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心情游记]最后的 --

[游记][心情游记]最后的 --

2007-07-24    tianya.cn

<茶马古道>---沿怒江大峡谷进藏

本次活动第一次准备会已经开过,有重大改动,相关情况如下:

活动时间改成9月30日晚上7点出发---10月7日晚7点

活动计划改成:

9月30晚上出发,

10月1日晚住保山

10月2日早上出发,傍晚时分到达丙中洛

10月3日早上开始徒步,晚上扎营秋那桶

10月4日早上继续徒步,晚上扎营龙坡

10月5日早上徒步,约下午到西藏察瓦龙

10月6日早上坐车约12点到达丙中洛,徒步的起点.休整、吃饭,两点坐车出发返回,晚上到保山一起共度一个特别的中秋之夜!!!

10月7日晚上约晚上7点返回重庆

其它线路上的风景安派,沿途吃住不变,其他按排全部不变,昆明和安宁的活动取消!!!

本活动召集25人(含领队)现在以报名15人,请有兴趣参加者打电话报名

报名电话13340355973

QQ群号:29179550

当你有兴趣参加这次活动之时,请你能认真阅读此贴的每一段话,甚至每一个字,因为这是一条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古道,马蹄阵阵、马铃声声,世世代代赶马的藏民那沉淀在青稞酒里的故事、尼大当撩人的民族风情-----这里一切无不让你走回远古、走回洪荒、走回原始、走回梦境。目前贡察公路正在施工,明年,人背马驮的马帮历史将在汽车轮子的烟尘中终结。留给历史学家来抚今追昔,户外背包族们就再也找不到那尘封的故事了。。。。。。。茶马古道的由来: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和怒江的幽深峡谷之间,在滇、藏两省交汇的原野丛林之中,盘曲延伸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条古道从云南贡山出发,经丙中洛、秋那桶、腊它底、松塔到西藏,翻越龙坡、经过察瓦龙、察隅最后到达西藏拉萨再中转进入尼泊尔。古道险窄幽深,斗折蛇形,曲曲折折,这就是与“丝绸之路”齐名天下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不仅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为复杂的商业要道,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通道。

四川、云南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天全边茶”享誉蜀中。与盛产茶叶的川蜀地区唇齿相依的藏族同胞世世代代对茶叶却是十分的渴求,在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艰于粒食”,“以茶为命”,“如不得茶、非病即死”之类的记载。藏族民族中也有“汉家饭裹腹、藏家茶饱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虽然对茶情有独钟,但由于酷寒的高寒气候,茶叶根本无法种植,只能依靠于川、滇茶叶入藏供饮,中原地区少有马匹,纵有些许,也皆体弱质差,而地处高原地段的西藏康巴正好盛产良马,这种出产与需求的互补,促使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了一起。于是“茶马互市”诞生了。

“茶马互市”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茶叶用作饮料,在全国各地皆为常事,而藏族同胞,尚未大饮。虽此前贞观十一年文成公主下嫁给藏王松赞干布,就带来了大批茶叶,其后亦有茶叶进入藏区,然而其清新明目,健脾养胃,祛劳提神的功效非常人皆知,因而饮茶之习惯尚不得善遍,全民饮用当推至后期。当然也是从官至民。唐代作家李肇在《国史补》中写道:唐朝使者常鲁公出使吐蕃,常在篷中烹茶,吐蕃赞普见后问道“此为何物?”,常答:“此为解渴去烦之物,名‘茶’”,赞普细察,笑曰‘吾亦存焉’,遂令从人取出大筐,常观,果为茶耳,皆为徽、闽、川之良物,然赞普不能用。后,常示之,且言其妙,至此,赞普饮之,藏胞亦然。”由此可见,当时吐蕃势力强大,虽然存有大量的从外地搜罗或他人赠送作为珍贵礼物的茶叶,但除了极少赞普饮用外,常人大都不知道如何饮用,而从常鲁公在民间传以饮用之术后,喝茶的习惯也就给了藏民,茶文化开始进入藏区。藏民喝茶,汉民售之。茶马互市的兴起,无疑促进了藏汉经济的交往。唐朝在许多地方都设置了“茶马司”,作为市场管理机构。宋代开始,朝廷常与辽、金交战,所需军马更多,宋便将茶马交易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以结善并控制西北各夷。当时,朝廷将茶叶的销售分为官茶和商茶,前者由政府机构采购交易,后者由茶商向户部纳税交易。但须限定数量和地域,明清两代大体沿袭旧制,只是到了清代晚期才将茶叶向民间开放。

翻山越岭,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手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行。所以各地古道中惟一造就了“茶马古道”上仅此从察瓦龙至察隅路段独有的风景奇观:人力背茶。背夫们相约十人、八人,每趟从茶商的库房里领取茶包,背往指定的地方。体力好的取20—25包,足有300—400斤。

背夫们领到手的茶包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背夫无论是谁皆自备食物,即玉米面和一小袋盐巴,仅此而已。胸前系着一个椭圆形的小篾圈,俗称“汗剐子”专用于刮汗,手里拄着一根丁字形的拐杖,拐尖镶有铁杵,俗称“拐筢子”“墩拐子”。茶包一旦上背,沿途一般不得卸下歇息,待有平缓处,领头背夫(有地方称拐子师,也有地方称大背师)便审势路段和背夫负力情形,需歇一歇了,便扎下拐子,一声吆喝,示意大家找地方歇息。拐杖就是支架,茶包垫在拐子上,拐子扎在石头上,背夫们便都挺直腰背歇脚片刻。日久天长,古道上便留下了铁杵扎下的痕迹。甘溪坡上、紫石关旁那些茶路上密布的“拐子窝”至今仍在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隐现现。

古道是走出来的,这一走就是几千年,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它历经风雨,铸就了历史和文明,虽然说现代文明替代了它,但它不是消失,更不是灭亡,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美好的过去,它是人类向前发展史上一座闪耀着光彩的里程碑,它光彩背后的神奇,源自于人类的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

茶马古道历史经典回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地政府己列文加以重视保护并修建;

1950年为配合各路主力大军解放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126团就从贡山这里秘密进藏。根当地老人回忆,当时怒江两岸满山遍野都是军队;

1959年西藏叛乱,解放军再次从这条驿道进军西藏,出奇制胜;

1985年,贡山到察瓦龙的驿道全长90公里,还要翻越耸勒拉卡大雪山;

1985年后,这条驿道的九处悬崖被炸开,驿道从万丈悬崖中穿过,不需要再翻大雪山,这样驿道里程又缩短了15公里,全长为75公里,马帮只需2---3天就可以从丙中洛走到察瓦龙。

无论是从边防、还是军事战略,或者是人民生活的需要考虑,这都是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人马驿道。

背包客说: 这里每一公里都精彩

地理学家说: 这里是中国山河的异端

人类学家说: 这里是民族迁移大走廊

行程安排:

此行程共计7天时间 (2006年9月30日星期五19:00点--------2006年10月7日星期六约19点)

第一天(2006年9月30日星期六) 晚上7点从重庆出发,经过渝宜高速约11点30分到宜宾消夜;然后连夜赶路,夜宿车上;

第二天(2006年10月1日星期日) 早上昭通早餐;下午约4点点左右到达昆明,然后经过安宁(晚餐)上“楚大高速公路”约晚上10---11点到达保山,夜宿保山市(住店、洗澡)

第三天(2006年10月2日星期一) 早上9点出发(今天的车程300多公里,主要是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穿行,风景绝佳)路上照照停停,约下午4--5点到达贡山县丙中洛(徒步的起点),安顿好后,登上观景台观著名的“怒江第一湾”全景;晚上住丙中洛(住店、休整、作出发前准备);

第四天(2006年10月3日星期二) 早上8点出发,开始我们的精彩古道之旅。经石门关、四季桶晚上扎营腊它底(此地过份谋杀胶卷,请小心储存卡空间)或清湾渡;(帐篷)

第五天(2006年10月4日星期三) 早上8点30出发,一路观景照相,行程较为轻松(今天最精彩的是:我们将进入西藏,听说当刻着六字真言的玛尼堆于道旁,预示着我们将告别云南走进西藏。一个陌生的世界吸引我们继续向恒古走去,仿佛是史前时代的召唤,)晚上松塔或龙坡扎营;(帐篷)

第六天(2006年10月5日星期四) 早上9点出发,今天的行程最轻松,慢慢照相,慢慢追昔茶马古道沉淀千年的历史;约下午1--2点就可到达察瓦龙乡,休整、如果你还有体力,可以再走5、6公里去扎恩(那里有一人家,三兄弟娶一个老婆,是察隅地区典型的一妻多夫式家庭,曾经有一个驴友见了那个妇女就想成为她的第四个男人、精彩刺激的溜锁也在那里)晚上扎营察瓦龙乡(帐篷)

第七天(2006年10月6日星期五) 早上9点从西藏察瓦龙出发,坐上车面包车,经过4---5个小时的颠簸,再次从远处回味曾经走过的古道,约中午1点过回到出发的起点丙中洛乡,午餐后结束这段精彩而神奇的历史古道探险之旅;二点准时从丙中洛乡出发,前往保山晚餐,晚上直接驱车回重庆

第八天(2006年10月7日星期六) 约下午19:00回到重庆,解散!!!等待看片会的召开

提示:
1、徒步茶马古道怎么能没马呢?怎么能没赶马的藏民呢?为了感受这条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古道,在它即将消失之前,我们租一支马队.马蹄阵阵、马铃声声,去感受那世世代代赶马的藏民那沉淀在青稞酒里的故事.
2、我以电话询问过当地马帮,驮包的价格一般在50元左右一天;驮人加一个包的价格约在80元---100元左右。(如租用驮人的马匹,超出的价格不在整个预算之内)
3、当地民风比较淳朴,但经济落后,加上沿途村庄有两所学校,所以我建议大家都献点爱心,带上点课本文具等。
4、注意徒步过程中: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娱乐基本靠手;活动领队: 浪子心声 联系电话:13340355973 68623454
QQ号码:29179550

活动费用: AA制 预计1200元RMB左右(全部费用预算)

报名人数: 25人 报满为止

徒步区域气候:
12月到次年5月大雪封山期,到察瓦龙勉强还可以,到察隅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沿途需要翻越伯舒拉岭雪山的四座垭口;6---9月有是雨季,降水量极大,江水暴涨,沿江走危险异常。

最佳徒步时节:
每年的10月份是最佳时节,雨季结束,气候比较稳定,秋天景色宜人,是“谋杀”胶卷的最佳时机。

徒步时间: 3天 (可全程骑马)

徒步及活动内容: 峡谷穿越、古道徒步、赏景、摄影、感受历史、献爱心、温泉理疗

线路评价:
1、这条线路是一条极标准的马帮驿道,察瓦龙的生活物资几乎全靠这条驿道,如果你想体验原始、幽深、神秘的怒江大峡谷,体会“横断山,路难行”的艰辛,那么就趁贡察公路还没有完全修通之前,今年内去做出尝试。汹涌澎湃的怒江在这一段是如此清澈透明,两岸层峦叠障的巍峨群山是如此撼人心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在巨大而苍翠的山体衬托下展现出一幅立体生动的山水画,你会为大自然的精彩壮丽而惊叹不已。
2、此线路坐车时间较长,但海拔较底(根据现有质料显示不会超过3000米)不会有高原反应;徒步时间为三天,徒步时体力不支者可以骑马(可全程骑马),价格也能接受。加上最后有安宁温泉理疗,此行程应该身体健康者都能完成。

徒步级别:
徒步体力强度:***** 骑马体力强度:**
技术难度:*** 惊险刺激:****
历史文化:********** 自然风光:**********
(以10颗星作为评价标准)

最佳行程:
腊它底至龙坡一段完全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两三条瀑布从很高的山顶飞流直下,怒江两岸溜索飞渡,置身于此,早已留连忘返。

准备会:

第一次准备会地址:石桥铺华宇名都"好吃街"79号及渝州路29号附79号“四方户外”(西亚大酒店旁或人人乐超市旁,问保安可指路)
第一次准备会时间:2006年9月7日(星期四)晚上7点
准备会拟定内容:确定出行人员;落实包车座位或铺位;收取定金;广集相关质料;讨论公用物资;说明详细出行计划;确定参加人员相互认识;第一次统计户外装备。

第二次准备会地址:石桥铺华宇名都"好吃街"79号及渝州路29号---79号“四方户外”(西亚大酒店旁或人人乐超市旁,问保安可带路)
第二次准备会时间:2006年9月14日(星期四)晚上7点
准备会拟定内容:收集汇总最新咨询;对出行交通工具有个落实;出行需知,及注意事项,户外小知识和经验讲座;第二次统计户外装备

第三次准备会地址:石桥铺华宇名都"好吃街"79号及渝州路29号---79号“四方户外”(西亚大酒店旁或人人乐超市旁,问保安可带路)
第三次准备会时间:2006年9月21号(星期四)晚上7点
准备会拟定内容:确定公用物资;最后根据大家实际情况,确定出发时间;落实出行分工;作出发前的最后准备,给大家介绍户外摄影知识;最后统计户外装备

驴在旅途提示: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也为了大家能有个愉快的旅程!!!
1、由于本次活动时间安排比较紧凑,请大家不要在路上耽误太多时间,情愿把时间留给风景。故本领队作出以下对策惩治迟到:凡超过预定集合时间五分钟以上的(以下免)罚款5元,5--10分钟以内的10元,以每五分钟递增(以出发后计);每人出发时预收迟到保证金100元。领队迟到翻倍处罚。
2、一定遵守驴友良好传统,除了相片什么都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注重环保。
3、因为沿途坐车时间较长,涉及多顿伙食(有的到时间没饿,有的到时间饿得慌,实在没法权衡),早上9点前、中午1点前、下午8点前遇到合适吃饭的地方都停车吃饭;其余时间车上自己解决,不再停车吃饭。谢谢大家理解、支持!!!

个人必须装备:
帐篷、背包、防水登山鞋、睡袋(-5以上)、防潮垫、炉头、雨具、刀具、饭盒(套锅为佳)、头灯、冲锋衣、冲锋裤、备用衣裤、袜子(透气为佳3--4双)、登山仗、游泳衣、裤(温泉之用)、花露水、打火机、巧克力、水果糖、零钱、课本、文具(后三样,为献爱心准备)

公用物品:
帐篷(无帐篷同志,在帐篷多出时可调节)、炉头(无炉头同志可根据具体炉头数量调节,但建议最好自备)、气罐、止血贴

声明 :户外活动存在极大风险,请考虑清楚后谨慎加入,活动招集人和领队有权接受或拒绝你的报名,活动招集人和领队、其他队员不对此行的质量、安全负任何法律上和形式上的责任;活动招集人和领队有权根据实际情况

转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travel/1/93387.shtml32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