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尧山之麓龙脉卧紫气东来云锁峰 |
[游记]尧山之麓龙脉卧紫气东来云锁峰 |
2008-05-22 guilinline.com |
尧山位于桂林城东北,距市中心约10公里,是五岭中越城岭的余脉。尧山主峰海拔909.3米,相对高度760米,是桂林最高的山峰。山势大致南北延伸,高大雄浑,状如伏牛,俗名牛山。唐代,曾在山上建尧帝庙,故名尧山。尧山是桂林唯一的土山岭,岗峦起伏,绵亘数十里,气势磅礴,植物丰茂,杜鹃遍野,文物古迹丰富,为桂林老八景之一。那云锁的山峰,浓碧的树林,烂漫的山花,潺潺的泉流,婉转的鸟鸣,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明代嘉靖年间,黄佐在《广西通志山川》中记载:“尧山,在城东北15里,高广磅礴,延褒数百。环桂之山皆石,此独积七。中有尧帝庙。……今靖江府诸王墓在其下。尧山山麓是墓葬区,墓冢数不胜数。其中靖江王墓最为引入注目。靖江王袭封之后,盘踞在桂林长达280年之久,先后延续了14代,王子王孙繁衍竟达三千之众。 桂林市文物工作队于1983年经过数月勘探,插签标号,可识者共计320余座靖江王墓。这些墓葬,东起大圩,西至穿山,南到柘木,北达甘棠,形成了方圆l00多公里的庞大的“靖江王墓群”。桂林靖江王陵,是我国迄今保护面积最大也最为完整的王陵,素称“北有十三皇陵,南有十一靖江王陵”之称。l996年靖江王陵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水极尽南京钟山 普查犹识三百余陵 靖江王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个亲王之一,洪武五年建成王府,九年(公元l376年)间,受封一世的靖江王朱守谦就藩桂林时,在长史的引导下曾亲自参与踏勘、挑选建陵造墓的风水宝地,最后看上了漓江之东的尧山。尧山主峰朝阳徐升,紫气东来,长脉起伏,峰丛错落,有似“二龙抢珠”、“金銮交椅”、“百鸟朝凤”,有酷“莲花”、“御案”、“金银”、“蜡烛”,还有“龙泉”、“天赐泉”等峰峰水水,一派王气景象。于是,一一埋下铜钱,定下穴眼,下令圈地,派驻陵卫,调遣庞大的军民工程队伍,开始造墓建陵。建陵工程一世接着一世,从未间断过。由此,黄佐在《广西通志·藩封》中感叹到:“王之茔,兆世在尧山之麓,盖郁郁有佳气焉,于乎盛矣!” 1983年春,桂林市文物部门对王陵进行了一次建国前后空前深入的普查。已知,靖藩王陵分布在绵延7公里的尧山西南麓,范围南北15公里,东西宽7公里,方圆百余平方公里。有二世二任到十世十二任的王、妃合墓11陵、子袭王位的厚葬次妃墓4陵及历代的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县君、乡君、仪宾等王亲藩戚陵墓320余座。可观,代代陵墓皆枕尧山龙脉,左右抚丘,错落有致。墓体各有规制,遥相呼应,群峰拱卫,后缘潺潺山溪,前横漓江秀水,气势森严,又在风景绮丽之中,无不包含丰富的风水内涵。 王陵规制如同王府 展现早中晚期风格 靖江王共十四个,有十一个葬于桂林。现在可供游览的是近年修复的第三世庄简王朱佐敬与王妃之合葬墓。 靖江王十一陵均呈长方形,为两道高墙屏卫,分为外殿和内宫。一条龟背形砖铺神道贯穿中轴。中轴线序列三拱陵门、三开间两进深棱恩门(中门)、五开间三进深棱恩殿(享殿)、宝城(墓冢封土)和地宫(墓室);神道两侧对列华表及翁兽石作仪仗。所有王陵建筑,悉依王制,飞檐斗拱,磨砖对缝,红墙碧瓦,脊饰正吻、垂兽及仙人、龙、凤、狮、天马,滴水、瓦当均为浮雕五爪龙纹,全系长石釉琉璃构件,极尽宫廷建筑的堂皇华丽。 王陵明显地展现了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风格。 早期,以明初到正统之前的二世悼僖王朱赞仪、三世庄简王朱佐敬、四世怀顺王朱相承等的陵墓为一类型。这一时期的茔地宽广,占地315亩到31亩,宝城高垒,封土高l5米到21米,直径30.5米到26米。石制仪仗朴拙、敦实,其翁仲气势非凡,石兽骁勇骠悍,明初雄浑粗犷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仪仗之首的华表,冠以宝珠,柱作八角素面,朱楹木柱立于须弥式石础之上。地宫除左王右妃,各还多是前中后三室制。左右共一山墙,其正脊、斜脊和四面飘檐都严格于地面建制,覆盖碧色琉璃瓦,两侧檐脊各立悬兽,如同小小的寝宫。玄室均置头龛一,左右边龛四,首饰箱、随葬器物都置入边龛之内。这一时期的随葬器物,还以黑釉敛口鼓腹的陶质梅瓶为主。 已经修复开放的庄简王陵是早期偏晚墓体。墓主朱佐敬8岁袭封王位。此陵建于天顺二年(ff元1458年)至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之间,朝廷派来工部主事周宾营造,占地87亩,倚山势坐东向西,背枕尧山主峰,左右抚丘,犹在“金銮交椅”之间。后有龙泉,前横玉带水、玉带桥,环境幽雅,独具一格。经普查之后择此陵重点复原,于l987年3月30日开放。其石作仪仗,与二世悼僖王陵对比,比例已趋向适度,茔地开始了缩制,地宫已由双券拱前后三室制转为二室制。 追封为怀顺王的故世子朱相承地宫为早期偏早的地宫代表。同是左侧王室、右侧妃室,但各都是前中后(玄室)三室,为砖石结构,裙壁为方石,上壁为全砖券拱,后室居中是石雕缠枝纹饰的金刚座式棺床。整个地宫雕刻精致,又显神秘幽深。经考,朱相承的地宫应是其父王朱佐敬的地宫,只因朱佐敬在王位58年,享年66岁,朱相承未能等到袭承王位、营造自己的王陵而早亡,在匆忙之中,只好被送入原是父王的地宫中,但为了伦理和风水上的考虑,在追封为怀顺王后,把其地面茔地进行了缩减,还特地在石作仪仗上作了西折南向表示他的夭折。可是,到了三世朱佐敬再造地宫时,已改制双券拱两室了。早期随葬,皆为陶制梅瓶。 中期,在正统年间至万历年间之前,以五世昭和王朱规裕、六世端懿王朱约麒、七世安肃王朱经扶、八世恭惠王朱邦芋为一类型。陵门前已配置左右朝房。正统十三年(公元l448年),茔地已有定制,靖藩王在30亩之内,宝城递减在高5米至7米之间,直径23米至29米之间。但其石作仪仗由二世悼僖王的6对发展到ll对,且已是精刻生动,高大匀称,稍作雄浑敦实的早期传统形象。华表仍是八角素面,但顶立望兽。神道两边增制了神道碑及亭。地宫已定制皆为双券拱两室制,全砖结构,随葬器物以青花瓷梅瓶为主。柱础进而是浮雕仰覆莲瓣须弥座。 晚期,万历年间,以九世康僖王朱任昌、十世十任温裕王朱履焘、九世十一任宪定王朱任晟、十世十二任荣穆王朱履佑为一类型。时处明末之际,墓制再度溃减,茔地仅在9.4亩至6·9亩之问,封土仅在8米至6米之间,直径27米至26米之间。但石作仪仗已是十三对,雕刻精致成熟,体态庄重,比例匀称,华表由八面近圆柱形,素面进而浮雕蟠龙缠柱,龙首昂立,双目圆睁,龙口大张,鳞甲清晰、呈凌云腾空之势,极具浓郁的民族风格。随葬仍以青花瓷瓶为主。
|
转自:http://www.guilinline.com/2007/6-2/200762171353.html6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