛。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家飞说,今年参与的乡民更多,特别是乡民把玉带也抬出来巡游。“观赏精彩节目之余,游客更可参与趣味活动,有爬山寻宝、赏花赛诗、摄影大赛等。如果波罗鸡、波罗树、波罗粽激发了你的创意灵感,你还可以参加创新设计比赛。” 在南海神庙西边广场,舞麒麟、龙舟说唱、鸡公榄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轮番登场,风格各异的方队竞相展演,迎来观众阵阵掌声。据悉,此次“波罗诞”千年庙会将持续12天,包括9台民俗文化艺术精品节目展研和粤剧私伙局演出,由广州12个区(市)选送节目组成。 南海神庙北侧,百米来长的工艺美食街摊铺毗邻而立,波罗鸡、金铜钱、缅甸玉多个工艺品琳琅满目,摊主高声叫卖招徕顾客,引得不少游人驻足选购。一名阿婆的“波罗鸡”展摊前围满了挑选的游人,阿婆开心地说,自己做波罗鸡有四五年了,都是用传统方法以泥巴硬纸和鸡毛做就,非常好卖。 来自天河的吴小姐如愿买了一只波罗鸡,她说:“我是外地人,头次看到波罗鸡,买来图个喜气”。年过七旬的黎阿伯家住白云区,一大早就和老伴乘车来赶庙会,他说:“去年我们也来参加了庙会,今年民间表演更丰富了,特别是飘色十分精彩!” 沙湾飘色 2岁幼童勇立“飘” 昨天,极具南国特色的“飘色”第二个登场献艺:龙船之上,粉衣女童笑脸盈盈,凌空而立,船下6人相抬,趋步前移。这女童整个身体尽在空中,仅一脚置于两米高的竹尖之端,却不惊不惧,气定神闲地挥舞着小手,令观众们连连喝彩。 据悉,这组“飘色”由游龙戏凤、水剑香梅、梅开二度等队组成,风格不一,各具特色。其中,“梅开二度”的 “飘”尤为引人注目,站在竹尖的竟是一名2岁的男童,一观众最初以为男童是个仿真道具,当他看到孩子眼珠转动,两手挥舞时,竟失声喊道:“天啊!竟然是个活娃娃在上面!” 据介绍,“沙湾飘色”是沙湾古镇的民间艺术,已有200多年历史。每组“飘色”通常由多个游动队式的立体舞台组成,台面上有两个人物造型,分别为“屏”、“飘”,两者以钢枝相连。每板飘色的“飘”多立于剑鞘、竹尖、花卉、扇面与“屏”相配衬,造型奇特,仪态优美。 龙舟说唱 说书人扛“龙舟”即兴说唱 消失50多年, 去年才再次亮相广州的民间艺术“龙舟说唱”别具一格。为首的红衣男子身着长袍,肩扛“龙舟”道具,敲击腰间锣鼓,有板有眼的即兴说唱。表演者是著名说书人颜志图,他说,“龙舟说唱”是旧时乞丐的一种乞讨方式,通常挨户行走,唱数段吉利喜庆的段子,讨得些零碎钱。 鸡公榄 “鸡公”边吹唢呐边歌舞 西关民俗“鸡公榄”也令人大开眼界,4名男子身着蓝布衣,头戴蓑笠帽,在“鸡公”内唢呐声声,边歌边舞,节奏清浊相济,舞步朴实简单,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据介绍,“鸡公榄”为上世纪20年代起西关一带的民俗,小贩借舞蹈形式进行售卖,吃下榄者可保身体健康平安。 麒麟舞 8只彩麒麟喜庆献祥瑞 开幕式上压轴戏是来自番禺黄阁镇的麒麟队,8只麒麟身着彩衣,舞动不止,时而奔腾跳跃,时而颔首抖动,亦步亦趋,或聚或离。麒麟队教练李永潮说,此次共有40名村民参加,最大的有55岁。这次麒麟舞除保留民间特色外,还加入武术中的“马步”,舞起来更显威武有力。而且队员服装点缀了金闪“蛇鳞”,黑布鞋仿“羊蹄”样式,以求和麒麟呼应。 据悉,民间素有“麒麟献瑞”之说,麒麟舞不同舞狮异于舞龙,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以“麒麟采青”为舞蹈套路,长棍武术相引,锣鼓吹打乐伴奏,气势庞大,喜气浓郁。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异议:广州有个老人家易行广,专门研究华林寺的历史,在研读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大胆地提出一个观点:达奚司空不是印度商人,而是禅宗一祖达摩的二哥达奚。 易行广告诉记者,他在编写《华林禅寺志》过程中,发现了达摩兄弟在广州的有关史料,还找到当时广州刺使萧昂和萧励的族谱。“通说不承认达奚是达摩的兄弟,通常是基于两种观点,一是正史对达奚没有记载,二是建南海神庙的时间晚于达奚出现的时间。”不过,易行广表示,南海神庙的前身是东龙王庙,它在萧梁时期就出现了,这和达奚来广州的时间吻合;而针对第一个疑问,实际上哪一种说法都不是出自正史,而记载达奚和达摩事迹的萧氏族谱,真实性还是比较让人信服的。 商人?还是禅宗? “达奚司空是一位神奇的人物。”易行广告诉记者,他当年决定来中国时,已经是百岁高龄,在海上整整漂泊了三年,才在扶胥港登陆。然后长期在位于今天广州西关的西来庵(今天的华林寺)“传佛心印”。“达奚在广州活到157岁才圆寂,他懂得好几国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身份类似亲善大使,紧密地维系着来粤做生意的外国人和广州本地人的感情。当年的广州刺史萧励总是喜欢邀请他一起在南海神庙前的码头迎候外国使船。一位白须飘飘、仙风道骨的外国老人,想必会让远途跋涉的异乡人寻找到一点家的感觉吧!” 根据萧氏家谱的记载,达奚圆寂时,全广州“垂白致悼”、“掇市三日”,萧励刺史在当年特命在“东、西龙王庙,皆加奉奚公法像……奚公慈祥,举目眺望。” 南海神庙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易老先生的观点还是值得信服的。不过事实究竟怎样,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当我们努力抚去那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尘埃,或许有一天,南海神庙里,那个被我们一直认为是“商人”的番人,真的会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一代禅宗了。代帝皇祭海神自从隋文帝于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下诏在南海建立南海神庙以来,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祭海神,不少皇帝均派高官重臣来广州谒南海神,使祝融思宠有加,庙誉益隆,祀奉益谨,巍然成为中国一大坛庙,居四海神庙之首。不过,在唐天宝年间以前,南海神的地位还不算很高,只享受侯一级的礼遇。唐朝武德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朝廷定下每年祭祀五岳、四渎、四海制度,并规定广州都督制史为祠官,就近祭南海神。到了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这个风流天子十分重视对五岳和四海的祭祀,他曾五次派高官重臣祭祀南海神,对以后的封建帝王祭海和南海神庙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遣太常少卿张九龄祭南岳与南海,主要是因为久旱不雨,禾苗干枯,祈求南海神庇祜,早降甘露,解除旱情。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以特遣持节的身份前来南海神庙致祭。这与贞观年间定下每岁由广州都督刺史为祠官就近祭祖南海神有所不同,更显示出皇帝对南海神的崇敬,开创了皇帝派重臣南来代御祭南海神之先河。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唐玄宗命国子监祭酒张说前往祭南岳、四渎、四海、四镇及诸名山胜迹。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又派专使分往祭五岳、四海及诸镇名山。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命宗正卿褒信郡王謬等分往五岳、四渎及四海致祭。到了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认为,四海之神,灵应昭著,而自隋以来祭祀海神仅以公侯之礼,"虚王仪而不用,非致崇极之意也"于是,命义王府长史张九皋(张九龄之弟),奉金字玉简之册封南海神为广利工,同时封东海神为广德王,西海神为广顺王,北海神为广泽王。并于当年三月十七日备礼,举行空前隆重的仪式,给海神封爵加冕。于是海神就由享受公侯之礼变为享受王一级待遇了。南海神祝融初次的封号为"广利王","广利"即是广招天下财利之意。这个封号与广州在中国海上交通贸易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有极大的关系。广州是我国最早的海上对外贸易的港口。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广州(当时称番禺)就是我国著名的"都会"、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埠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1983年在广州发现第二代南越王赵目末的墓葬,其中有银盒、象牙、焚香的香料,据判断就是来自中亚或南亚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载,我国运载黄金和丝绸的船队,从徐闻、合浦等出发,到达南亚诸国,开创了每上丝绸之路先河,当时,番禺是我国外贸船队的基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地位不断提高。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海运事业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唐时船队从广州出发,经南亚诸国,再进入印度洋,到达波斯湾,一直到非洲东岸。这条航线全长1万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航线。它在海路上沟通了亚非两大洲的联系,促进了中非贸易的往来。唐王朝在广州对外贸易中获利甚厚,所以,南海神被封为"广利王",希望这个海上保护神广招天下之财。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孔子三十八世孙孔癸戈以国子祭酒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次年,祭海神的祝册"自京师至"孔癸戈本着"治人以明,事神以诚"的为政宗旨,亲自供奉唐宪宗颁发的"祝文",到南海神庙,并配备太牢三牲之礼致祭南海神。元和十四年夏至,孔癸戈再次前往南海神庙祭祀,并拨款扩建庙宇。"治其庭坛,改作东西两序,斋庖之房,百用其修"。孔癸戈在广州的政绩较好,惠及民神。元和十四年,著名文学家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激怒了唐宪宗,遂将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韩与孔是朋友,又同在岭南为官,因此友谊日深。韩愈赞孔癸戈 "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孔癸戈祭南海神并修葺神庙,礼成之日,韩愈已调往袁州任刺史。但孔仍请韩愈撰文以纪念这一盛事。韩愈才思敏捷,欣然命笔,笔走蛇龙,洋洋洒洒千余字,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碑高2.47、宽1.13米。上书使持节袁州诸军事、守袁州刺史韩愈撰;使持节循州诸军事、守循州刺史陈谏书。今立在南海神庙仪门东侧,盖有碑亭护之。韩愈碑保存基本完好,然而,在漫长岁月里,风吹雨打,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后人还在其碑阴刻了文字。韩愈碑现为南海神庙内所存最早的碑刻,文笔生花,记叙孔癸戈祭南海神之事非常生动,引人入胜,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对研究唐代祭海之俗有重要参考价值。韩文千古传诵,南海神庙因此声誉鹊起,岭南几乎无人不知广州有南海神庙,庙中有韩愈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了。唐代对南海神之所以如此尊崇,是因为广州不仅是岭南的都会,又是海外各国来华贸易的中心,即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王朝在广州首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而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利润,因此,广招财利的南海神广利王自然就得到了人们的崇敬。南海神也就成为四海神中位次最贵的海神。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地区建立了南汉国。刘氏王朝荒淫无度,横征暴敛,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南汉国经济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海上贸易,因此,南汉后主刘钅长对南海神更为崇敬。大宝元年(公元958年),刘钅长下诏加封南海神广利王为昭明帝,给祝融加上龙袍。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潘美(潘仁美)率宋朝大军南下平定了岭南,南汉国除。开宝六年,宋王朝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同年,朝廷命中使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获南海神保佑,"限六蛮干外服,通七郡以来王"。这反映出宋王朝从统一岭南起,就十分重视海上对外贸易。其丰厚利润亦成了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南海神也因此被誉为"海上外交之神"而大受青睐,获得更多的尊崇。宋代废除了南汉给南海神祝融昭明带的封号。宋真宗年间,赵恒皇帝赐南海广利王以玉带。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派员修南海神庙。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下诏增封南海神加王号"洪圣",于是成了"南海洪圣广利王"了。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依智高作乱,围攻广州城多日,后来,依智高火攻广州城,突遇大雨,被官军击败。广州官府认为是南海神显圣,助官兵剿盗贼,遂上报朝廷,请求褒封南海神,于是加封王号"昭顺",祝融变为"南海昭顺洪圣广利王"了。这次加封,荫及夫人,朝廷还赐南海神夫人为"明顺夫人"。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湖南盗贼(农民起义)入侵广东,当局称广州官军得南海神保佑平定了这次作乱。于是宋高宗又给祝融加"威显"封号,是为"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随着南海神的加封逐步升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下属也沾了光,享受侯级的爵号。绍兴年间,朝廷还封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据庙内有关碑刻云,这六个人都为南海神治理南海海上风云,帮助官军平叛或保佑黎民苍生等出过力,立下大功,因此得以加官进爵,成为南海神祝融的得力辅臣。到了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闰月,孝宗又派员重修南海神庙。宋庆元三年,大溪山岛民起义,据说,南海神又一次显威,助官军在洋面上将起义队伍击败,于是宋宁宗于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敕赐"英护庙"匾额给南海神庙。到了理宗室庆元年(公元1225年),大规模进行重修南海神庙,耗钱六百余万。值得一提的是,据碑文记载,这次维修的大部分资金,是从海上贸易之利而来的。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宋理宗下诏令,以盛大庆典祭祀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终宋一代,南海神获得的封号特别多,顶顶桂冠被加在祝融头上,祭海神的活动从官府到民间都达到了高潮,可谓盛况空前。所有这些,一方面反映出宋代君臣对南海神的崇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海外贸易在宋朝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宋王朝希望通过对南海神的加封和祭祖,保佑"海不扬波",对外贸易一帆风顺。到了元朝,蒙古人虽然是从草原打到中原,马上得天下的,但元将张弘范是在广东崖门的海上将宋朝灭亡的。所以元王朝亦十分重视祭海。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遣近待速古儿赤等于四月十八日为南海神建醮,并赐以宝香、锦幡、银企、楮币等。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遣使祭南海神,诏加四海封号,封南海神为"广利灵孚王"。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遣使持锦幡二、销金幡一、金盒、币二十五万钱祭海神。明朝朱元璋得天下后,曾实行过严厉的海禁,但明太祖对海神还是十分崇敬。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遣徐九皋祭南海神,并重修南海神庙,还赠送黄金香盒。明太祖出身布衣,却又喜欢附庸风雅,弄文舞墨。洪武三年,他派员来广州致祭海神,亦想给南海神加封。但是,由于唐宋元以来的历代帝王加封,祝融头上已有许多桂冠,使礼官感到为难,再加二字,亦不能显明太祖的权威。于是,巧于心计的明太祖以退为进,他于洪武三年下诏:五岳四渎等,都为高山广水,其神必受命于上天,不是人间帝王加上荣耀的。因此一律取消前代封号,只以当地之名称神。如祝融,取消"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号,只称"南海之神"。朱元璋郑重其事,声称不敢超越上帝给神以封号,实际上是假借上帝之名,取消了历代帝王给祝融的封号,更显露出其"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的权威。不过,朱元璋此举,倒是给祝融做了一件好事。要不然,代代加封何时了,祝融头上的桂冠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了。事实上,老百姓也记不得祝融头上冗长的名字,民间只是称南海神为广利王或洪圣王,其中又以洪圣王为最普遍。广东沿海有不少地方,包括香港,都有洪圣王庙,供奉南海神,说明洪圣王的影响最为深远。到了清代,对南海神的崇敬致祭一如既往。其中尤以康熙、乾隆时期最盛。康熙皇帝是一个热衷于祭海的帝王,他曾先后十一次派遣高官重臣前往祭祀南海神。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御笔亲书"万里波澄",并制成匾,派户部右侍郎范承烈将匾专程护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立碑纪事。雍正三年,清世宗胤禛又别出心裁,封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这是封建帝王对祝融的最后一次加封了。祝融从火神合为南海神,又从隋代享侯一级待遇,到唐代封王,南汉封昭明帝,宋代多次加封,清时被封为昭明龙王之神,经历了为侯为王为帝为龙王之神的显赫历程。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与人们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人们对海神的敬畏变成了崇敬,祭祖日隆,册封日加,每一顶桂冠都给祝融增添了迷人的光环,使他成为四海之内至高无上的海神。南海神历代封号表: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