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阳朔山水阳朔情(游记篇) |
[游记]阳朔山水阳朔情(游记篇) |
2007-07-16 fengniao.com |
阳朔山水阳朔情(游记篇) 阳朔,我中了你的毒 一 阳朔,我来了! 我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在书上读到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句,于是就把阳朔当成祖国山水最美的地方,这个自幼形成的念头是根深蒂固的。但是,那时我生长在北方,家境也不宽裕,去阳朔对我这个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连一个“遥远的梦”都算不上,因为连想都不曾想过,怎么会梦到呢。 和我几乎所有的旅游经历都是“趁机接近”一样,因为到广东驻外工作,一下子离广西近了,对于我这个喜欢“到处走”的人来说,要让我不动去阳朔的“邪念”,就像让狼不要吃肉一样不可能。 最早动了去阳朔的念头,那还是在七月份。那时,跟同一个集团另一个单位驻广州的同事小彭聊天,提起去阳朔,两人一拍即合。小彭的好友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旅游,刚从阳朔回来,带回了“值得一去”的评价。不过不太好的消息是,那时学校都已经放假,暑期的旅游区就和节假日一样,哪里都是人满为患,连找住处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恰好我们都不喜欢凑热闹,于是约定九月份等师生们都开学了再一起出行。 一进九月,便开始蠢蠢欲动,我和小彭在MSN上的话题几乎就只有去阳朔,小彭上网查了很多关于阳朔的资料,并且制定了周密的旅程计划,吃、住、行的消费都做了预算,俨然半个阳朔通了。尽管没有约到MM一起出行,会使此行的浪漫程度大打折扣,但我们还是找到了“人少更方便”的理由来自我安慰。于是,“择日不如撞日”,一句“我们这星期就走吧”,一俟周末,我和小彭拎起相机就毫不犹豫地登上了开往阳朔的大巴。 从广州到阳朔的大巴要走八个小时,我们乘坐的是夕发朝至的卧铺车,在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数不清的收费站之后,一路打着呼噜就到了阳朔。在提前预定的客栈入住后,一个为期两天的“周末阳朔之旅”就开始了。由于我们都要工作,没有更长的时间“泡”阳朔,于是,我们对于景点的选择自然是“精打细算”的――只游览阳朔最精华的部分。据很多网友介绍,桂林没什么意思,精华全在阳朔附近,所以桂林就没去。 另外,本来计划中还有著名的龙脊梯田――为了梯田的景色,是值得多耽搁一天的。那是在网友强烈建议下,临行前加入预先制定的计划的。在桂林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那就是龙脊梯田。据资料介绍,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虽然南国山区处处有梯田,可是象龙脊梯田这样的大规模和这样的集中,实在是世上罕见。 但是,让我们感到万分遗憾的是,听回来的游客和当地农民说起,现在的田里还没有开始开始变成金黄色,因为今年播种晚了,过了六月才种,水稻要到中秋过后才会变黄。看过一些照片,我觉得不是金黄色的绿色梯田拍出来不好看,绿油油的梯田与背景的青山绿树反差不够大(龙脊梯田最好看的是金黄色和雪后的银色),就放弃了去龙脊梯田的计划,毕竟那里离阳朔还比较远,最少要提前一天住在当地。正是应了那句常说的话,遗憾也是一种美,它会让人存有再来的欲望。 二 徒步漓江畔 9月11日上午,在阳朔县城买了景点导游图,我们就从阳朔县城乘车到杨堤码头,开始沿漓江徒步穿越杨堤至兴坪一段。据资料介绍,杨堤到兴坪这一段约18公里江段,水路北距桂林46公里,南距阳朔47公里,在桂林与阳朔之间。通常的旅游路线是游客先到桂林,乘游轮顺流而下至兴坪,沿江游览。而每当枯水期桂林至杨堤段不能通航时,杨堤便成为漓江游的起点。这一段是漓江的黄金水段,即漓江山水景点最密集之处,著名的黄布倒影(2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浪石风光和九马画山等景色都集中在这一带。网上一直有“江湖传言”说,“杨堤――兴坪”是中国十大经典徒步路线之一。 而据当地人说,徒步漓江曾经是被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禁止的,因为那样无疑会减少收入,给当地的“旅游事业”带来损失。尽管“徒步旅游”相对于旅游收入来说和“走私”有些相似,不过禁止人们走路的想法毕竟还是匪夷所思,自然风光乃上天所赐,岂能被垄断?据说有些游人竟然化装成当地老百姓,这样的游击战实在很搞笑。还好,我们这一路上并未遇到什么路障,即使那不是传说,也该是历史。何况我们这样做虽然损失了旅游大船的收入,却帮助了撑竹排的老百姓,因为这一段路要渡三次江,因为有山阻隔,无法在一边全程走通,只能依靠当地百姓的竹筏子或机动小船过江。 在杨堤码头渡过第一次江到漓江东岸之后,便有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跟着我们,一路告诉我们这里是什么山,那里是什么山,我们走他也走,我们停他也停下来等我们。我们说有地图,不用请导游,他说他不是导游,只是要用筏子载我们在下一个渡口过江。每个人乘筏子渡江四元钱,徒步的人又不是很多(更多的人是乘游轮),这么小的孩子,在第一个码头等到我们,然后跟着我们足足走了半小时,这钱挣得实在太不容易了。既然一定要乘竹筏过江,当然我们一定会优先照顾这个孩子。很多“攻略”都教给驴友在路上如何讲价,如何省钱,但是,在这样的孩子面前,我们怎么好意思讲价呢。 三 被快乐“收编” 在到达第二个码头之前,我们在停下拍照时,我看到了从我们身边过去的八个人,走在最后的是一男一女,那个女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摄影包,手里拎着尼康单反相机,镜头是一个长焦炮。我一看同是“色友”(摄友的戏称),不由产生了亲近感,于是三步两步追上他们,然后一个“C族”(我拿的是佳能单反相机,佳能一族简称C族)与一个“N族”(尼康一族的简称)便从相机开始攀谈起来。接下来的结果,就是我跟小彭两人荣幸地被他们的的队伍“收编”了。后来路上我们(看,我都开始说“我们”了)又“收编”了另外两个散客――一个老外和一个来自杭州的中国女孩,他们也愿意一起走,队伍一下子就扩充到12人。看来同行者在旅途中像水珠一样相聚成流,是很自然的事,即使一个人出门也不必担心孤独,一定会有被大部队“收编”的机会。 拿着尼康单反相机的女孩叫小蒲,广西人,喜欢户外和摄影,她拍攀岩运动的照片还获过奖呢。因为从2004年起,每年11月都要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南博会”),她是被单位派去桂林学外语的,同行的另外一男五女是她的同学,他们都是来自广西粮食系统的,粮食是南博会的大项。难怪他们一路上怎么总是说英语,我感到诧异时,一个女孩告诉我他们正在’learning English’。其中有几个女孩因为在泰国工作过两年,不光会说英语,还会说泰语,广西果然是地灵又人杰。 跟小蒲走在一起的那个男孩是领队,他叫龙皓,是阳朔当地人,在阳朔的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上班,阳朔新西街就是他们公司开发的(11日晚上在阳朔西街,小龙指着那块刻着“西街”字样的石碑说,那是他给运来的)。 小蒲说,小龙也是从前在驴行的路上被“捡”到的,后来就成了好朋友,就像这次“捡”到我们一样。于是,广西人、重庆人、杭州人、外国人,在9月11日这天,在美丽的漓江边,组成了一个快乐的小队。中午在农家乐一起吃饭,大家举起啤酒,“cheers”便成了12个人的共同语言。 请原谅我忽略景色描写而用大篇幅写人,因为第一天是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走完全程的,能被这群快乐的人收编,就被传染了很多快乐,其令人兴奋程度,自然超过了风景本身的优美。而至于漓江美仑美奂的景色,美则美矣,但都是可以在书上或者在网上看到的,其实一样的景色无需多叙述,而“我们的”漓江之行正是因为人的特色,才会与别人的游记不同。 四 第一天之最 在九马画山下的农家乐,我们一边吃着农家饭,一边喝着冰镇啤酒,一边欣赏着窗外的景色。闻名遐迩的九马画山是一片黑白相间的山崖断面,上面有九匹马的形状,说是谁能看出的马匹越多谁就越厉害,可我专心地看了半天,也才发现四五匹,只好拍照下来看照片,可是到后来也只能看出八匹。有人说最后一匹被张果老骑走了,也有人说那山就是一匹马,但是我没看出来。 漓江大概已经过了丰水期,江面比照片上略窄,靠岸边的滩涂有的地方水很浅。在九马画山附近,江边有一大片鹅卵石滩,有一群外国人在那里晒太阳,江里也有人在游泳。我们都没有准备泳具,只好脱了鞋赤着脚走到漓江里戏水一番。因为中午一起喝酒吃饭说笑,我又是外向性格,很快就与他们厮混熟了,自然在江中逃不过被泼水的命运,于是在漓江中惨遭“湿身”。 第一天最有趣的事情,还不是在漓江中湿身,而是险些遇到水牛袭击的情节。在渡过第二个渡口不久时,我发现不远处的草地上有一头很好看的雄水牛,便走过去给它拍照,那头牛也发现了我,抬起头使劲盯着我。没想到离它还有几米时,那头水牛突然要冲过来,我吓得扭头就往江边跑,万幸的是那头雄水牛跟另一只小水牛栓在一起,影响了它的移动速度,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我不知什么地方惹恼了水牛,跑出十米开外,才意识到我穿的是很醒目的红色的T恤。小龙也在一边大叫,“快把你穿的红衣服脱了!”一看自己穿的也是红色的T恤,吓得扔下摄影包就跑远了,我们两人迅速把红衣服脱掉藏了起来。而小蒲她们却是很勇敢,拿着打开的花雨伞斗牛,俨然一副斗牛士的模样,其实也是不知深浅,听到江中竹筏上的老乡喊道“快把雨伞收了!”也急忙把雨伞藏起来。 一路上遇到过好几次拦路的水牛,而且多是长着犄角的雄水牛,吓得我跟小龙只要一见到牛,就脱掉上衣光膀子,结果众人戏称我俩为牛郎。我开玩笑说,幸亏没有女生穿红衣服,不然看你们怎么脱。。。危急时刻当奋勇,嘿嘿,应该不会顾及许多了吧。结果一干MM异口同声地说,你们想得美哦,那也是你们脱,把衣服拿来给我们罩上。后来收编了那个老外之后,我告诉陪同他的杭州女孩为什么我们要光膀子,以免老外认为中国人这样不文明,结果老外听了也笑起来。 第一天最令人兴奋的景色,是兴坪附近著名的“黄布倒影”,我把它简称为“20元”,因为它就是新版20元人民币背面的那个风景――层峦叠嶂倒映在漓江中,一叶竹筏在山峰的倒影中飘荡在水面。。。于是,大家纷纷在落日的余晖里,每个人傻傻地举着一张20元人民币,一阵狂拍留念,就跟犯人拍照时举着号码牌似的。当时的条件是逆光,人像有些黑,没有带反光板,只好强制打闪光灯补光。不过,我还是拍到了满意的风景照片――恰好有一只竹筏出现在落日余晖的倒影中,和20元的构图差不多,只不过我的镜头广角不够,拍不到那么宽的画幅。 回到阳朔,小龙带着我们去吃啤酒鱼、漓江虾等阳朔特色菜,成为我们整个阳朔之行最美味的一次用餐。酒足饭饱,就去看大型水上歌舞表演《印象刘三姐》。小龙真是神通广大,本来最低一挡的票价是188元的,小龙托朋友搞到了一条船,带我们从漓江“偷渡”进入可观看到演出的水域,就在船上看,每人才花了30元。张艺谋参与策划的《印象刘三姐》水上歌舞非常壮观,值得一看(2008年的奥运开幕式如果照这个形式搞就很不错),遗憾的是在船上因为晃动而没办法拍照。船老大说,就算是“偷渡”,照例也是要收80元的,是看小龙的面子才收30元,不知道年纪轻轻的小龙为什么有那么好的人缘和那么多的朋友,很让人羡慕。静悄悄的“偷渡”,成为第一天最刺激的事。 被小蒲他们收编,进而认识小龙,都实在是第一天最幸运的事,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为人热情,更因为小龙是当地人,有很多朋友,连在漓江吃午饭时农家乐的主人他都认识,最后在西街领我们去吃饭时,还是去他朋友开的餐馆,所有消费都是只收成本价。于是,9月11日成为我们最幸运的一天,也是花钱最少的一天,地方特色既吃了也看了,每人才花了几十元,大大出乎我们的想象。当然,更重要的并不是在经济方面,而是这群可爱的人带来的快乐气氛。中午在九马画山吃饭时大家合影留念,然后彼此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我们在广西也有朋友了!很欢迎小龙小蒲他们到重庆来玩,给我们回报朋友的机会。 五 在西街泡吧 看完了《印象刘三姐》,晚上大家就去那条闻名中外的西街泡吧,这也是阳朔之旅的必经程序之一――到了阳朔,不能不逛一逛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西街,可以说没去西街,就等于没到过阳朔。我跟小彭预定的旅舍就距离西街三分钟,既方便出门逛西街,想睡觉时又能远离喧闹,好运到家了。西街上除了旅舍,几乎就只有三种店铺,酒吧或咖啡屋、手绘T恤店、工艺品店。其中最有特色的,当然是酒吧。 这条长仅517米的小街,本是最传统的南国小镇的街道,石板路面,灰砖骑楼;可如今它又是最洋气的:几乎所有的招牌都是英文。在西街,你能看到的外国人比中国人还要多。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一本被背包旅行者奉为“圣经”的《孤独行星》里面介绍了阳朔西街独特的风情,然后这里渐渐地便成了国外背包旅行者的聚集地。随着外国游人的增多,一些迷恋西街风土人情的老外,干脆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开起了旅馆和酒吧,也有些老外办起了外语培训,还有些老外甚至什么也不干,就长期住在这里享受悠闲。所以,你看到的老外并不都是观光游客,很可能就是常住在这里的,也许其中就有某个小店的老板。我看到一个老外在酒吧门口拉小提琴,以为是请来的外国演员,但旁边的人说,那是这个酒吧的老板。据说西街上的每个酒吧主人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传奇故事,他们的酒吧也跟他们的人一样充满个性,“西街故事”(有个酒吧就叫这名字)的丰富多彩及其不断上演的续集,不能不使人对这个温情脉脉的、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流连往返。 因为在“洋环境”下,在阳朔泡吧的人大多都不会拘束,所以当有人邀请你喝杯酒,或是加入他们的谈话,你没有拒绝的必要。我跟小彭在红星酒吧吃西餐,很快就被邻座的三个武汉人邀请过去了,那时我们都没有喝酒(小彭不善饮酒,我一个人喝也没意思),一个女孩说,很难看到大男人在酒吧光吃饭不喝酒的,她都在喝啤酒,邀请我们“帮她一起喝”。 不过,若论饮食,这条街上基本都是西餐,不习惯吃 salad 和 pizza 的人可以到另一条街去吃正餐的啤酒鱼和早餐的桂林米粉等阳朔地方特色。我和小彭是中西兼顾的,从啤酒鱼一直吃到牛排,样样不拉,网上流传比较盛名的“五星”皮萨和“没有”(店名就叫没有)的西式早餐,也都吃过了,便宜又可口。从口福上说,阳朔真没白来。 当然,如果从风景上评价,西街之美,比起丽江古城来,则要逊色得多,一方面西街不过是一条517米的小街,论规模无法与3.8平方公里的丽江古城相比,另一个使西街输给丽江古城的重要因素是――西街没有水,不像丽江古城那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浪漫景色。在丽江泡吧,常常窗外就是小河。 9月11日晚12点,我和小彭在旅舍洗完澡,穿着拖鞋,背着相机和三脚架到酒吧去找小蒲,三人出来给西街拍照,那时街上的人才开始稍少一些,12点以前的西街人潮如涌,根本就没法拍照,镜头前只能看见流动的人群。午夜之后,小蒲带我们到“小马的天”(一个老外开的酒吧)附近去拍照,后来又去了后街和桂花街。在“小马的天”前面,我的相机正在15秒曝光,三脚架险些被在一旁留影的几个喝得狂兴奋的女孩子踢倒,吓出我一身冷汗。小蒲说,晚上不要怕过曝,尽量曝光时间长些,出来的片子才通透,于是我每张照片的快门释放时间都在10秒以上,把夜晚的西街拍得跟白天一样亮。但是,回来以后我才发觉“小马的天”那些照片上有类似眩光的干扰,我才想起我相机旁边的那几个女孩不断在我相机背后狂打闪光灯拍照留影,光线一定是从取景器直射进去的,后悔当时没有用背带上的挡板把取景器罩上。和往常一样,我一直都不明白很多拍夜景的人为什么不用长时间曝光加同步闪光模式让景和人都清楚,这样用高速快门“喀嚓”一下其实只能照亮前景的人物,背景却是漆黑一片,看来对于习惯使用AUTO模式拍摄所有场合的人来说,摄影知识的普及任重而道远啊。其实看看谁出门带脚架就明白谁懂摄影了,因为拍夜景用慢速快门时是无法手持的。 整条西街上,金发碧眼、高高个子的洋美女可真不少,可惜,我们都不大好意思对着人家拍照,只好记在眼里了。其实那是我们心虚,真要拍照,也许未必就不让(不过夜色里拍人其实也没多大意思,我是很不喜欢用闪光灯的,脸色不如白天看上去自然)。我们对着一群正在吃饭的老外举起相机时,老外们都纷纷冲着相机边笑边挥起手来。12日早上,我六点多就起来去漓江边拍日出,路过西街时遇到一个晨跑回来的老外,主动站在我镜头前做鬼脸让我拍照,看来大部分老外的性格其实是很活泼的。那个老外用很流利的中文跟我说,要去漓江上游拍“红色的云”,大概他不会说“朝霞”。看他跟街上的中国人用中文搭讪的熟练程度,肯定是个常住西街的老外。 大概是因为旅游区,阳朔人学习外语的热情都很高,毕竟外国人多,外语学校也多,街上有很多人会说外语。我们乘坐渡轮“偷渡”去看《印象刘三姐》时,船老大一边开船一边打手机,他居然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连给我们划竹筏的农民,见到岸边的老外也会喊几句hello。 六 单车走白沙 第二天我六点多早早起床跑到县城边的一座桥上去拍漓江朝霞,那个地点的景色是小蒲告诉我的,她已经拍过,就不陪我去了。但是早上的天气并不好,阴云很多,并没有看到“红色的云”,于是我很失望,不紧不慢地朝大桥的方向走。走了大约一刻钟的样子来到大桥,发现桥上已经有五六个摄影爱好者,支着三脚架,手握相机,面朝东方,在全神贯注地等待着什么,其中有一个人用的是跟我一样的300D,不过握一眼就认出他的镜头是著名的红圈L头“17-35”,那样专业的镜头我可买不起。只能用原配的便宜狗头了。 但是我的运气实在不错,我刚把三脚架支好,架起相机,就听见他们的快门响了。抬头一看,一轮红日从乌云中钻出来,出现在一坐山峰的顶端,染红了一片天空,也染红了一片江水。还等什么?当然是一阵喀嚓的声音,用不同的曝光指数。 返回旅舍,小彭也已经洗漱完毕。还沉浸在拍摄漓江日出的兴奋里,我都忘了自己临出门时怕吵醒小彭没有洗脸刷牙(洗手间一开灯就有风扇响),背着相机和脚架,就这么跟小彭上西街的“没有”吃早餐去了。然后,上午九点多我们租了两辆捷安特运动自行车,往遇龙河方向骑行,去遇龙河漂流。小龙小蒲他们去过,早上还要睡懒觉,就不一起去了。 遇龙河是漓江的一个支流,俗称小漓江。到桂林旅游的人,大都知道漓江,但却不一定知道遇龙河。如果说漓江是大众所倾慕的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 遇龙河漂流也是阳朔旅游的一个经典项目。遇龙河的美丽风景据说是几年前一位外国摄影爱好者徒步考察时发现的,拍摄了大量的风光图片,回去一宣传,引来了无数的游人。遇龙河附近的村民们便纷纷自发地出钱购买了大量竹排,并配置了竹椅、遮阳伞、救生衣等,搞起了遇龙河漂流,生意非常红火。和漓江游几乎被旅游公司的游轮垄断不同,遇龙河漂流是村民组织的,这的确也给这一带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遇龙河上有很多划竹排的老乡。每个竹排可乘坐两名游客,沿着遇龙河顺流而下,然后他们再把竹筏集中起来,用汽车或拖拉机从陆路拉回上游。 刚出了阳朔不远,在路上遇到一个自称是刚卖完菜顺路回家的老汉,姓蒋,要跟我们一起走,因为他的家就在遇龙河,我们要去的地方。他说他不是导游,是农民,周末小孙子不上学才能进城卖菜。他要给我们带路,只要10块钱。看着他的样子还算憨厚,想想10块钱也不是很多,有个当地人陪同也不错,我们就没使劲拒绝,他就这么一路跟着我们。我们走他也走,我们停他也停。 我们跟着很多人流,骑到一个快要接近小路的地方,这一天的转机出现了。我在路边等小彭上来(我在平原长大,骑自行车是家常便饭,当然车技超过在山城重庆生活的小彭),那时开始的人流大部分都走远了,我发现逆行骑回来几个人,没有道理啊,闲着也是闲着,我就上前打听怎么回事,是不是路不对了。那游客是两男一女,看上去学生模样,旁边还跟着一个年轻漂亮、长发飘逸的当地导游MM。并不是走错路,而是那几个学生怪导游MM把他们带到这里来,而没有带到更上游的遇龙桥开始。原来这里只是遇龙河漂流的半程,大部分人都选择骑车到这里,自行车骑行时间不长,不会很累,然后漂流也就“意思意思”罢了。在阳朔,很多导游招揽客人去遇龙河漂流,其实都是半程的,即从朝阳码头到工农桥,只有一少部分对景色要求比较完美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才会选择从遇龙桥出发,因为上游的风光虽然更美,却要走更长时间的路,当然漂流的费用也要更多些。 在那几个学生的执意要求下,导游MM只好带他们返回大路,去白沙镇的遇龙桥。MM问我要不要跟他们一起走,其实我是满心愿意的,一方面风景可以更美,另一方面有漂亮MM带路,疲劳感都会减轻一大半。后来小彭和蒋老汉上来了,我跟小彭商量怎么办,导游MM也在跟蒋老汉商量把我们让给她。蒋老汉自然不肯答应,并且力劝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半程漂流,原来他的家就在这里,他想要我们坐他家的竹筏子。想了一想,因为曾经看到网上的介绍说上游遇龙桥的景色更漂亮,于是我就咬牙决定,骑车去白沙,虽然明知还有很远,无奈美景的诱惑太大,割舍不下。即使这样,蒋老汉也要亲自带着我们去,他不会放弃那10块钱给MM的。 据说骑车还要走两个多小时,我们在蒋老汉的带领下上了321国道桂阳公路段,向北桂林方向骑行。一路多次遭遇上下坡,小彭车技不够熟练,我也很久不骑车,于是我们的速度很慢,那个MM和三个游客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过了中午才进白沙镇,足足骑了四个小时的自行车,屁股早就磨疼了。如果早知道那么远,就该乘汽车来。蒋老汉为了挣10块钱也陪着我们冒着烈日走了那么远,农民的钱挣得实在很辛苦,要搁城里人,这么累才挣10块钱,打死他不都干。 七 漂流遇龙河 到了白沙镇遇龙村,游客很少,果真是曲径通幽。一方面骑车到白沙的实在不多,另一方面,上午乘车来的游客,该漂的也都漂走了,所以下午时分,遇龙桥一带的水面格外地清净,很多竹排都在岸边荫凉处歇着。 遇龙村前的遇龙河上,有座著名的石拱桥――遇龙桥,据说建于明永乐十年,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是阳朔县重点文物古迹。给遇龙桥一通拍照过后,下午两点半,我们租用的竹排就从遇龙桥开始向下游漂流。 最早的遇龙桥至工农码头全程漂流最多也就是百八十块钱,所得全部归筏主自己。后来“有关部门”因为一位外国游客不慎落水身亡,便以此为由趁机开始“加强管理”,规定遇龙河漂流一律由政府组织,村民不准私自揽客漂流,价格也涨到240元,而筏主却只能分到60元。竹排一涨价,游客骤然减少,筏主就没得钱挣。后来村民们联合罢工,抗议说竹排及配置的一系列物品都是私人出钱购买的,“有关部门”一分钱不投资,却还要拿大头,这样的管理令人不服。“官逼民反”大概后来有了效果,我们此行并没有看到官方的人卖票,而是直接跟筏主讲价,报价240元谈到150元,显然是筏主自己得,游客才能得益。看来,只要“有关部门”一管理,就会出现“禁止徒步”那样没道理的咄咄怪事。 从遇龙河上游漂流过来时,一路山清水秀,景色如诗如画,以为到了世外桃源。遇龙河比漓江要宁静得多,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才能看见水面上山峰的倒影,尽管那些山要比漓江两岸的山要矮小;而漓江却很难看到江水如镜一般的平静,即使无风,江面也会被一艘艘庞大的游轮搅得支离破碎。漓江上,旅游公司的大船太多,一艘接一艘始过,老远一看活脱脱像个联合舰队。在漓江拍摄山水倒影极其困难,要在九点钟从桂林下来的大批游轮到达杨堤之前还好说,上午九点一过,直到下午五点多钟,杨堤至兴坪的漓江上就没有无“联合舰队”出现的时候了。遇龙河走不了大船,只能走竹筏,又加上游客相对比漓江要少的因素,原始风景还算没被破坏,所以遇龙河给人的印象就好得多。 在遇龙河中漂游,看着自己在竹排上的赤脚,看着山的倒影在筏子两边擦身而过,顿时觉得“人在画中游”并不是很难实现的事,在这样天赐的美妙景色里,区区一只竹筏就制造了走进画里的浪漫。于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便自然而然地哼唱出来。河上渔翁悠闲的竹筏、在树荫下的水面乘凉的鸭子,岸边绿油油的稻田、懒洋洋吃草的水牛和正在戏水的孩童,都让人很强列地感受到一派田园风光之美。水上的人比较稀疏,不光游客少,捕鱼的也少,半天才遇见几个。水浅的地方,可以看到水底的水草,和欢快游动的鱼儿。 一路上要过很多堤坝(那堤坝是为灌溉而蓄水用的),因为过了丰水期,从上游流过堤坝的水流并不是很急,多数坝子都要筏主下水抬起筏子送到下面去,而我们两个大男人又很重,抬起来很吃力,于是我和小彭也经常下来站到坝上,等过去一多半才重新返回座位。到下游时水流略微急了一些,我们得以从坝子上跌落下去,好在落差都不是很大,即使筏子的前端砸进水里也会很快冒出来,总之是有些刺激却又并不危险。但是“湿身”是一定的,我跟小彭早已换好了泳裤,在水深流缓的地方下水游泳,游累了就再爬回筏子。摄影包在筏子的竹椅上绑着,每逢有落差时便把相机收起来,直到平静时才拿出来拍照。所以,我们的相片里没有顺水从堤坝上跌落的镜头,因为那时怕打湿相机,早收了起来。 筏主可以顺应我们的要求掌握快慢,如果不赶时间,可以悠闲地飘荡。幸亏我们坚持决定漂全程,果然是上游的景色更好看一些。为我们划竹筏的是两口子,一路上,每经过一个景点,他们都会介绍给我们看,有的山形状像双狮,有的山则像鸳鸯,还有的像乌龟、像老鼠、像骆驼…… 筏子过了半程的起点朝阳码头,河面上的筏子才开始多起来,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买食品的小贩,显然下半程的漂流更热闹和更大众。 我们一直对传说中的“月亮山”心驰神往,但在筏子上远远望去,所谓月亮山,无非就是山体上有个圆圆的大洞而已,景色也不过如此,幸亏没有特意去跑到那里去看。月亮山下有棵高17米的大榕树,硕大的树冠覆盖了周围约2亩的地面,据说那里是当年刘三姐与阿牛哥对歌定情的地方。但是要买票进到大榕树公园才能看到它,大榕树公园离遇龙河还有一段距离,而我们当时又在水中漂流,于是放弃了看大榕树的计划。 接近日落时分,我们的漂流到达终点――工农桥码头,全程约四小时左右。此时,我们的游泳裤也基本晒干,就直接穿上了外衣。至于我们的单车,他们早已派人用农用机动车运到终点等我们了,然后那些车要拉一批筏子回上游去。 骑上单车,大约走了两公里多的路,回了阳朔县城。 经过了第一天的徒步,第二天的单车、漂流和游泳,有些累了,但心情却很好。退了房,再去吃一顿西餐,然后登上了夜行的卧铺大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阳朔。 八 为厚道感动 每次写一个地方,除了描绘自然风光的特色之外,也忘不了抒发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感受。因为比起天赐的自然景色来,人文的部分应该是更能让人感动、更能拨动人们神经的――正如西街之美,其实并非美在建筑,而是美在它的人文色彩,譬如它身上所承载的故事。 对于阳朔之行,我们感受最深的,是阳朔并没有像其它经典旅游区一样乱宰客,在当地消费的价格之平,简直令我们大感意外。在去阳朔之前,由于从前积累的旅游经验,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旅游区肯定会宰人。但是,到了当地才发现,我们的预估是错误的,其实价格用“公道”一词都不足以说明阳朔的平易近人,比起广州深圳的日常消费来,不知道要便宜多少。 在著名的红星酒吧吃西餐,墨西哥鸡肉卷和pizza真的很好吃,加上各种色拉和饮料,把西餐吃饱喝足每人才花40元,一点都不奇怪。味道很纯正的金枪鱼pizza不过22元,一听可乐5元,一杯西瓜汁5元,这在广州深圳,想都想不到,一顿西餐没有百十块是下不来的。 在“没有”,吃一顿西式早餐,有咖啡、现榨橙汁、煎鸡蛋、香蕉饼、烟肉三明治、面包片、果酱、黄油。。。足以吃饱,才不过18元。在城里的酒店吃西餐早餐要多少钱,你去试试看。 我们“下榻”的地方是西城客栈,有独立卫生间的标准间,一天才60元啊,这是哪里?是举世闻名的西街!难怪网上的“攻略”里会推荐西城客栈。最离谱的是,当12日晚上我们要退房离开阳朔时,按照旅店业的惯例过了中午12点就要算一天的房价,对此我们心里早有准备,可店家竟然主动提出12日没过夜按半天算。我们没提他主动提出,这也太厚道了!或许商家是聪明的,多挣30元他也富不了,但是30元买个名声,值。我们连忙要了名片,答应介绍更多的朋友去那里住。 如果说这些餐饮和住宿的店家是自律的,可是竟然连小商贩都不宰我们,才是更让我们在惊诧之余而感动的。因为我们这两个说着外地口音的人在广东被宰惯了,有人对我们好一点,不感动也难。我们出行前自然要买水,在西街口买了两瓶“脉动”,每瓶3.5元,平价的;在白沙街头,我们在烈日下骑了很久的单车,看到街边买水的小贩,已经按捺不住饥渴的样子,说着外地口音,背着照相器材,明明是一副外乡游客的模样,明明就是伸着脖子挨宰去的,可小贩卖给我们冰镇的康师傅“绿茶”饮料,每瓶就是平价的3块钱!到了遇龙桥旅游景点,也是一样的价格,看来阳朔当地人真的纯朴得很,没有广东人那样奸诈的“商业头脑”。想想有次我在深圳街头,因为天气热想吃一根冰糕,我指着一支明明是1.5元的“巧乐兹”说买一支(我常吃,知道价格),那个广东佬大概是听出我的标准普通话太标准,看了我一眼,随口说出“两块啦~~~”我扭头便走,我不是花不起这五毛钱,我就是气不过广东佬一向“看人下菜碟”这个奸诈的老毛病(广东佬卖给当地人四块的商品,遇到北方人能卖十块,且恶习难改),去你妈的,你做人如此不厚道,渴死我也不让你小样的阴我。 我不知道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如果是未被开发成经典旅游区的“农家乐”还容易理解,可阳朔是发展了很多年的著名旅游区啊!竟然不宰客?我猜测,这里一定是经过了从无序到有序的一个渐变过程,甚至经历了多次教训之后,阳朔人才会从自发到自觉地维护阳朔的名声,有了名声,才能细水常流,而一锤子买卖则是短期行为。阳朔多年发展到今天,相信成熟的阳朔人已经深谙此道。11日去漓江风景区,在杨堤下车后,我们吃桂林米粉,那是车站啊,有很多外地人要尝尝著名的桂林米粉,但是每碗竟然只要两块钱。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有关部门”强化管理带来的自律,那就果真跟当地人的纯朴民风有关。吃完了米粉上路,有人跟着我们走,我们以为是要用各种方式宰我们,其实也就是想请我们坐他家的筏子渡江而已,就这么纯朴。 九 为纯朴感动 提起阳朔人的纯朴,也是让我们备受感动之处。在旅游区,游客下车伊始,被当地人缠住是很普通的事,阳朔也不例外。但是在阳朔,在西街,那些黑导游并没有像其它旅游区那样跟客人死缠烂打,你只要拒绝,他便不再缠你,更没有见到拉拉扯扯的肢体动作。在其它旅游区,被蜂拥上来的小贩包围常常会导致游客失窃事件,但阳朔的这些人一般都不会近身,只是询问“要不要”而已,这已经是很规矩了。或许是西街下车的客源很多,发现新目标容易,他们也犯不上吃力不讨好地纠缠你一个人。 前面提到过的那位蒋老汉,为了十块钱跟着我们走了那么远的地方带路,到了地方我们去拍照去了,他都没说主动找我们要钱,就在一旁等着,还是我们想起来主动给了他,就那么老实巴交。当地人收入不高,所以钱也值钱,我们在筏子上听筏主两口子给我们介绍遇龙河里的鱼“很贵”,我们想能贵到什么地步呢?筏主说,“10块一斤呢!”遇龙河里的活鱼一斤10块,能算贵么?途径一个坝子时听到有人在炸鱼,偶尔有漏网漂下来的,筏主两口子手忙脚乱地捞到了一条,高兴得什么似的。 原以为人穷必然志短,但事实并非如此,何况阳朔并非穷山恶水,旅游资源不仅仅是指自然风光,也应该包括当地纯朴的民风,这些资源都没有被破坏。在遇龙桥搭乘竹筏漂流之前,我们要把自行车交给筏主装车带走。当筏主两口子一人一辆把我们的自行车推走时,在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街道拐角的一刹那,一向警惕的我立刻敏感地意识到,他们没有任何凭据和人质在我们手上,万一不回来怎么办?一辆捷安特跑车可是一千多块啊!(那两辆高档自行车其实也只是押了小彭的身份证而已,根本不值车价,如果身份证是假的偷的捡的……看来车主对人很信任,他相信游客不会把自行车卖了或运走。)当我把我的焦虑很快说出来的时候,小彭也有些紧张,旁边的一个老汉却抽着烟袋安慰我说,不会的,放心吧,我们这里的民风很好的,不会坑你们。我急忙跟老汉解释说,我们是来自广东,在广东被吓怕了。 说在广东吓怕,这绝不是托辞。在广州,你隔三差五就能听到谁谁谁在机场大巴上被抢,某某某在大白天被劫等等早已被人听得麻木的“新闻事件”,如果你不相信那些传闻的真实性,就去看看满大街的“打两抢报案点”(两抢指“抢劫”和“抢夺”,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暴力或胁迫手段)和路口、车站手持大棒威严肃立的保安(大棒是为了用来打击骑摩托车的飞车劫匪),这些“特色”景象,一准会令你紧张起来。在西街,小彭指着几个人说广州来的,我说你怎么识别出来,小彭说,只有广州人才会把双肩背包反过来背在胸前,因为放在后面容易被偷或被抢。在广州,很少见到背包挎在一边的,只要是在路上走着,基本上都是斜挎背包,不容易遭抢。但是,对人单势孤的女性,依然有用暴力抢劫的,你怎么背也没用。 有次我在广州珠江边请人给自己留影,顺手把笔记本电脑包(空的)放在路边,不止一个过路人善意地提醒我把笔记本电脑拿起来,这样很容易被抢。我扫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果然有闲坐在珠江边的游手好闲之辈,后来小彭说,珠江边是很容易出事的地段,那些闲人没准就是正在寻找目标的歹徒,因为广州吸毒者较多,那些人为了买毒品是什么都敢干的。我那时对广州还不了解,听了小彭的话后怕得很,幸亏那笔记本电脑包是空的(大概坏人也能看出来),不然后果真不敢设想。 去广州的豪华大巴上,每次都会有喇叭提醒“请注意保管好贵重财物,特别是手提电脑”,这样的句子我能倒背如流。而在西街,人潮涌动时,本来我一开始是非常警惕的,担心被偷或被抢,但两天下来的印象,改变了我对西街的看法。那里根本看不到警察和保安,据说治安还奇好,街上也没有类似“小心扒手”那样的警告。在红星等很多酒吧门外,都有很多在露天喝酒吃西餐的客人,但并没有服务员在外面看着,你要上一杯啤酒坐几个小时也没人理你,跑单(不结帐就溜走)是非常容易的事,但在这里,一切都靠自觉。就凭这,你能说阳朔的民风不纯朴? 我大着胆子把相机放在离我们吃饭的位子五米远的街上用遥控器自拍,小彭说,这在广州根本就是难以想象的事。我并没有认为小彭的话是耸人听闻,我在广州海印盛贤摄影器材城买遥控器时,自言自语说遥控距离不够远,店员说,“还要远?就这几米你都要小心相机被抢哦!” 国庆节前我能离开广东回重庆,我竟然感到如释重负。说心里话,我是实在不喜欢广东,特别是广州,不仅排外,治安还乱得很,让人紧张兮兮的。据说东莞不光有红灯区,更有黑社会,吓得我一次都没有去过。深圳特区里面的治安好一些,但是满马路的警察也让人紧张。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一辈子都不要再来广东。我想,广东的治安和广东佬一向遇事冷漠、不肯热情帮助他人的民风有关,民风不好才使歹徒屡屡得手。在广东街头,不大会出现满大街的群众穷追一个歹徒的场面,而是眼看着不管,所以广东佬活该被人抢,脚上的泡――自己走的。 十 为环保感动 另一件值得感动的事,是在西街看不到垃圾箱,地面却很干净,这是一件很怪的事情。如果说早上的街道经过清扫或许不足为怪,但是我们去的时候是晚上,经过了一天的人潮涌动,竟还能保持那份清洁,那才是最让人称奇的事情。我想,这一切都一定跟西街上的外国人有关。 果然,一份手绘的阳朔地图,证实了我的观点。我忘了那上面的具体词句是怎么写的,大意就是称赞洋人讲卫生,不乱扔垃圾,请求国人也不要给自己的祖国丢脸。我想这是容易做到的,至少我们不会比洋人更差,于是我和小彭逛西街时,好几次举着空饮料瓶子走回旅舍,才给它们找到去处。 十一 好运伴始终 从出发之时开始,我就发现,所有的好运一直伴随着我们此行全程。 我们在出行以前看过天气预报,阳朔有雨。尽管雨天的漓江其实更美,但是做为摄影爱好者,雨天拿出相机来颇有不便。但是,就在我们到达阳朔的时候,天气转晴了,接着连续两天的晴天。 很快就找到了住处,在周末依然拿到了平价。离西街三分钟,恰到好处,不吵闹,距离也不远。 第一天,在对当地不熟的情况下,我们巧遇小龙的队伍,被收编,然后是省事、省心、省钱,还赚了快乐。 遇水牛袭击,谁想那头大水牛跟一头小水牛栓在一起,影响了速度,从而化险为夷,真是天大的幸运。 第二天早上,我去拍摄“红色的云”,本来迟到了,又是阴云密布,但是,我刚一到指定地点,太阳就从云层里钻了出来,天气转晴。 然后就是在遇龙河漂流的“半路”上巧遇坚持去遇龙桥开始漂流的那三个学生,促使我们改变了主意,遇龙河“半程改全程”出现转机,不然看不到上游的风景。因为,其实我们也不知道那里是半程,让我们遇到他们,得知遇龙桥在更上游的地方,实在是天意。 在321国道骑车去白沙的路上,巧遇一只变色龙(蜥蜴)拦路,急忙下车给它拍照。它就那么静静地让我们拍照,并且跳上自行车的链条。当我们拍够了,它跳下自行车,大摇大摆跑回路边的草丛,扬长而去。 我想,这一切是否都跟一个龙字的保佑有关?老天爷是龙,小龙也是龙,变色龙还是龙,在遇龙河有龙,在阳朔吃啤酒鱼在龙民酒家,还有龙…… 无论如何,早晚我还要再去阳朔的。最好是退休以后能住在阳朔,或是丽江。在我看来,它们不仅是纯朴的、远离都市喧闹、远离过度商业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只有像阳朔和丽江这样的地方,才能结交全天下的朋友,成为一个过客云集的中心。我相信,这绝不是一种居住的冲动,而是蓄谋已久的生活选择。 |
转自:http://bbs.fengniao.com/forum/printthread.php?t=19950335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