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三下乡之韶关南雄·日志 2008-03-03 16:42:49 大中小 标签:旅游 这已经不是叫日志了。只是,一个假期都不能上网,现在把那时的记录补上。 三下乡,其实真的没有什么…… 寒假三下乡之韶关南雄·日志 1月19号,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踏上了三下乡的韶关之旅。 八点多,我们坐上了北上的汽车,路上,颠颠簸簸,心中,忐忐忑忑…… 十二点左右,差不多就进入韶关的地盘。这里的隧道好多,每条都会有好几公里,隧道里的掠影似乎在撬开我们的沉睡的脑瓜——山,好多。 粤北山区,粤北,指明这里的地理位置在广东的最北处;山区,指这里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不过,是否还传递着另外的一个大家公认的信息? 在珠江三角洲长大的我们,是否能理解,同一片天空下的另一头,有着不同的生活。穷?比较落后,或许是我想象中的印象吧。 高速路上,轻轻抬头,烟雾缭绕着远处的山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带点朦胧每的诗句就冒上我的心头。也不知道是否合适,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吧! 这里的气温似乎还不愿意与我们打招呼,身子还是暖暖的,心也是。 两点多,我们到达了韶关车站,下车洗洗手。此时,水的温度才真真切切地招呼我们:韶关欢迎你。 是的,韶关已经到了,广东的北大门。 1月20号,清晨起来,急急忙忙地打点好一切,就走去了我们的第一站——珠玑古巷。 远眺,一座座具有特色的建筑……走进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姓大宗祠,“问祖千秋由鹿邑,寻根万里自珠玑”门前的石柱上一副对联炯炯有神地注视着我。 还有很多很多……不同姓氏都为自己建立了宗祠。 是的,这里曾经是古代中原人拓展南疆的中转站,唐宋时期,文人达官、富商贵贾都在此停留,有的还在此落户,珠玑巷就成为岭南诸姓杂居的繁荣集镇。南宋末,元军南侵,珠玑巷的居民为避战乱,分批南迁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现在,珠玑巷后裔繁衍数千万人,遍布海内外,珠玑一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吴姓祠堂、沈公祠……这比较雄伟的建筑是近年来重新筹资兴建的。转入古巷,我们踏在了背负时间炙烤使命的古道上,两旁是以前的各姓氏的祖居。这墙上的斑斑锈迹更让我感到空气里凝聚着几百年前的生活气息。 走过双龙桥,就到了商业气味比较重的一头。这里有售卖纪念品、特产的,有介绍本姓氏历史渊源的……板鸭、黄烟,是南雄的特产,这里人自己做板鸭、自己卷黄烟售卖,做点小生意,因为地被征了,也好让自己的生活宽松一点。 这里96年开始开发,前两年由广东活力旅游有限公司接手进行发展规划。在胡妃纪念馆里,经理详细为我们作了介绍。 *对寻根的思考,由文化影响经济 *从心理上,以各姓氏命名的古玩店等,群众缺乏内心归属感、精神空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