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滇西北游记之四怒江记游

[游记]滇西北游记之四怒江记游

2008-06-27    sina.com.cn

怒江记游

初见怒江

一直以为怒江是一个可闻不可及的地方,地理距离心理距离比西藏还遥远。但是怒江的神秘、怒江的原生态以及是否在怒江修水电站的争议使我“看看怒江去”的意念越来越强烈。

暑假的滇西北之行终于得以起步,昆明-大理-丽江-中甸-德钦一路过来,在上虎跳、中虎跳与金沙江紧密接触,在德钦与澜沧江长时间为伴直到茨中桥与之告别。从澜沧江边的茨中到怒江边的闪当,徒步两天半的目的地就是怒江!

初见怒江,一阵兴奋。怒江流得比较舒缓,不知道其它江段是不是这样;怒江的颜色比澜沧江浅很多,不知道其它季节是否也这样。

从迪麻洛乡的青马堂村西渡澜沧江的钢索吊桥就是捧当乡的闪当村,从闪当搭路过的客车去怒江上游的丙中洛乡,5元/人。过景点收费站,因为是教师,只收了半票。车开到怒江第一湾,司机主动停车让我们拍照,车上坐的都是当地人,从穿着看有乘客分属几个民族,据说居住在丙中洛的少数民族达七个之多。背包客只我们三个。

在丙中洛

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丙中洛——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最北边的一个乡。我们顺着一条笔直的街道往前走:民居分布在街道的两边,靠山的一边房子多些,有边检站、乡政府、学校、卫生所等重要部门;街的另一面是民居、旅店,这些建筑物的后门后窗正对着大面积的梯田,梯田向澜沧江峡谷的底部延伸。是日正逢赶集,整条街上人头攒动,各式民族服装、各种稀奇古怪的货物,好不热闹。

许多店铺都卖一种名字叫做包谷烧的酒,有一间店,整个店面从地板到天花板堆满了这种酒。当地少数民族兄弟酷爱这种浓度高到可以燃烧的高能量的液体。以前都是自己酿,后来发现买酒比自造更合算。那么便宜的烈酒只怕是用酒精勾兑的?不过,只要酒精是可以食用的,喝酒精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人们喝酒本质上就是需要这种被称为乙醇的化学物质的刺激,喝了它去唱歌跳舞去吹拉弹拨去遐想昏睡……

卖日用品的商店也卖肉,几乎没有瘦肉的腌猪肉,肉色发黄,肉中的盐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否则四处乱飞的苍蝇为什么不叮呢?还有整块的腌猪板油,叠成扁圆柱形状,几块叠在一起,远看很像南瓜,黄黄的。

到处都能见到卖解放鞋的,高帮的、低帮的、深绿的、浅绿的、迷彩的……便宜、耐用、轻便、好用,是这种在大城市几乎绝迹的鞋大行其道的原因。走山路鞋子湿透是常事(穿着鞋过河涉溪、山里阴晴无常、早晚又多有露水),如果穿的是解放鞋,很快就干了,这是专业的越野鞋难以做到的。

我们在集市买了一只鸡,细细的脚,应该是土鸡了。委托饭店帮我们加工,老板娘长相不俗,长长的辫子,高高的个子,来自丽江永胜,手艺也挺好,喝澜沧江啤酒(没有怒江牌啤酒),嚼着怒江边的鸡,看着不远处怒江东岸的青山,很得意。饭店的一侧放着一个电热烙饼机,细看居然是广东番禺的产品,它与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彼地与此地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近1700公里!

饭后美美睡了一个午觉,这是好多天不曾享受的奢侈。醒来已是日落时分,窗外东边的山与中午相比少了一份雄伟多了一份妩媚。在夕阳的余辉中,我们坐在刻有丙中洛三个大字的巨石旁,远观丙中洛这个建在怒江西岸的一个巨大斜坡上的乡村,看着它以及环绕着它的群山怎样从夕照下走进黑夜,看着散布在山麓的民居以及广袤梯田间农舍的灯陆续点亮。不像城市的灯光能映亮天空却不能给人以温暖,乡村的荧荧之火也让人看到希望。

一夜的好睡,驱走数日的疲劳。当地的山民早起在山上采了蘑菇野菜来赶早市,我们挑了一些交给卖早点的小饭店给我们做汤——他们知道哪个部位可食,哪个部位应当丢弃。清汤中悬浮着嫩绿、口舌间氤氲着鲜美,心底荡漾着快慰。

步行去怒江第一湾,昨天坐车过来,一路上的美景还要细细再品尝。一个着橙色短袖套装的三岁左右的小男孩从我们后面赶来,他可能是在追赶已经远他而去的一群年纪比他大的小姑娘。小孩赤脚,皮肤黑,头发黄,衣服脏,眼睛大大的,很可爱。戴着黑色的不规则的小物体串成的项链,不知道是什么材料的护身符,也不知道他属于哪个民族,语言不通。

被命名为怒江第一湾的湾绝不是怒江的第一湾,甚至也不是丙中洛以下怒江段的第一湾,或许这被命名为第一湾的江湾更有观赏性。这里的地形就像我们将两手掌心向下平伸在一个平面内,手指交叉但不接触。两手背就是怒江两岸的山,手指是山的支脉,手指间的空隙就是怒江的峡谷。这样,便产生了许多形似希腊字母“Ω”的江湾,相邻的湾首尾相接弯曲的方向相反。

走到双拉村过了双拉桥,便身处江东了。桥的两端有页岩矿,露天的,在丙中洛大部分屋子的瓦是用一片一片的岩石制作的,方方正正,很好看。经济拮据的人铺的瓦片是不规则的,视觉上更有情趣。

沿江边的小路一直向北走,左是怒江右是大山。有小溪从山上流下,小溪边上有人家。玉米是常见的粮食作物,核桃是常见的油料作物。

走到乡政府所在地江对面的桃花岛,桃花岛上住了几户人家,远看有数株或许是桃树的树——即使是,现在也不见桃花。说岛不是岛,因为它三面环江,一面靠山,是一块伸进怒江的坡地;要说是岛也是岛,是半岛。半岛与江的西岸有钢索吊桥相连,在桥上对面走过两位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老太太,背着大竹篓,像当地许多背竹篓的人一样,有一根很宽的带子绕过额头,带子的两端系在竹篓上。这样脖子可以分担一部分压在双肩的重量,带子还可以吸收抵挡额头流下的汗水,使汗水不至于流到眼睛里。背囊的制造商可以借鉴。有的竹篓的靠人体一侧编得凸凹有致,显然符合人体工学的原理。

还是说那两位老太太。我拿起照相机,示意要给他们拍照,他们停下来,微笑地看着我们,满面祥和。那笑容驱散了我徒步的疲劳、躁热和干渴。

桥头上贴着县交通局的告示:每次通行大牲畜禁止超过5
匹,人禁止超过10人,禁止齐步跑步走,禁止骑自行车。你仔细看了,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禁止机动车通行啊?笔者不告诉你,你想得出来吗?

正看着告示突然听到隆隆的声响,前方尘雾弥漫,颇受惊吓。猜想是公路上有推土机将山上塌方的泥石推入怒江,在桥头看不到公路,公路离怒江江面将近两百米。

下午去离丙中洛5公里的甲生村,村中有丙中洛中学——贡山二中,学校大门两边的围墙上写着大字:求知求识求真、立德立教立人。

村中有网上著名的×大妈旅馆,规模挺大,约50米长的两层砖瓦结构的旅舍,旅舍前是比建筑地基大两倍有余的大平地,可以停放自驾游的车辆。在怒江峡谷,私人建筑里有这么大的平地是很可观的。听村民说丁大妈的女儿在县党政部门工作,能拿到贷款。我想,除了贷款外,更重要的可能还有先知的信息。

村中有在旧教堂基础上新建的基督教堂,双钟楼结构,钟楼的顶上竖有白色的十字架,瓦是青色的片岩。钟楼的四角上翘,檐角上立着四根有冠的白色的砖柱,两钟楼之间的人字形屋顶上也有十字架。教堂墙体雪白,正面墙上画有中西合璧的装饰画。整个教堂使人感觉清秀。

这一天适逢上级教区有主教来讲经,四里八方的信众来次汇集。遗憾的是停电了,教堂里有荧荧烛光,教堂外的阶梯上、教堂前的场地里坐着不少人,看不见他们的面孔,但见钟楼在夜空中的轮廓修长。

村中有喇嘛寺。佛教文明从西藏顺怒江而下,基督教文明则逆怒江而上,两种文明在此发生碰撞。相同的情形也发生在澜沧江流域。令人欣慰的是各种宗教各种民族能在在这同一方美丽的土地上和平相处。

去察瓦龙

沿怒江而上的硬路面到丙中洛就结束了,但公路继续往前延伸到了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丙察公路通车时间最多就一年,客车还没开通。

很想沿这条路再去一次西藏,在“去过两次西藏”的虚荣心的驱使下,毅然上了车。

这是一部驾驶室双排座无蓬中型货车,车况挺好。由于定座早,得以坐在驾驶室。车在街道上来来去去兜客,车在一个个商铺前停下上货,直到货车的弹簧钢板差不多压平了,人与货已经堆出了车厢的拦板之上。

路很烂,无人打理,坑洼遍布沟壑纵横。一边是滚滚的怒江,一边是高高的怒山,司机将方向盘打过来打过去,离合、油门、刹车、排档,手脚不停,技术端的是好,只是车颠车晃,车厢的人不时惊呼。一路上又有人、货上下,停得时间长就下车活动手脚和腰身。车厢的人个个灰头灰脸。一个靠拦板坐着的藏族老汉一路上嘴里念念有词,拇指数动着佛珠,不知道是例行的诵经还是特意的祈祷。

这条公路实际上是在滇藏间的茶马古道的基础上修建的,在有的地方可以看到在峭壁上凿出来的马帮行走的栈道。

司机指着前方的一条小溪告诉我:那水就是西藏云南的分界。哦,不一般的小溪水。

怒江东边的山在西藏境内不叫怒山而叫他念他翁山。怒江西边的山在云南境内叫高黎贡山,到了西藏则称为伯舒拉岭。怒江却名姓不改,怒江的上游只是在西藏的那曲才叫那曲。

进入西藏不久可以看到路边有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松塔水电站项目部。难道真的要在怒江修水电站?或者只是先勘探,一旦时机成熟立即上马?

从丙中洛一路过来,那路实在难走!矗立在松塔的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交警大队的安全告示牌对路有这样的描述:“公路沿怒江而上,悬崖峭壁,路基挡墙片石干砌”,不少路段并没有挡墙,而是用树横一层纵一层堆码起来,再在其上覆盖石头沙子和泥土,码树的高度有的超过了两层楼。“弯多路窄,路面宽度3.5米”。而我们乘的这车的宽度近两米!一旦遇到会车,那必有一辆车要后退到山弯处路相对宽的地方才行。幸好这条路上的车是那么少,主要原因是这是一条“盲肠路”,路到察瓦龙就绝止了。察瓦龙是一个只与外省通公路的西藏乡村。

经过飞石区的情形值得一记。飞石区的地貌很特别,山上的流石流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斜面,公路边上用水泥砌块建的挡墙比人还高不少,但流石流沙已经漫过了挡墙,流到公路上,还有比较大的石块横在路中间。

已经是下午了,因为经过一日的暴晒,现在是飞石最猖獗的时候。上午尤其是早晨飞石区相对平静。司机将车停在飞石区以外,关了音响——司机酷好听歌,驾驶室顶蓬的周围插满了音乐磁带。助手拿着锄头以极快的速度边跑边将路中的大石拨拉到路的外侧,司机侧耳倾听有无异响,然后快速启动、急加速,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开过这是非之地。司机的认真专注与先前判若两人。

又打开音响,藏歌欢快。

车进入了仙人掌区,公路两侧分别延伸到江边山脚全是仙人掌,主干粗若小腿,与扇子等大的掌茎的边缘长了许多球状茎。感觉到了墨西哥。

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居民并不多,分散在一条流向怒江的溪水两边。乡政府建筑在乡里是最好的,院子很大,有好几条驴在树下乘凉。中心小学的院门敞开着,很大的场子,两排平房。喇嘛庙不算大,但远远地就能见到,风马旗、玛尼堆。庙门虚掩着,院子里有一头小牛,用长绳栓着,牛的主人应该是庙的主人,不知去了哪。

察瓦龙乡隶属西藏的察隅县,但与县城之间并没有通公路。

适逢马帮从寺庙前经过,马肚子上捆绑着货物,鼓鼓囊囊的,这让我想起凿在悬崖上的茶马古栈道的断面形状为什么不是“匚”形而是“C”形。赶马的人并不骑马,整个马队以人步行的速度缓缓前行。

在乡政府招待所用餐,厨师是重庆的,看样子有二十七八,原来在察隅县的宾馆做菜,听说察瓦龙乡招厨师,薪水不少又可以转正,只身徒步前来,因为迷路,竟然走了一个星期。在无人区实在太容易迷路了,即使碰到人,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或可能迷得更厉害。小伙子身体很棒,手艺不错,乡里迎来送往的饭席都是他一手操办。对客人的态度相当好,健谈,乐观,一口川味普通话。他要我们在此过夜,说晚上当地人会院子里唱歌跳舞,可好看,尤其是喝了酒以后,不容错过。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9794d01007vs1.html30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