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回望新西兰13霍尔果斯口岸一日 |
[游记]回望新西兰13霍尔果斯口岸一日 |
2008-05-22 sina.com.cn |
回望新西兰13 霍尔果斯口岸一日 四年前的深秋时节,我曾访问过霍尔果斯。 霍尔果斯是祖国西部的一个边陲小镇,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霍尔果斯”是一句蒙古语,意思是“圆疙瘩”。那里口岸已经关闭了十年多时间,邮局还没关闭,苏方邮车定期在这里交换信件。小镇显得冷冷清清。 听说,霍尔果斯口岸自1983年11月重新开放以后,整个小镇有开始热闹起来。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决定重访霍尔果斯。 今年初夏,一天一大早,我乘坐北京吉普车,从被誉为“花园城”的伊宁市出发西行六十多公里,来到霍尔果斯。 一路上,路边挺拔的白杨、绿荫掩映的农舍,不时地被急驰的吉普车抛在后面。远处,广阔的田野上一片青翠,绿波滚滚。偶尔出现放牧的哈萨克姑娘和成群的牛羊。路边,小吃部、瓜果摊吸引着过路的行人。当车驶过霍尔果斯镇时,我不由地“呵”了一声,“小镇真的变了。”新建的检查站大楼、银行、海关、邮局和国营百货商店、卫生检疫站、饭店等建筑,在镇马路两边一字排开,加上那参天耸立、树影婆娑的新疆杨的装扮,小镇显得更加秀美。镇上人熙来攘往,口岸工作人员正在准备迎接苏联载货卡车的到来。口岸新建的货场门口,自治区外运公司的汽车正在等候装货。 汽车沿小镇唯一的一条街开到离边境卡门四十米附近的丁字路口时,拐进一个较大的四合院内。 这是一个绿树掩映、清洁幽静的大院,院内花坛里鲜花盛开,蜂蝶飞舞,一渠流水环境流过,几排房屋的墙刷得雪白,院内拱门的北边是边境会晤站,南边是边防连队,它的尽头一座高高的瞭望塔,上面一名解放军战士正在执勤。 那天上午,会晤站副站长周贵来陪我看会晤桥。出边境卡门,往前走四五十米,便可见到一座十几米长的水泥桥,拱架在霍尔果斯河上,河的中心线是中苏两国的现行分界线。这桥就叫会晤桥,是中苏双方往来的必经之路,桥的中心是双方共同的会晤点。 周副站长告诉我,近年来,由于中苏边境局势由持续多年的紧张对峙,逐步趋于缓和。双方会谈会晤的次数日趋减少,大部分是商定和进行年节庆祝活动。 我参观供中苏双方会谈的会谈室和活动、休息场所。听着会晤站同志的介绍,我深深感到,口岸不仅是一个涉外、贸易机构,而且是一个让苏方人员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窗口。 口岸的干部和群众立足于现有条件,顺乎自然,积极热情的向苏方人员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自治区的变化,还把电影、电视、图片、图表、书刊利用起来,既诉诸听觉,又诉观感、扩大我国的政治影响。 在口岸国营商店门口,我看见两台盖着帆布的苏联大型卡车停在那里。海关的同志告诉我,“苏方司机刚卸了货,正在商店购买东西”。说着他陪我走进商店。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两名苏联司机正在柜台前,挑选气压暖水瓶。商店女售货员热情地用俄语同苏方司机交谈,不一会儿,苏联司机拿着货物满意地离开了商店。 在口岸,海关的同志告诉我,自从口岸重新开放以来,中断了十三年之久的中苏双方探亲访友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现在,口岸运载货物的苏联卡车,最多时一天就来二十多辆。他们卸下小轿车、钢材、化肥、水泥、玻璃等货物后,装上我国出口的啤酒花、羊毛衫、皮加克、暖水瓶等日用品,当天就返回。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a6f9a501000aol.html1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