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桂林之行漫记 |
[游记]桂林之行漫记 |
2007-07-16 baidu.com |
打小就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一直只停留在国画作品所带来的印象里。虽然一次次的在梦里到过似曾相识的地方,却从未脚踏实地的走入这真正的美景中。 黄金周出游虽有诸多不便,却是我等上班一族的无奈之选。不能完全尽兴是自然的,但想想孙悟空的名言“天地本不全,何况经文乎?”也就释然了。 一下火车,一股久违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让我们这些深受汽车尾气之害的京客们忍不住深吸了几口。听导游说,桂林这个名称来源于桂花,两千多年以前,这里就遍栽桂树,故名之曰桂林。这时耳边不禁萦绕起小时候曾唱过的那首《八月桂花香》来:“幽幽一缕香,飘入深深旧梦中……” 一、桂林 坐在行驶的旅行车上,感觉像是走进了画中。据导游介绍:尼克松到桂林后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到桂林前曾惊叹于你们中国的画家笔下的山水怎么会那么奇特,故而深深佩服起这些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的想象力来。到了桂林才发现自己错了,这些人其实是现实主义。画上的景色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行程的第一站是伏波山,据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马援。我不禁联想起了历朝历代开国将领多半下场不好,唯独东汉和北宋例外。这位自称以柔道治国的开国皇帝采用的是与功臣结成儿女亲家的办法,用现在流行的话讲这叫双赢。 脑子里正沉浸在久远的东汉,脚下已不觉迈进了一座山洞。桂林山之奇除了形奇,还奇在山中有洞。这种岩溶地貌形成于海底,3亿年前浮出水面,比起其他地方的山自是奇特了。此洞名曰“还珠洞”,诸位别误会,此还珠之名数百年前早已命定,我们那位可爱的小燕子那时还不知在哪呢?这个“还珠洞”的名称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少年晚间误入洞中,黑暗中看见一丝亮光,顺着亮光走过去竟发现了一颗大珍珠躺在地上。第二天天一亮,少年万分惊喜的把珍珠带回家。父母却认为山洞中可能有人居住,此珠可能是别人遗失之物。于是少年返回洞中还珠,果然发现一名老者在焦急的四处寻觅。见到失而复得的珍珠,老人甚感欣慰。于是这个拾珠不昧的故事就一代传一代的流传了下来,为中华传统美德作了一次很好的诠释。 顺着山路向上攀登,不一会就到了半山腰,“癸水亭”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怎的这名称如此奇怪,不由得四下寻觅一番,果见一处碑文。原来癸水二字取自古诗“癸水绕东城,天下无刀兵”,此处正是江水绕城之处,故取此名。从外观看亭的年代似乎很是久远,不知是这亭的名字给这城带来了好运,还是这城的好运被反映在亭上。桂林这座古城自秦始皇建郡以来倒真是少有刀兵,百姓得以长期安居在此,也许真的在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护佑着这一方神奇美丽的土地。即使是那场空前惨绝的抗日战争,这里也只是落了几颗炸弹而已,却给这城送来了一大群的学界名流和知名学府,还是得大于失。 登上山顶极目四望,近处江中竹排与轮船并行,远处一黛青山与金黄色的稻田共沐在夕阳的余晖里,不禁举起相机,留住这美丽的瞬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美丽的江城此时又换上了华贵的晚装。我们漫步在市中心的榕湖之滨,耳边响着气势雄浑的交响乐,眼前是水中央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七彩喷泉,岸边的大榕树在灯光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神采奕奕,衬得这一汪碧水更加美丽。 二、漓江 久闻漓江有“百里画廊”的美称,从桂林到阳朔的六十三公里江面,是桂林山水的最精华之处。站在游船上,正在感叹天公不作美。诸位别误会以为是下雨了,其实要是下雨那就是水墨漓江,比之晴天更有一番韵味。忽然一缕阳光从厚厚的云层中伸出头来,将一抹金色撒在江面上,刹那间一江的山水活了起来。而阳光似乎不满足于这一点上的突破,还在继续扩大着战果。这回倾泻下十数道天光,四周的山也转瞬间改变了立场,与远处逐渐淡去的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要是再不举起相机,那可就要抱憾终生了。 船再向前走,就到了闻名天下的“九马画山”了。这是雄踞在江边的一面巨大的屏风式山体,石壁上仿佛有很多匹形态各异的马,或奔腾、或闲卧、或双蹄腾空高高跃起。传说这些马乃是天马下凡,留恋这里的美景,不想再返回天上,就相约化为图形留在了石壁之上,永远守在了江边。从此它们就日夜欣赏着漓江的美景,而它们自己也构成了这美景的一部分。 此时天已完全放晴,江边的一片浅滩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一条黄色围巾系在山脚。这里是历代画家写生的佳处,也是风光摄影家们百拍不厌的地方。相同的山,相同的水,在不同的光影节奏下,透过不同的角度看去,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 说到水中之影,不能不说说漓江的水。水之清方能成就山之影,漓江之美在于清,清到可以看到水底的石头和水草。尤其那浓绿的水草,随着船行的方向整齐而有节奏的摆动着柔软纤细的腰肢,似在翩翩起舞。突然有规律的节奏被闯入的一群白鸭的嘎嘎叫声打破,岸边的两头水牛闻声将头探入水底。好一首优美的田园诗篇。 正午时分,船到阳朔。漫步于著名的阳朔西街,不禁惊诧于一个小县城的街头竟有那么多金发碧眼的异国来客。也许这个客用在他们身上不合适,因为满街的西式酒吧昭示着他们似乎才是这里的主人。也许他们才是陈毅元帅那句“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真正身体力行者,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了国人趋之若骛的欧美家乡来到这里?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深处那份潜藏着的真正闲适与愉悦吧!其实如果真的找到了心灵深处的那份感觉,抛下尘世的烦恼,将心灵溶化在这秀美的山水之间,不就是快活神仙吗! |
转自:http://hi.baidu.com/%0BD%0AD%0CB%0AE%0BA%0C6%0B5%0B4/blog/item/5f82e619d15d954742a9ad17.html2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