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环游深圳之三

[游记]环游深圳之三

2007-07-16    tuniu.com

今日路线:福永码头--西海堤--海上田园--沙井.上周强度太大了,回到家两条腿酸痛.不过看到这周的路线重点是深圳人文景观最多的宝安沙井, 我还是忍不住报名了.

起点: 福永码头

福永码头像墨汁一样的海水
(深圳周边地区的水源污染太严重了,这是我今天强烈的感受.)

水上人家, 看起来很美

走在我前面的GG, 幸亏有他一路音乐为伴,才能忍受一路的恶臭.

很怀疑污染这么严重的河流里还会不会有鱼

好象是工厂

海上田园,这不是此行的重点

沙井
到了今天的重点地区:沙井

第一站:江氏大宗祠(蚝壳屋)

江氏大宗祠(蚝壳屋)

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步涌社区步涌老村内,为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四廊庑布局,砖木结构,清水外墙,抬梁式结构梁架,梁架上布满精美的雕刻统纹饰,梁下园柱用红砂岩制作,中堂与后堂之间的庭院两侧,各有面阔三间的卷棚顶敞廊,比较特殊的是,其外墙是用蚝壳砌筑而成,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
沙井镇步涌村是江氏家族的聚居地,据《江氏族谱》记载,江氏先祖于南宋年间迁来深圳地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江氏大宗祠在清代中期曾大举翻修过,翻修时,工匠在蚝壳墙内侧再砌了一层砖墙承重,蚝壳墙反而成了一道装饰。

这样的情景现在很少见了哦

晋黄舒墓

黄舒墓位于步涌社区北面,新和路边。于2001年5月被考古人员发现。根据有关文物考古资料介绍,该墓地建筑深约9米,阔约5米,三合土地面,里面用砂岩砌筑,外面包裹了一层清代重修时的青砖,部分已经毁坏。墓碑用花岗岩雕成,墓碑上的文字虽经年月风霜,仍然依稀可辨,上刻“晋钦旌孝子始祖考乡贤参里黄公之墓”。
黄氏是为数不多的最早开发深圳地区的原住居民之一,主要分布于宝安区的西乡、沙井、松岗等街道。黄舒墓通进深9米,面阔5米,前方后圆形制,三合土地面,墓堂护墙为清砖砌筑,墓碑为花岗岩质地,高0.80米,宽0.63米。现存黄舒墓是清代晚期重修时的墓葬形式。
黄舒,字展公,晋代著名的孝子,以孝行闻名于世,在封建社会中被统治阶级奉为孝道的楷模。明朝布政使祈顺写下有“孤山崔嵬倚参里,乡曲争传黄孝子”的诗句,来表达其事迹广为流传的情形。黄舒的事迹在明朝崇祯版、清朝康熙版的《东莞县志》和清朝康熙版、嘉庆版的《新安县志》里面都有记载。其墓对于研究黄舒本人以及深圳地区古代墓葬形制、早期移民文化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篷荒草掩孝子
看到古代孝子的事迹, 现代的父母一定颇多感概吧

龙津石塔
深圳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

龙津石塔位于沙四老村的河涌边,用粗砂岩材凿制,当地的人们叫它花塔公。龙津石塔是古代人用于镇水的风水塔。整个塔并不高大,单层方形塔身,下为方形竹节角柱须弥座,上为缵尖塔顶。塔身正面为浮雕半身佛像,两侧镌刻双手合十、仗剑除妖形象以及佛经咒语,背面刻有“嘉定庚辰立石”的字样。由此可知,该塔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220年,距今七百八十五年,是深圳现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筑。

根据清代嘉庆编撰的《新安县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归德盐场的大使在沙井村东北的河涌上建了一座桥,叫龙津桥(也有说龙津是盐场的一个渡口)。桥落成的那天,河涌里的水波涛汹涌,有如蛟龙奋跃的样子。当时的人们都以为是建桥惊动了河妖,就在桥上立塔镇之。如今,龙津桥早已不见了踪影,人们在河涌附近筑台安放石塔,将它保护起来。龙津石塔是古代归德盐场唯一的历史见证。2004年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井
沙井的地名也来源于此吧

藏在小巷子里的观音庙
听说是因为防海盗, 所以巷子都建得特别窄小,只容一个人通过. 在这样的小巷子里建有这样一个香火旺盛的观音庙.

村子里最古老的一堵墙

老人家够酷的吧, 正在给我们解说沙井的历史

我们的老祖宗是很重视教育的

天地君亲师

距离很近的另一个家塾

古老和现代

永兴桥

位于宝安区沙井镇新桥社区桥头村。该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重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桥长50米,面阔3.4米,桥洞三个,洞高5米余,上列栏杆有龙凤及狮子浮雕图案。全桥用花岗岩石条砌筑,结构严谨,造型美观。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载:“永兴桥在新桥村之西,锁前溪而跨两岸,当往来要冲,东接黄松岗乌石诸路,西连云霖茅洲诸圩。康熙年间监生曾桥川建,日久倾颓。乾隆五十年武生曾大雄、钦赐翰林曾连魁、贡生曾腾光、曾应中等倡捐重建。”桥东原有一座五层高的文昌塔,与永兴桥相映生辉。20世纪60年代,拆文昌塔建糖厂。1984年,该桥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碉楼
顾名思义,就是像碉堡一样的楼吧

曾氏大宗祠

曾氏大宗祠位于宝安区沙井镇新桥社区内。始建于元代,后历经重修。目前的建筑规模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目前的建筑尚保留有明代的布局风格,占地1050平方米,五间三进,包括大门、石牌坊、中厅、后厅、亭、廊等,是新桥、新二、上星、上寮、黄埔等地曾姓的总祠,也是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古祠堂。大门悬挂“曾氏大宗祠”的匾额,对联为:“天下斯文忠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天井中间有花岗岩砌筑的石牌坊。坊柱前后用抱鼓石相护,坊上横额书写楷书“大学家风”,背面横匾“片石流辉”。新桥曾氏供奉曾子为始祖,他是孔子的学生,被后世封为宗圣公。列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被认为是曾子及其弟子编撰的。
相传南宋初年,为躲避搜查皇妃之乱,曾子的后人曾仕行和曾仕贵兄弟俩率族南迁,初居南雄珠玑巷,后迁番禺,由于没有找到一块理想的家园,兄弟俩决定分头继续南行。分手时,两人将祖传的一块猪腰石砸开,各执一半,作为子孙后代相认的凭据。曾仕行卜居番禺小龙,而曾仕贵南迁东莞,在归德场立村。其后裔分布在今天沙井街道的新桥、新二、上星、上寮、黄埔和公明街道的玉律等。祠堂四周尚有多间分祠和观音天后古庙、书室、风水池等。
曾氏大宗祠对研究深圳乡土历史和建筑等具有重要的价值。1984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头看看, 这次到处乱逛的成果还真不少啊. 谁说咱深圳没有历史?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阅读 0 次, 发表于 15点58分, 推荐给好友

ohaha去过的地方 更多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5956659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