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广西来宾游记—合山模式:立足优势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同程旅游博客 |
[游记]广西来宾游记—合山模式:立足优势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同程旅游博客 |
2007-07-18 17u.com |
阳春三月,柳绿桃红,神奇的红水河在形态万千的岸岩和火红的木棉花陪伴下,散发出碧绿幽深的母性魅力,一个美丽安适的春天又来到了生活在这里的壮族人民的身边。随便站在哪里,放眼一望:一大片一大片滴翠的芦笋基地,一大片一大片待收的甘蔗林,一浪接着一浪的纤巧秀丽的群山,……一幅和谐如画的生活场景向远方一点点铺展着。置身其中,会让你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忘掉所有的烦恼。如果你好奇地想知道这是哪儿,带着斗笠满脸堆笑的壮民会直起腰来自豪地告诉你:这是今天合山的新农村! 置身在这样美丽的生态环境中,你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合山却是个因煤而生的资源型城市。她的地下储藏着7亿吨的煤炭,占整个广西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三,1982年成立以来就被定位为一个依托合山煤矿和合山电厂设立的工矿城市,这里人口仅仅14万多,面积350平方公里,辖两乡一镇,历史上乡改市最小的城市,素有“光热城”和“煤都”的美誉,由于该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分别达广西各区各县(市、区)前列,2003年和2005年被广西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评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国内外大量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事实证明,随着地下资源的不断开掘,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局将截然不同。一类是“矿竭城衰”,一类是“矿竭城不衰”。云南省的东川,是世界“东川式”铜矿的代表地,1958年设立地级市,铜业的产值和税收曾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2/3。可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铜资源的不断枯竭,东川矿务局下属的4个铜矿全部破产。1999年,原地级东川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同样的资源型城市,合山的煤炭资源自1905年被发现和开采以来,也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合山确实因煤而建,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合山已不再单纯因煤而存了。随着合山市领导者前瞻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山的城市性质已经开始由原来简单的煤矿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工矿园林城市转变。走进合山市区,整齐的街道两旁美丽的紫荆花瓣会在不经意间飞到你的怀里,沿街琳琅满目的商品会让你目不暇接,一排排新建的住宅楼精致典雅地嵌在绿树花丛间,还有沿街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晶莹坚硬、栩栩如生、饱含生命色彩、人见人爱的合山奇石……用绿水青山和安居乐业来形容合山的生活一点不为过。在这个城市的空间里,如果不了解合山的历史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样一个碧空如洗的世界和乌黑的煤炭和冒着黑烟的发电厂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型城市合山会出现如此的发展态势?如果你到合山整齐的街上和环境优雅的生活小区走一走,到开阔舒适的新世纪广场站一站,到郁郁葱葱的芦笋基地里望一望,再随便和哪个壮民聊一聊,体验一下这里人民公仆的朴实思想和踏实作风,再站在美丽的红水河畔听一听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历史的声音,你会发现你已经爱上了这个建市仅仅25年的城市。 百年煤都,历练艰难转型阵痛 作为广西最大的能源基地,合山煤炭自1905年开发以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已探明储量达6亿多吨,占广西煤炭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长期以来,煤不仅成了合山半壁江山的财政来源,也成了人们就业和生存的一条基本道路,由煤产生的光和热更给祖国的四方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煤在合山人的意识里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观念里,似乎无煤就没法生存,无煤就不能富裕,无煤就没有生存之路一样。 所以, 2001年下半年,当合山市按照国家的政策关闭产量占全市原煤总产量一半的所有乡镇小煤矿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突然消失,1000多名煤炭投资者、数千煤炭开采人员、2000多名装煤工人以及围绕煤矿开采从事运输、餐饮、维修等相关行业的人员相继失业。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突然浮出水面,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依赖心里突然间被扼杀掉了,人们在惶恐不安和不理解中痛苦地思考着自己的出路。而此时作为统领大局的合山市政府的领导班子,更是在艰难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寻找着新的出路,为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寻找着方法。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寻找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没有转型,一直靠资源吃饭,总有吃尽的一天,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要走出困境,就必须重新进行战略性调整。市领导班子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韦加和书记的带领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体制、机制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合山市决不能 “因煤而生,又因煤而困”! 合山市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迁江嘴,河里鬼,北泗好田水,大理香蕉大如腿。这里的河里、北泗就是合山市所辖的三个乡镇中得两个,可见自古合山就是丰硕的鱼米之乡。但是由于近些年对煤炭不规范的开发致使一部分人对煤产生了依赖心里,对这肥沃的土地重视的程度反而降低了。合山市的领导班子已经看到了这一巨大的可以重复产生生产动力的资源,土地将使人们回归到自然和谐的氛围里,土地一样会带领人们走上富裕的道路,而且人们会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劳动一边欣赏到自然的美景。为了利用合山的好田水,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在市领导的带领下,合山全面更新思想观念,前后共组织了20多个考察团赴先进、发达地区参观取经,请来了区社科院和广西大学的专家、教授给干部群众讲形式,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组织农民宣讲团在全市三个乡镇30个村开展“调整与致富”宣讲活动。通过多方努力,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逐步加深了对先进理念的理解,终于逐步认清了从 “地下要能源”必然会转到向“地上要发展”的道理,从“黑色的不可再生资源”转到“绿色可循环的生态农业”,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一手抓经济增长富裕生活,一手抓生态建设美化环境,人们终于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造福子孙、建设美好家园的千秋大事。 为了促进从“黑色”到“绿色”的转型,合山市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多方吸引资金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种植北方油桃、干核桃等名优瓜果,从前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是四季飘香、瓜果满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南宁和柳州开往合山的公路的两旁,更是甘蔗成林,一辆辆满载甘蔗的大卡车排着长队在去往糖厂的路上;在示范户的带动和政策的鼓励下,原来依赖挖煤、装煤谋生的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也调动起来了,纷纷转产搞秋冬菜、水果和养殖业的开发。原来的一些煤老板也开始转种秋冬蔬菜,纯收入也相当客观;煤老板王继进种草150多亩,养羊1500头,成为广西最大的养羊户,2004年光养羊收入就达18万元。他说,下一步将向产销一条龙的集团化经营进军;煤老板谭良诚,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承包了五百多亩荒山,投入40多万元人民币,搞起了林业种植,成了合山有名的环保大王……合山种植蔬菜多达40000多亩,收入6000多万元,种植水果10000多亩,收入2000多万元。政府招商引来的福建漳州的老板率先承包了几百亩田地,种植培育起销量非常好的绿色芦笋,建起生态农业基地,不但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起周边农民种植芦笋的热情,每亩地一年收入近两万元,绿化了环境,富裕了生活。基本形成了“绿色环保转型”的良好发展态势。 城市定位:齐心打造生态园林家园 经过三年的努力,合山市基本实现了经济“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的转型。现在无论从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来讲,这里几乎成了周边非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楷模和标杆。作为来宾市的一个代管市,人口和面积只是稍大一些乡镇的概念,然而每天来往客商川流不息,到周边城市开会和旅游的人大多会选择到合山吃住,甚至周边城市的现场会议都要搬到这里来开。问起住在红河酒店的一位去新乡办事的客人为何会选择来这里下榻时,他说他到来宾几次了,都住在这,这里出门就是宽阔的广场,商业街也几步之遥,每天早晨还会在清脆的鸟鸣中醒来,让人真正感到了大自然最清新贴心的享受。我想今天大凡来过合山市的朋友,都会对合山舒适的人居环境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月的合山,木棉还没有完全绽放,温湿的气候给整齐的街道予以了更加浓重的生活氛围.此时没有任何的迹象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乡清洁工程”督察组暗访了来宾的几个县市,当暗访结束后,暗访组所有的同志都认为合山的城市市容整洁,环境优美,卫生一流,随行记者在《南国今报》以显赫标题报道合山市区齐洁美。 然而合山市的领导层并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几年来他们一直在把目光和精力投入在城市重新定位和发展上,没有丝毫懈怠。问起合山市委书记韦加和怎样看待这种成功时,他谦虚的说:我在合山主持工作八年多了,是看着她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城市和人一样都需要进步,现在只是个开始,以后会越来越好的。转型的最初,如果说‘为人找出路’是关闭小煤窑所催生的被动应对之举,那么后来“为城市找方向”则是市领导班子经过深思熟虑谋求合山经济转型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合山的转型才刚刚破题。” 好一句转型刚刚破题,一语道破了合山今天能取得如此成绩的天机,原来这里的干部真是一心为民、一心为政、一心为城。听人说,为了合山的建设,韦加和书记舍小家而为大家,八年如一日,在政府的宿舍里安了简易的家,自己洗衣做饭,有时忙起来,周末也要为公务奔忙,不能回到几十里外的柳州和妻儿团聚。当然如果在一个基础较好的城市工作,所有的干部都不会面临如此大的压力,不用挖空心思地去想如何面对经济转型的现实。因为合山是个资源型城市,最初的定位是为煤而生,1982年建市之初,合山由于没有对城市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城市环境“脏、乱、差”,“一条街,两排树,楼房矮,街道脏”一片荒芜景象,一点城市的影子都找不到。20多年来城市建设散乱,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发展潜力无法发挥,对资源造成了有形或无形的损失。城市功能迟迟未能发育完善和充分发挥。2001年乡镇小煤窑关闭之后,合山更是一片萧条冷落。 当然,合山是广西的煤都,丰富的煤炭储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发展经济还需要考虑优势资源的利用,所以需要科学有效、节约循环地利用煤炭资源就需要合理的规划未来。合山这座矿业城市,立市的宗旨就是为境内两大企业——合山矿务局和合山电厂服务。合山矿务局是广西最大的煤炭企业,年产原煤为150多万吨,有职工10000多人;合山电厂是广西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最大年发电量达70亿千瓦时,职工近2000人,这两大企业不但在合山就是在广西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角度讲合山市的领导班子身上的压力已经不能简单地定位在建设和谐美丽的新合山了,他们一方面要服务和协调好两大企业,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广西乃至全国煤炭能源的合理配置寻找最佳的契合点;另一方面还要合理前瞻地规划城市的未来,为人们健康幸福的生活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动力就是成功的前提,当你变废墟为城市,把丑小鸭塑造成白天鹅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根据专家意见,合山市领导班子决定科学规划资源,把市区和合山矿务局、合山电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城市向纵深发展,同时在城市建设中结合人文特点,充分体现煤都文化、奇石文化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把山水景观纳入总体规划中,以丰富园林化内容,提高城市档次。同时启动城市道路建设工程,绿化美化和靓化工程和城市排洪排污工程建设,提高城市供水、供电能力,保障城市整体功能完善;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将市区内已经老化的住宅、楼房统一改造,规划建设岭南小区等五个小区,彻底改变了城市面貌。其中的红河时代广场小区依山而建,环境优雅,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已达到高档住宅小区的水平。曾有记者采访合山市长曾广斌时,提到城市发展动力时,他说,“城市因矿业而存在,没有产业的积淀,城市的发展就没有动力,而没有城市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就会失去依托。要把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对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要立足煤城实际,瞄准可持续发展,经过充分论证,合山市为城市的发展找到了一个科学的定位和方向:要把合山市从一座典型的矿业城市发展成为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型多功能生态园林城市,把合山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昔日的煤城已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得到新生! 后记: 很多人都知道,柳州奇石名闻天下,其实柳州是奇石的集散地,尤以红水河合山区段所产奇石最为精美。这些2.2亿年前的三叠纪形成的奇石,经硅化作用使岩石变硬。因红水河水流湍急,流量大,落差大,特别是洪水期泥沙俱下,惊涛骇浪把河床中的石头无情残酷地冲刷磨蚀,形成了凹凸不平、形态万千的怪礁奇石。红水河的激流漩涡仿佛一位才艺高超的雕刻大师,把一块块毫无生命的石头,雕刻成了饱含生命色彩、人见人爱的奇石,成为玩石爱好者的“掌上明珠”。在合山,听说每家每户都有好石头。2006年的合山的奇石节,更是吸引了众多爱石人来到合山品玩这一人间珍宝。这样的时候,红水河的水是碧绿幽深的,合山的玉屏山是含笑葱郁的,有如漓江山水般美丽的怀集水库更是散发着细腻神秘的气息,合山的灵台飞瀑、寨山遗址、龙王清泉、东矿老井,还有麻姑骑鹿的美丽传说……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合山的文化底蕴应该追溯到2.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代呢?而今天人们也已经把作为合山三宝“煤、电、奇石”赋予了更深的含义,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深层次的享受和诠释……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63905.html6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