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25 刚到乌鲁木齐就被同学邀请同去吐鲁番观光,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不就是为了见识新疆的美景吗?义无反顾,背起行囊就开始了吐鲁番之行。 第一站到达的是有着亚洲之最称呼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场,它座落在达坂城山口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是南北疆气流活动的主要通道,这里也是新疆三大风口之一。这里现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巨大的风车林立于在高速公路两侧,延绵数十里;风车那白色的塔柱高约24.8米,白色的扇臂长约11.8米,在湛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的衬托下,显得那么的有序、那么的壮观。 第二站是在旅游车上远观中国的死海——盐湖。进入吐鲁番盆地后,驱车于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那望不到边的戈壁,也有绿树成林、野草茂盛的大片绿洲;和高速公路并行的一条河流,时而宽如湖泊,时而窄似溪流,湖畔不时可见原盐堆得像小山,这就是新疆盐湖,是一座带状的巨大咸水湖,面积广达47平方公里。听说这里正在向旅游产业发展,整个景区的目标是达到国家级4A旅游景区,通过旅游项目的建设将盐湖旅游景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盐浴美疗中心,新疆最大的室内综合度假旅游目的地,新疆“山川秀美”的示范园区。祝愿死海复活,让盐湖充分展现它那不朽的生命力。 第三站汽车到达了《达坂城的姑娘》作者王洛宾纪念馆,实际除了简单的个人介绍,这里就是一个旅游纪念品购物处。 第四站到达的是吐鲁番之行的重点景区——高昌故城,是西域最大的古城遗址,这里曾经是西域最大的国际商会、宗教中心、以及亚州巨大的印刷中心之一。它位于吐鲁番市以东约40公里处火焰山以南,艾丁湖北岸,海拔-50米。又叫“亦都护城”。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历时近千年的都城,今天仍可以从其高耸的城墙看出它旧日的雄风。由于古城地处盆地平原中央,城高壕深,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西域的军事重镇。十三世纪中叶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蒙古游牧贵族发动叛乱,多次侵犯高昌国,战争持续达40年之久,高昌终于在战乱中被毁。自此便逐渐被废弃,现在只能见到残垣断壁,任后人凭吊。现存的故城遗址,呈不规则正方形,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城市布局大致与唐长安城相仿,在历经多年建设后形成今天的规模,它主要有外城、内城(宫城和寺院)等部分。 第五站欣赏新疆土艺博物馆——万佛宫:烟云燎绕的火焰山下,郁郁葱葱的木头沟畔,一座人文景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高坡上矗立着,这是一座高大的民族风格建筑群,是由大漠艺术家张文阁先生自筹资金建造的。其正中是砖砌图案大门,一看便知是吸收维吾尔建筑风格和吐鲁番葡萄晾房而设计的,进得大门便是几座大小不一、错落有致、下方上圆的穹窿顶建筑,一股西域所特有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诱人遐想。穿过前院,迎面是三座互相连通的穹顶,穹顶四周布满小塔,酷似金刚宝座塔庙,这就是恢宏的万佛宫,其宫内的壁画色彩艳丽。 游“西游记”中的火焰山:火焰山本身具有独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它是一条年轻褶皱低山,最高峰位于胜金口附近,海拔也只有851米。它主要由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盛夏,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犹如团团烈焰在燃烧。与火焰山荒山秃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一条条穿过山体的沟谷,沟底大多清泉淙淙、绿树成荫,形成条条狭长绿洲。其中最著名的河谷当数葡萄沟了。 第六站是吃了午饭后到达的葡萄沟。火洲闻名遐尔的“清凉世界”-----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的火焰山峡谷中。沟中绿荫蔽日,满沟全是层层叠叠的葡萄架,花果树木点缀其间,村舍农家错落有致,沿途还有许多空心土垒砌专门晾晒葡萄干的“晾房”。葡萄沟主要种植著名的无核白葡萄、马奶子、喀什哈尔、黑葡萄、比夹干、梭梭葡萄、紫葡萄等数十个葡萄品种。这里的无核白葡萄干鲜绿晶亮,酸甜可口,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做“中国绿珍珠”。游客被领到农家品葡萄,看新疆歌舞,甜蜜的葡萄,美丽的维族姑娘和她那醉人的歌舞,令人心旷神怡。 第七站坎儿井:在新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哪里就有繁荣。坎儿井是新疆独有的灌溉系统,新疆人自豪地把它和长城、大运河这些人工奇迹并肩比美。它的水源来自雪山上的冰雪融水。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修建坎儿井可是一个浩瀚的系统工程。人们先要在地面凿下深深的竖井,地下沟渠再相连相通。水在地下运行,为的是减少蒸发量。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据说,吐鲁番一带的坎儿井的总长度就有5000公里。坎儿井维系着吐鲁番人的生存、繁荣和发展。 参观坎儿井归来,让我们感觉到:坎儿井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人文景观,一项旅游文化资源。如果不设法保护濒临彻底干涸的坎儿井,它就会像一些其他文明遗迹一样,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珍惜大自然吧,保护自然,才能保护水源,人类时时刻刻离不开水,人类时时刻刻离不开自然。 下一篇日志我会按体验写吐鲁番之行,而不是这篇颂歌似的吐鲁番之行啊。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