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人文地理]红山白塔日记 |
[游记][人文地理]红山白塔日记 |
2007-09-06 tianya.cn |
2006年10月6日 昨天一天颠簸,今天起晚了,8点半下楼的时候宾馆餐厅已停止供餐,我们只好到街上吃饭。没想到国庆节期间许多饭馆不营业,开张的饭馆差点把我们拒之门外。匆匆吃了点“半自助”的荞麦饸烙面,租了一辆微面出租车前往辽祖陵。从303国道开入一条土路,经过刀老毛道嘎查(蒙语,意为七棵树村)时迷路了。司机王师傅是沈阳的下岗工人,来此开出租车谋生,通常只在镇内行驶,不熟悉乡村小道。还好,我们问路时遇见一位热心人耿木匠,顺利越过被近日涨水淹没的土路,走上公路,过收费站(交费10元)后行几公里,见右边黑色石碑“祖州道”。然后拐入一条颠簸的土路,再走8公里就到了。 辽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在距林东镇约20公里的哈达英格乡一带,他死后被葬于附近的祖山上,并设置奉陵邑供奉,周围还建立了祖州。祖陵的规模十分庞大,女真族在攻陷祖州时将其完全焚毁,碑也被砸碎。九百年来,这里变成了荒芜之地。祖陵在老百姓口中叫“石房子”,因陵前小山上有一座用整石砌的巨室得名。辽祖陵及奉陵邑是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山前已建有简易石牌坊,并有石阶道直通陵区,入陵收2元门票。 我们沿着石道前行两百米左右,绕过一座小山包,就望见了石房子。石房子由七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构成:前二,左右、后部及顶部各一,室内一,石板间以元宝状铁钉相连接,铁钉现已无存,惟留凹槽。石室无门,地上的大石板类似石榻,可能是放置牌位和供品的地方。石室为辽代供奉祖先的建筑,考古学者至今为这些重型石板究竟是怎样运输的,尤其是最大的上部石板如何放置众说纷纭。 石室前后左右,碎石与碎砖瓦遍地皆是。大多数砖瓦碎石残留火烧痕迹,可见金朝统治者对前代皇陵痛恨之深。辽朝帝王喜游猎,春水秋山之际,大量豢养海东青(一种产于辽东至朝鲜半岛一带的猛禽)。居于东北的女真族被无节制地需索海东青所逼,起而反抗,进而灭辽。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均对前朝采取完全毁灭、彻底否定的态度,历代皇陵大半毁于政治原因,其中辽、南宋、金、西夏帝陵被劫最甚。 石房子后面,与祖陵所在的祖山之间有个长条峡谷,称黑龙谷。我们踩着杂草、拨开荆棘,在瓦砾堆里拣到几块琉璃瓦残片,带走作个纪念。这些琉璃瓦质量一般较好,釉面历经千年、遭火焚烧仍有光泽,很可能是赤峰缸瓦窑的产品。其中一块琉璃瓦上釉面被火焚后,流淌下泪滴状痕迹,琉璃瓦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玻璃质釉面的熔化说明当年大火温度之高。 出祖陵,去几公里外的召庙。司机路不熟,我们再翻回七棵树找耿木匠,顺便在他儿媳妇的小店里买了几瓶啤酒在车里喝。耿木匠和我聊了一路,他的木工技艺远近闻名,修复召庙时全部木器家具都由他制作,还帮庙里上过梁。他家有一部130卡车、两辆摩托车和两辆大车,算得上是个凭手艺吃饭家境小康的农民。他对召庙很有感情,给我们带路是顺便去看望喇嘛们,说什么也不要钱。 召庙始建于辽代,原名真寂寺,后毁于辽金更迭之世;清乾隆时重建,更名善福寺。召庙位于两山间夹谷,奇石怪岩,草长树生,幽静异常,辽人命名“真寂”,实在贴切。车近山谷,左边忽见一桃形巨石屹立于岩上,此为桃石。据说2003年林东地震时,此石差一点自山崖上滚落。 善福寺现为喇嘛庙,全部喇嘛都是蒙古族,耿木匠熟门熟路,承他引见,我们见到了76岁活佛样的仁钦喇嘛,坐在仁钦喇嘛的炕上跟他聊天。40岁的苏和喇嘛懂蒙、汉、藏语,稍通梵语,甚至还学过八思巴文,拿出他收藏的几件古物让我们鉴定。有一红铜小佛像,可佩于身上作护身符,很精美,我看有可能为辽代遗物。苏和喇嘛高兴地把它收起来,表示给再多钱也不卖了。发财兄还抽空去请了一卦,卦书都是藏文,苏和每天靠翻译卦语赚钱。 喝过了小喇嘛刚从圣井提上来的甘洌井水,我们去附近的“点将台”。所谓点将台,蒙古人称为石头桌子,其实是草原上突起的一座石山,茫茫原野中这座孤立石山十分显眼,令人叹服造化的奇迹。 在旁边的蒙古包里用餐——早上到现在只吃过一碗饸烙面,真饿了。奶茶、奶油、奶豆腐、炒米、手抓羊肉、血肠、熬茄子、尖椒土豆丝……,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种吃法才跟草原和蒙古包相应。等到吃完上路,天色已晚,月亮初升,今天是中秋节,伴随我们的的是塞外草原上的明月。 回到林东宾馆,稍事休息叫了辆摩的再赴辽上京遗址。这回我们从寂静的古城中央穿过,直抵南门,登上宫殿区遗址,在千年古城废墟上瞻仰中秋的月亮。
|
转自: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travel/1/127290.shtml2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