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转一篇陈家祠的游记,是我本周的. |
[游记]转一篇陈家祠的游记,是我本周的. |
2007-09-05 sina.com.cn |
广州的陈家祠,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雕塑博物馆。这里集结了中国南方的雕刻艺术,做一个整体呈现。灰雕、砖雕、石雕、木雕、铁雕、铜雕、泥雕、金雕、银雕、蚌雕、核雕、茄雕、牙雕、、、有的司空见惯,有的闻所未闻。技艺匪夷所思,确乎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终至流连忘返。 最有地方特色的算灰雕,在房梁的顶端,张牙舞爪,五彩斑斓,想象不出来是怎样的工艺,怎样的创意,怪异张扬如斯?整个祠堂象一个戏台子,那些灰雕们披挂整齐了,站房梁顶上唱念做打,呕呀啁哳。奇怪的是经过了那么多年的雨打风吹,日晒月磨,怎就依然完整地光鲜着? 再就是木雕的故事。数十扇通连的木门,高有数米,长达近百米,雕刻着浩瀚的传统文化,如大部头古书铺就的长廊,展现着古代文学史的厚重。 祠堂的后面,还有个狭长的小院儿,冲着门儿就是个说书的场景,是一群取材于鲁迅作品的雕塑在吸引人拍照,依次有祥林嫂、九斤老太、阿Q、孔乙己、、、若不是南方的植物泄露了秘密,乍一看还以为是到了浙江。这应是现代文学史的代表缩影了。 正轴的堂屋分三进,为主展室,两边又有长廊边厅,各自成区布展。其中的一个展厅里,除了房屋正中错落有致地摆了些大点的雕塑之外,墙面上挂满了这种小型泥雕,生动活泼地反映了以前广州人们的生活情趣,每幅下面还有诙谐的题诗。在南越王墓看到五花八门的古枕展览,也有题诗,就甜得腻人,没有这里的有盐。虽是泥巴塑就,却是一室活色生香的地方志。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阕词勾起多少人伤感?能够象他们这样,虽然艰苦,却能够在一起。即便一个人的一刻,也是自得。一旦那个心里的伴失去了,再也无处可找,神魂也就跟着去了,“小舟从此逝,沧海度余生”。于是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知己相伴,只羡鸳鸯不羡仙。临走的时候,习惯地买了本书带在身上,就好象自己还没离开那个地方。回来后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竟不记得放在哪里,一时失魂落魄。 门口有南越王的铜雕,问了路人附近可看的景点,还有南越王墓,并不很远,时间刚好赶得。这些年来,墓也走得够多,写墓的书也积了一些,只放在老家的书橱里,上次回去时特意翻了出来,放在床头看着,想有空的时候写一写。临走的时候,又没有带来。手残着,带不得。不只为书重,也为那些墓,都沉甸甸的。 这里的南越王墓竟与我家乡的楚王陵有些渊源,也是始料未及的。原来这里在西汉之前,还是蛮荒之地,贬谪之所,边民蛋民,荒凉凄凉。西汉的使节来后,才开创了南方新世界。如今,广州在领跑着经济的一极,这部经济史在今天的陈家祠,该用怎样的雕刻手法来书写记录?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这样的诗句,是否会有失去市场的那一天呢?想到这里,化做了小小的雕儿,站房梁上眼巴巴望着,趴门口面面相觑,双目无神,乖闷不乐。有时又如个思想者,思想着罪孽与救赎。随着经济开发,地理概念上的蛮夷之地已经不多了,您不见黄河边的牧民哭着跪下了,为了蓝天和蔬菜;而另一片沙漠更大了,在思想的疆域里,有另一片蛮荒夷地,漫漫黄沙。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1938e701000a6d29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