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穿街走巷听平海古城“讲古” 自驾游攻略 |
[游记]穿街走巷听平海古城“讲古” 自驾游攻略 |
2008-06-10 cbulo.com |
您的位置:车部落 >> 论坛 >> 自驾游攻略 >> 查看帖子 字体: 小中大 穿街走巷听平海古城“讲古” omn 发表于: 2007-12-16 02:00
为防倭寇骚扰,明初东南沿海建有60多个卫所,如今只有惠东平海古城等保存完好。古城至今保留着遐迩闻名的平海渔歌、独特的方言“军声”和几成绝响的鲤鱼舞、凤舞。 穿街走巷听平海古城“讲古” 春节刚刚过去,正月十六“摆盆”的热闹和笑声还躲在古巷子里久久不肯离去。孩子们又开始盼望着三月三的“摆戏台”了。古老的小巷里,不时传出一阵阵慷慨激越或悲戚缠绵的正字、白字 戏曲音乐,令人恍惚有隔世之感。 在这样的时刻,静下心来,到惠东县平海古城的小巷子里随意地逛逛吧,听古城讲讲那600余年来的陈年旧事;或者登上古城门,穿越历史的烽烟,看看这古城的一砖一瓦藏着多少喜怒哀乐—— 烽烟铸就文化古城 回到621年前——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为了抵御倭寇的骚扰,“靖海上烽烟,卫边疆社稷”,在惠东县稔平半岛建设守御千户所城,这就是平海所城。9年后,所城建好,所城最初的建设者,以及从各地调来的1000多名守城士兵,便成为所城最早的主人。 只是为抵御倭寇而存在,在士兵们的心目中,当年的所城不过是一个临时的驿站,布满着阳刚和力量,也萦绕着浓浓的思乡愁绪。在数百年的岁月流逝中,士兵们的后代开始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大江南北的文化和风俗在这里碰撞、融合,所城也由一个军事小城,渐渐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成了一个有着丰富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广东省东江地区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区域。 史料记载,明初东南沿海建有60多个卫所,但岁月纷扰,许多所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只有平海古城等保存完好,并且形成丰富而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成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古城内现有居民8000人左右,有西北、东门、南摆等3个村民小组,属平海镇社区居委会管辖,讲当地特有的方言“军声”。 历史变迁的“活化石” 狭长而不规则的“十字”型古街,挑着东南西北4个古城门,这就是古城独特的结构。十字古街内是民居,中心还是古商业街。4个城门的城楼则是古瞭望塔,城门外还有一圈弧形的围墙,西北村民小组组长汪洁说,这叫“钟耳”。因为古城形似一口燕尾古钟,平海又被称为钟城。汪洁多年来沉迷于古城历史文化的考证和研究,是古城最专业的“导游”。 一头扎进狭小的十字古街,记者如同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狭小的古巷只适合马车走,街道两旁的民房一间紧挨着一间,不少是明清时代的古建筑,临街的房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敞着门,不时有老人坐在屋檐下,细心地梳着髻,打发闲散时光。如不是偶然有摩托车呼啸而过,很难让人意识到时间已进入21世纪了。 在古城内,经常可以看到青灰瓦、麻石门框的大宅子。汪洁带记者去看一曾姓的宗祠古屋。那是左右对称的方形砖屋,前有院子后有花园。大门框由长长的麻石铺就,粗大的栋梁,精致的木雕,因年代久远,愈显庄重古朴。房子有天井,主房的两侧,各有两排供佣人住的低矮房子。汪洁说,这样的布局,是因为曾家明清两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的缘故。记者在后屋看到一些曾家先人的碑石,上面刻着“雍正”、“光绪”、“皇清敕封儒林部”等字样。 位于十字街东街的刘家古宅,则由4套大宅组成,俗称“四马拉车”,又是另一番风景。其大门的建筑都是“商”字型,在正厅有祭奠用的立柜,两扇木门雕刻精致,分别刻有金箔画“捷报图”和“四相图”,画面虽已陈旧,但线条清楚可见,非常精美。古宅融进了岭南、闽南及中原等不同地方的建筑风格。 民俗文化是古城的生命 假如说古朴的建筑是古城的外形,丰富纷繁的传统民间文化则是古城的血液和生命。早在1991年,平海古城就被评为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元宵的“闹花灯”、正月十六“摆盘”、三月三是“摆戏台”、端阳节的“赛龙舟”、中秋节有“拜月会”。在悠长的岁月里,古城人将平海渔歌唱到大江南北,创造出细腻逼真的凤舞、鲤鱼舞,或者用信手拈来的任何一样东西进行扮景和艺术造型。 |
转自:http://www.cbulo.com/viewthread-1156114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