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路客游记 |
[游记]路客游记 |
2007-07-21 |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帝爱国民族英雄。他的故居——三宣堂,坐落在广西钦州市板桂街10号,它记录了刘永福一生反帝爱国的英雄业绩。 刘永福因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1891年营建公馆时,就用官名命名它,遂称“三宣堂”。 三宣堂占地2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5622平方米,除了主座以外,还有头门、二门、仓库、书房、马房等附属建筑,共有大小房间119间,同时还有戏台、花园、菜圃、晒场等设施。故居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在我国建筑史上称得上是别具一格的晚清南方府第建筑。 过二门是占地315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南面有一书写着“卿云丽日”的巨幅照壁。照壁的旁边有一株高大苍劲的龙眼树,曾是刘永福缚马的地方。 1962年,著名现代诗人田汉在参观刘永福故居时,写下了“庭前龙眼飘香雪,犹似将军系马时”的诗句。 照壁的北面是主座,宽23.92米,进深三座,46.31米。主座建筑材料讲究,如直径只有30厘米的檐柱历经百年仍然结实坚固。室内各种饰物工艺精美,目前存留的各种壁画、浮雕取材广泛,有奇花异卉,有仙翁神女、武将文士等,全都薄金彩绘,精雕细刻。 这里收藏着大量的刘永福及相关的历史文物,《民族英雄刘永福生平业绩展览》吸引了国内外一批批游客。丰富的图片,真实的物件,充分表现了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抗法、抗日斗争的光辉历程。 1995年12月,刘永福故居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永福,原名建业,又名义,字渊亭,祖籍广西博白县,1837年10月10日生于防城港市那勤乡小丰村。8岁时,因生计所迫全家迁居上思县平福。17岁那年,父、母、叔三位前辈都因贫苦饥饿而死,年少的刘永福饱尝了贫苦的艰辛。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把我国近代史推进最黑暗最耻辱的深渊,为了救国救民,中华儿女奋起反抗。 1857年,刘永福投身于桂南的一支天地会农民军。1866年,胆量过人、英勇善战的刘永福毅然创立了黑旗军。 钦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世川同期声:刘永福当年举行祭旗仪式时,以七星黑旗为军旗,“黑旗军”因此得名。 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争斗中,1867年,法国侵略者先后占领了越南南方六省,并企图从越南打通红河入侵中国。 1873年12月,受越王邀请,刘永福率领黑旗军与法军展开激战,斩杀了法军的主帅安邺。 1883年,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与法军的战斗中,击毙法军司令李威利及副司令韦医。 在此后的中法战争中,黑旗军接连大败法军,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是,腐败的清政府认为“乘胜即收”是求和的好机会,于是停战撤军。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胜而为败!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又一次把中国推向苦难的深渊。刘永福以钦差帮办台湾防务的身份率领黑旗军赴台镇守。然而,1895年4月,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为此,刘永福悲愤地宣誓:“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在内无粮械,外无援助的艰难情况下,刘永福率领只有300人的黑旗军旧部团结台湾抗日军民,与装备精良的日寇持续拼杀了四个多月。日寇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等高级将领相继阵亡,8万日军付出了伤、病、亡共32000多人的沉重代价。 然而,坚守台湾的刘永福因得不到支持,弹尽粮绝,只得忍痛离台返回大陆。 1915年,面对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刘永福拍案而起,上书袁世凯表示强烈反对,要求以79岁的高龄北上与宿敌决一死战。但在袁世凯的卖国政策下,刘永福的抗敌愿望只能化为泡影。为此,刘永福终日郁郁不乐。 晚年的刘永福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并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还在“三宣堂”设立了书堂,让小孩读书识字,并经常给孩子们讲抗法抗倭的故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志气。 1917年,经历了国家与民族忧患的刘永福在极度悲愤中溘然长逝,享年80岁。 刘永福一生为国而战,直至两鬓斑白仍不失爱国热忱。他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如浩气长存,永载史册! ■(李世川 胡 斌) |
原始链接:http://www.luker.cn/bbs/bbs_view.asp?sortname=youji&id=11788 |
转自:1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