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吐峪沟的麻扎村

[游记]吐峪沟的麻扎村

2008-06-27    sina.com.cn

穆斯林的这种习俗最早缘自萨满教。萨满教在古代的西域新疆十分盛行,各土著居民均信奉。发展到晚期,萨满教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萨满”(一种神职人员,因此人们叫这种宗教为萨满教)。在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人中,萨满的地位很高,相当于现在的阿訇。而萨满教延续下来的一些习俗被原信萨满教、佛教、后改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演绎到他们的伊斯兰教中。

在“七圣人麻扎”周围同样竖有的这样的木柱上也绑有五颜六色的布条,在麻扎里也有来朝拜的信徒们供奉的各色布条。

吐鲁番盆地的宗教不仅包括世界性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摹尼教、景教,还包括邻近的民间宗教,尽管这些民间宗教没有产生过长期的影响,如道教、印度教和苯教,但却留下了一段永久的混合,而这种混合的结果是,宗教在这里变得共融。

四、人种的混合

麻扎村有位在孤寂的黑夜点灯巡视七圣人长眠之处长达50多年的老人。每次来这里我都会去他家看看,闲聊两句--尽管他不懂汉语,我不懂维语。

点灯这个职业过去是世袭的。点灯传人有60多岁,他的家族继承这种“职业”有七代350年了。

点灯人的家紧挨“七圣人麻扎”,是依黄土山坡切下一个凹地、面临村中那条小河建起的三间砖屋和土屋,门口有几株100多年的桑树。这个季节外面的气温有零下十五、六度,推开他的家门后,屋里火苗通红的炉灶里散发着热气,立即使我们感受到暖意。

点灯传人前几天去了沙特的麦加,参加回历宰牲节的朝觐活动,家中有他老伴和七、八个十几、二十几的小伙子和女孩子们。

一屋子的人都盯着看我,没一个懂汉语的。我问出的汉语语句叫他们根本不懂得回答,我也无法和他们沟通。于是我就认准那个约有20多岁的小伙子,勉强搭着话。

这个小伙子的长相令我惊奇—他根本就不像是维吾尔人,倒像是一个标准的汉族人--如果他再说出流利的汉语,没有人会相信他是维吾尔族。

吐鲁番这个历史上兵戎相见、人种杂聚的地方,过去几千年间曾是世界级的大都会,汇聚了突厥人种的蒙古、回鹘、中原、吐蕃、羌等和雅利安人种的塞克、粟特、吐火罗甚至叙利亚人等,人种的混杂必然带来血液、骨骼、面貌的混杂,因此,这里的维吾尔人大多与南疆喀什、阿克苏、和田的维吾尔人有极大的区别,仅从长相上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混血。

有人说吐鲁番盆地像是一块海绵,从各个方面吸收着各色人种的各色文化内容,但它并不把它们统一化和规范化,而由它们自由发展,包括人种。

五、安拉的声音在这里回响

从“七圣人麻扎”向峡谷底走去,迎面就见一座四个绿釉尖顶、一个绿釉穹隆的清真寺。寺院不大,估计只能容纳村中的百十来户穆斯林。

寺门敞开着,寺里的地面有层厚厚的黄虚土。我们想进入,却怕犯了禁忌,于是,小心翼翼地站在寺门外朝里张望着。

清真寺是穆斯林行宗教功课、传播伊斯兰教文化知识和举办经堂教育的神圣之地,在我这30多年的新疆生活中,只进过三次清真寺。

看着,就见一位头缠白布、身穿黑袷袢的白胡子阿訇走出寺里的一个房门,站在坚硬的泥土寺院中央,双手手背斜放在嘴前,面向西,朝着天空高喊出一串对我们来说含混但却对穆斯林教徒铿锵的声音:

“安拉,塞拉普,哈衣鲁比,那吾来……”

这种声音和语句我听过几百遍,有一天,一位虔诚的穆斯林朋友告诉我,这是一种“唤醒令”,词意大致是:

“世间无主,惟有真主;沉溺的人啊,大家都来做乃玛孜(礼拜)吧……”

阿訇的喊声刚落,就开始有男人走出自家的房院,陆续向清真寺走来。

男人们走进清真寺,女人们则足不出户,在家中向真主祈祷。

这种礼拜方式在西域大地延续有几百年了,一天五次的乃玛孜教育着人们向着善良迈进。

有人问,清真寺的凝聚力有多大?实际上,从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中便可得知,那就是:顺从真主--真主造化人类的目的绝不是让人们来到世界上贪图享乐、尔虞我诈、极端自私、为所欲为,真主造化人类的目的是让人们忠诚地服从于真主。

我不懂伊斯兰教的圣训,但却知道,长跪叩地的教徒们做乃玛孜时是遵循着20字的礼拜戒训的,那就是:专心,理解,尊重,希望,知耻。

安拉的声音在麻扎村响彻了300多年了。

六、曲折的村落

麻扎村像一个巨大的蜂窝,维族农户家的院落杂乱地依山而建,而村中的小路又很曲折,没有一条直的,像极了羊肠小道。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有一条土路,算是支路,再通向干路,惟一一条象样的路是沿着沟底的一条小河形成的大路,但也只能通过一辆驴车。

甚至有几条路通向了村边的火焰山顶,却很短,因为麻扎村本身就很小,几十户人家,袖珍得叫人站在山顶就可以数清每家每户的院落。

有些屋子已经破败,院子的主墙和角落里堆积着厚厚的虚黄土,似乎已经有很久没人涉足过。

村中的桑树露着灰皮,树杈乱长,有点老态龙钟,若是夏季,则会充满生机,而这个季节显得一派萧条。

几个维族老乡站在一棵桑树下聊天。我就觉得他们真的不怕冷,气温有零下十几度,还有一丝西北风刮向这个高坡处。

老桑树上吊了个手工制作的引体向上锻炼工具,铁丝绑在树干上,底部是根粗木棍。

先是递了几根烟给这几个“阿达西(维语:同志)”。大多数摆手不要,只有一个小伙子自己卷了一根莫合烟。给他点着,问了他们几句汉语,却一个也答不出来,他们还是不懂汉语。我只有苦笑,摇摇头。然后我试着抓住那个锻炼工具做引体向上,抓住木棍后费力地只拉了两个就再也拉不上去了,那付狼狈相引得他们哈哈大笑。随后那个小伙子就一气拉了10个,毫不费力。

闲散的聊天对于我似乎已成遥远的过去--卷一根莫合烟、聊一桩邻里、村庄的家事、趣事,甚至喝一碗酒、抽一根烟……

维吾尔人很直率。于是就想起一桩关于他们直率的故事:

村里的农户买了汽车拖拉机摩托车之类的,县上车管所的人来审验,却仍有不少的黑户车。老乡们就摆了酒席,倒了满满一碗酒给“卡德尔(老乡们管县上的干部叫“卡德尔”)”,说,我们掏钱买了车,给国家交了养路费、油料费,你们还问我们要年检费?喝!喝酒就算我们请你们了,算我们花钱了,年检费,不交了!

七、没有语言、只有笑容的交流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04e19010000k3.html51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