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独龙江动物考察散记 |
[游记]独龙江动物考察散记 |
2008-02-01 auly.com |
奥利户外社区 www.auly.com 独龙江大峡谷的主人 独龙江峡谷里居住着我国少数民族的一员——独龙族。解放前,独龙人尚处于原始的父系社会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独龙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下便跨进了现代社会,但一些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依然留有痕迹,以物易物是普遍的交换方式,我们就经常用菜油、桶、烧水壶与独龙族老乡换蔬菜。独龙人在人民公社期间,虽然在江边开了些小块的水田,但主要的耕地仍然是火烧地。由于刀耕火种,一块地种几年、搁荒几年,每家的耕地时远时近,于是大多数独龙人都是单家独户地住在山上。即使住在村子里的人家,在山上的耕地旁边也有一间房子。这样分散居住对村干部召集群众开会极为困难,斯那罗社的村干部居然灵机一动,想出用炸药放炮通知群众到社里开会的妙法,在独龙江乡传为笑谈。 作为研究动物的科技工作者,我对独龙族人民的狩猎方法和狩猎工具更感兴趣。独龙人酷爱狩猎,狩猎的工具主要是弩。这种在内地只能在历史博物馆中才能看见的古代兵器,在这儿几乎是男人的标志,射猎小鸟小兽用白箭(箭头没涂毒药的箭),射猎大型动物便用涂有毒药的药箭。弩弓射出箭的力量极大,25米开外射进大树的箭,一个人两只手还须咬紧牙才能拔出。独龙族男子许多是射弩好手,20米外用弩能射中玉米沥的大有人在。 独龙人还有两种十分厉害的猎具,一是地弩。把有弹性的大树扳弯,在前端装上削尖的木桩,然后装上机关。野兽只要触发机关,装着尖桩的树便呼啸弹出,直刺动物躯体。曾经有位初到独龙江工作的内地同志,不慎踩着地弩,把大腿打得对穿。幸好抢救及时,才捡回一条性命。另一种猎具是毒竹桩,把削尖的涂有毒药的竹桩尖端朝上,呈三角形或菱形插入土中,尖端指向野兽来的方向。竹桩栽在大石下或小陡坎下,野兽向下跳跃时,正好扑在竹桩上。 由于这两种猎具装设隐蔽,对行人潜在威胁极大,因此凡装有这样猎具的地方附近都有用两根箭竹交叉插在地上,意为此处危险,请勿通行。 猎获剑嘴鹛 我们最后的考察营地,设在独龙江东岸高黎贡山西坡一处海拔2000米的山腰地带。营地周围全是结满鲜红浆果的悬钩子灌丛和蕨类植物,稍远处是小片的原始次生林和水冬瓜树组成的阔叶林,悬钩子的果实又酸又甜,十分可口。这些鲜艳可爱的浆果对我们这些几十天没吃过水果的人吸引力太大了!每人都不停地摘着浆果,流星赶月般地往嘴里丢,狠恨地为身体补充了一顿维他命C。这些悬钩子灌丛也是各种鸟儿的自助餐厅,碧绿如玉的火尾绿鹛,黑白红黄四色相杂的火尾希鹛,鸣叫如同人吹口哨的斑喉希鹛、长着高耸羽冠的纹喉凤鹛、金头雀鹛,栗头雀鹛、红嘴相思鸟、太阳鸟……,成群结队地来此“就餐”。在这儿用鸟网捕鸟再好不过了。我第二天砍来几根长长的箭竹,在营地周围架好了4张鸟网。每天早、中、晚检查3次,以便及时把挂在网上的鸟取下来。第三天早晨我从一张架在箭竹丛旁的网上取下一只嘴又长又弯的小鸟,它嫩黄的嘴角和短短的尾羽表明它只是刚离巢出飞不久的幼鸟。它的外形很象钩嘴鹛,但羽色却和分布于中国的5种钩嘴鹛的任何一种都不相同。会不会是剑嘴鹛的幼鸟?剑嘴鹛是一种形状奇特、数量稀少,活动隐蔽的鹛类。自从1922年英国人罗思柴尔德在云南西部采到标本后,近70年来再也没有谁发现它们的踪影。我国自己编写的大型动物专著15卷本的《中国鸟类志》在1987年出版的第11卷“画眉亚科”中,因没有标本,对剑嘴鹛的描述只好引用英国人贝克本世界20年代所著的《印度巴基斯坦鸟类》中的有关文字。想到这只鸟很可能是剑嘴鹛,心中一阵狂喜。我小心翼翼地把这只鸟从网上取下来,想拿回营地仔细核对一下文献上的描述。不料下山时滑了一跤,手一松,小鸟便扑啦啦地飞走了,当时心中的懊恼真是难以言表。根据经验,我知道这窝幼鸟应该有好几只。我没有移动鸟网,继续耐着性子每天去查看。两天后,我在鸟网上又抓到两只同样的小鸟。我们的嘴比钩嘴鹛的嘴更曲,更侧扁,遗憾的是文献上没有关于幼鸟形态的描述,无法确定这些小鸟就是剑嘴鹛的幼鸟。必须抓到成鸟,才能解决问题。 我仔细分析了4张鸟网的架设情况,其中两张网离营地较近,几天来,我们烧火、做饭、讲话的声音可能惊扰了过着宁静生活的鸟类,他们也许移动到离营地较远的山坡上方去了。于是我把这两张网转移到山坡上方的一大片悬钩子灌丛中。第二天清晨,我迫不及待地从充气帐篷中钻出来,赶到新架网前。网上挂着一只斑啄木鸟。2只头尾绿鹛,3只纹喉凤鹛,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网中间的一只鸟。它的嘴又长又弯,很象古代土耳其人佩带的弯剑,头顶灰黑色,有两道十分醒目的白色眉纹,整个背部灰棕褐色,胸、腹部是十分漂亮的锈红色。这只鸟与《印度巴基斯坦鸟类》书中的剑嘴鹛的彩图完全一样。啊,剑嘴鹛,我终于找到你了。为了保险起见,我先用细绳一端拴住鸟脚,一端拴在自己的手腕上,随后才把鸟取下来,用布袋装好。这回不要说摔一跤,就是滚下山去,剑嘴鹛也跑不掉。那一天,我制作剑嘴鹛的标本时间最长,自我感觉也最好。 第1页第2页
|
转自:http://www.auly.com/01/200608/22/14100039_1.shtml2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