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关于广州的几个旅行印象 |
[游记]关于广州的几个旅行印象 |
2007-07-16 |
关于广州的几个旅行印象 两个地缘相近的城市,如果各方面实力相当,总会发生一些故事。以前在杭州,总能听到杭州人在咒骂上海人势利和小气,而问到上海人时,他们总会很鄙夷的回答:杭州人都是乡下人。敌意浓浓。这种敌意的存在,多是源于民间,说透了,无非是小市民间的小农心理,见不得人家好;就城市而言,二者应是友好邻邦,无论经济、文化,浙沪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现在生活到了深圳,发现深圳和广州也会有一些敌意在。探寻这种敌意的缘起,却与浙沪有别。广东的老百姓务实不虚荣,很少会学人去斗气,且在一个省份,所以多相互尊重。敌意应源于城市间的竞争。由于深圳的政治高层多是中央直接任命,且税收不交广东省而直接给了国家(计划单列市),所以深圳习惯将自己定位为全中国的深圳,而忽略了隶属广东的行政区划,这种思维定势常易将深圳与广州对立起来,且二者的经济构成多有重叠,所以竞争激烈,敌意形成就很自然了。 以前对广州的印象并不好,感官上的印记是脏乱差。后来去的多了,发现是偏见,由广州火车站带来的偏见(那里应是广州脏乱差的中心,个人认为主要责任在腐败的铁路部门)。其实凭心而论,抛开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单就宜居而言,深圳还是不如广州的,虽然深圳的规划、绿化远高于广州。 按我的理论,适合居住的城市首先要看老百姓的生活心态,如果市民民天都忙忙碌碌,不停为攥钱而打拼,这样的城市应是浮躁而缺乏吸引力的,自然不适合居住。广州就不是这样。 漫步海珠或越秀的街头,时常能看到一栋栋古旧但很有民国风味的建筑,门口的榕树桠上会拉上一根线,上面晾上衣服,一旁常有两个老者泡着功夫茶,慢慢酌饮,或是摆上象棋盘,周围围者云集;老屋的旁边,常伴有几家卖茶具或是古玩的铺面,或是有卖广东凉茶或糖水的小摊,行人过此,常会小吃一点。这在其他的城市或是普遍,象在成都,大概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但在政府弥漫重商味道的超商业城市,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却是难能可贵,至少深圳街头很难见到了。 广州其实有很久远的历史。这几天看《资治通鉴》,发现在秦时就有南海一郡,到汉武刘彻时,南越王还带兵对抗中央政权,几千年蔓延下来,旧称番禺的广州府一直是岭南的中心。在广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北京路,人行街中央保留了一处古迹,是自唐到宋到明的石板路旧址。到近代,广州更是中国的焦点之一了,康有为的学堂、孙中山的黄浦军校、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墓,现在都留有旧址。所以时间充裕,在广州还是有很多地方逛的。但印象中,广州似乎没有文化感,究其原因,盖其出的文人太少,未充分宣传罢了。想想江浙,文化礼仪不如中原,但自古有“江浙多才子”之说,很大一个原因还与出了几个大文豪有关吧,特别是近代,鲁迅、茅盾、章太炎、郁达夫,甚至当代的余秋雨、金庸,已能代表一个时代了。 广州的山水倒不美,越秀山、白云山,绿化好点罢了,一条珠江,倒让人心情舒畅,但广州没有海,所以没有在深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开阔感。广州的绝妙处在于吃。自古都说“食在广州”,有夸大之嫌,大概指的是人民好食,说广州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能见的,都入食,非典就是广东人吃果子狸吃出来的。以前听朋友讲广州人活吃猴脑,甚是恐怖。但漫步广州,却是吃的天堂,特别是在番禺的珠江边上吃大排档,那种感觉真是好,印象深的还是小吃,特别是香港“许留山”的广州店,那里的“芒果西米捞”味道真好,分量也比香港总店的大,应是一绝。还有是“萝卜牛腩”,在一个大锅里将萝卜和着牛腩炖,萝卜入味,香气弥人,也是一绝。再有是“姜撞双皮奶”,奶有点像新疆的酸奶,但放了香料,就更香,放了姜汁,就更甜,虽然我不是很好吃,但却是更应算一绝。 广州的物价也比深圳便宜很多,重点的是房价,不像深圳那样高不可攀。的士也是,起步7块,不像深圳吓人的12.5。其次品种也多。北京路上有一家专门卖假冒顶级品牌的商场,多是香奈儿、LV、PRADA等,客似云来,鬼佬居多,大概在他们国家买不到这么多假货,来此拉货吧。所以在广州街头,如果你看到有人拿LV的包,你不要着急认定他是富豪,还要看他开什么车才行。 写了这么多下来,无非是一个旅行者关于广州衣食住行的几个印象,肯定有不贴合实际的地方,且立足点是与深圳对照。内心深处,还是喜欢深圳,毕竟这是年轻人的城市,等退休了,到广州居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吧。 (题图为中山纪念堂) 评论 (12) | |
原始链接:http://tangguolin.blog.sohu.com/18987543.html |
转自:27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