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广州游之超详细完全攻略陈家祠 |
[游记]广州游之超详细完全攻略陈家祠 |
2008-04-22 0891xz.net |
6楼大中小 发表于 2007-11-18 18:04 只看该作者 岭南建筑 艺术之大成 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和铜铁铸、绘画装饰艺术著称,俗称陈家祠“七绝”。 砖雕:陈家祠的砖雕数量多、规模大、做工细,代表了广东清代最高水平。广东砖雕是选用上等青砖,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主要用于装饰门楣、墀头和檐墙。 石雕:陈家祠的石雕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纹饰繁复,造型秀丽。它融合了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厚重的石雕承重物件变得轻巧典雅,更显示出南方石雕精巧秀气的风格特点。 木雕:其建筑内部,几乎所有的构件均以雕工精美的木雕为装饰。这些木雕用料庞大优质,雕工精细考究,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缛富丽。其中十六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门挡,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陶塑:陈家祠的11条陶塑脊饰,是广东现存最大型、最华丽的清代传统建筑装饰。它的脊饰根据人们仰视角度的需要,采用夸张而求大效果的造型手法,用陶泥塑造,经上釉和高温烧制后,再搬上屋顶安装而成。内容多以传统粤剧戏曲场面为主。 灰塑: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艺术,一般装饰在屋脊、门廊、山墙等部位。陈家祠灰塑总长度达2500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造型夸张有趣,图案多为中国民间故事。其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广,居岭南建筑首位。 铁铸:在清代,以铁铸作为庭院装饰极少见,而陈家祠的连廊铁柱和月台十六块铁铸双面通花栏板,是西方建筑元素的体现,说明当时广州的传统建筑艺术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双面通花铁铸栏板镶嵌在花岗岩石镂雕栏杆中,利用铁、石鲜明的色彩对比和铁铸通透立体的造型,产生出画卷般的艺术效果。 彩绘:陈家祠彩绘艺术主要体现在大门门神和东西厢房的壁画上。 秩序森严:陈氏书院正南外立面上,布列着正厅、东西厅、东西斋五座单体建筑,以正门为中轴左右排开。正厅最高,东西厅其次,东西斋最矮,纵身上三进厅堂步步高升,中进聚贤堂最为高大,形成中间宽大、两侧渐小、左拥右护之势,尊卑判然。 在陈氏书院建筑群中,几乎所有的单体建筑都是朝向内院的,处在外围的屋子用青砖砌成背向外面的墙面,每间屋子的外墙连接起来,又成为整个建筑群的围墙。除南面的正门和四个廊门外,只在东、西两侧的墙面开很小的小窗。这样在总体上形成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的格局,体现了礼制所要求的规矩秩序和尊严。 注重教化:既然叫做书院,就要“敦教化,助人伦”。在陈氏书院风格各异的建筑装饰中,除生动活泼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祈福图案外,以三纲五常为主题的教化装饰内容也十分丰富。 《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鸡、鼠、鹿、鱼、石榴、荔枝、莲子、桂圆、连绵瓜果、缠枝花纹等表示多子实,子孙绵延内容的图案举目皆是。外墙大型砖雕“五伦全图”是宣扬儒家礼制仁爱思想的典型代表。石头柱雕“曾子杀猪”教育人要讲诚信,取材于韩非子《外储说上左》。曾妻进城,其子尾随苦恼,母亲哄子说:“别哭,回家杀猪给你吃。”回家后,曾子为了言出必行,不顾其子劝阻,真的杀猪给儿子吃,用以示信。 彰显威仪:鼓在祠堂正东门的两旁,有一对连座高2.55米的大石鼓,鼓面直径1.4米,基座精雕细琢,刻有日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题材的浮雕图案。在封建社会里,宗族中必须有人获取功名和官位,才能配置石鼓,石鼓越大,表明官位越高。据民间传说,这对石鼓还颇有点来历:清光绪十八年(1892),倡建陈家祠的广东东莞陈伯陶,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或是得到了陈氏祖先的福荫,在京城殿试中犹有神助,一举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编修。喜讯从京师传到南粤,陈氏族人兴高采烈,请技艺精湛的石工打制了一对石鼓,在祠堂大门前竖立以为纪念。这对石鼓庄重文雅,精致美观,为陈家祠增添了不少风采。 多福多寿:陈家祠的“福”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从屋脊到梁架再到柱础,从木雕到砖雕再到石雕,有装饰的地方就有“福”的存在。 西藏我的第二个故乡~
|
转自:http://www.0891xz.net/viewthread.php?tid=19030&extra=page%3D640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