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 星期五 晴 好久未写日记了。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个月未动笔,便觉得笔头涩涩的。 但日常工作离不开文字,还是得多动笔,借以提高文字能力。经常写写,起码不会将动笔当作负担。有灵感时,文字是一种乐趣,一种境界。 六月初因公出差,时间较长,有二十多天。 忙完公事后,一行二十多人参加了桂林双飞七天休闲游。 6月16日中午到达广州机场,乘13:20时的航班飞往桂林。 月初离家前,从网上打印出禾虫的年轮日记:桂林游(一)至(六)。带着禾虫洋洋洒洒而又生动传神的文章,带着对甲天下之桂林胜景的憧憬,我们出发了。 这次公差当然任务繁重,但有桂林之游作为补偿,还是很值的。从小向往桂林,今次终于可以投入它的怀抱了,能不兴奋? 虽然跟随我们的有“全陪”导游,还有“地陪”导游,但相比之下,最好的“导游”还是禾虫:导游们的介绍大都比较零碎,或高兴时多介绍一点,不高兴时则敷衍一点,甚至放大家的羊,而我们的禾虫则是那样尽心尽责,细致而又生动。 到桂林之前,我是将禾虫的日记看了又看。正因此,还未到景区,景致已在我心中;一到景区,则有相见如故的亲切感。 同行的朋友们都传看了禾虫的日记,自然是好评不断。一位朋友要我回去后下载下来发给他,他再转发给他的女儿:他的女儿暑期也要游桂林。 14:30时,我们便到了桂林机场。 桂林导游“黄狗肉”(据这位姓黄的女导游讲,桂林人称好朋友为“狗肉”)来接团。于是,一车人都成了“狗肉”。 入住桂林城漓江边的伏波山大酒店后,已是下午四时。导游带我们游象鼻山。 桂林是一座山城,除城外远山外,城中也可见许多的秀丽山峰。 桂林是一座水城,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榕湖、桂湖、杉湖、木龙湖)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 漓江在东,桃花江在西。桃花江的一条小支流向东与漓江汇合,两水交汇的南侧,有一座山,这便是象鼻山。象山公园便以象鼻山为核心。 两江交汇处的北面岸边,是最佳观景点。导游先带我们来此照相。 桂林的山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峰大多是尖尖的造型,山上大都树木茂盛。 而象鼻山则是较为圆矮的体型,如果不看它伸向漓江的鼻子,真是一座再平凡不过的小山。只因这个惟妙惟肖的鼻子,引来了无数游人的赞叹,也谋杀了无数的胶卷(好在现在的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了)。 导游说,桂林的山,山山有洞。山脚下漓江边的一个巨大圆洞,成了万人瞩目的焦点。 象鼻山成了桂林的城标,成了桂林的象征。 到过象鼻山的人很多,看过象鼻山图片的人更多。想必只要看过,都会留下难忘的印象。然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非得到现场看看不可。 因为,到现场看,才是立体的,全景的。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心灵才会真正得到荡涤。 清碧的漓江水悠悠地淙淙地向南流淌,两岸是茂密的树林,岸林中那紫荆花正在盛开。岸边浅水区,一群大象正在戏水,憨态可掬的。认真再看,噢,原来是一群雕塑。十几条竹排在江面游弋,游客悠闲地躺在竹排的椅子上,机灵而可爱的鸬鹚立在他们身旁。竹排或在江面游荡,或穿过象鼻洞与“大象”嬉戏。岸边照相的游客,面对这绝色的美景,一边按动快门,一边发出赞叹。 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象鼻山展开,都成了象鼻山的点缀。 过了照相瘾之后,跨过桃花江支流,我们从象鼻山后转到象鼻洞,从近处再作欣赏。噢,对面(刚才照相处)的游人在对着我们这照相呢,我们便也成了风景的组成部分。 回到住处吃过晚饭,我们几人走出酒店,在滨江路堤岸观赏夜景。横跨漓江的解放桥上的霓虹及漓江两岸的彩灯,让清清漓江流光溢彩,让两岸成为一个童话世界。 在桥上远眺象山,射灯勾勒出山的美丽轮廓,象鼻洞被五彩霓虹映照着,象一轮彩色的月亮。这轮彩月倒映在水中,形成双月交辉的景观。 特色,赋予景物生命力;特色,赋予景物吸引力。 特色产生美,特色便是财富。 象鼻洞便是特色。 张家界黄龙洞中的一根石笋--“定海神针”,被投保一亿元。 这桂林的象鼻子,如果要投保,该几十个亿甚至几百个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