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吐鲁番之行 |
[游记]吐鲁番之行 |
2008-04-14 163.com |
吐鲁番之行 10月2日的吐鲁番之行 趁着十一黄金周的工夫,去了一趟吐鲁番。本来要去喀什的,但是时间短,前一阵子看了央视的新丝绸之路,对新疆境内的景点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向往去丝路访古。 吐鲁番是世界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汇聚的地方,自然对她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车,终于到达了吐鲁番市。和西部的许多新兴的城镇一样,规划整齐,绿化有度,街上熙熙攘攘,不是的还有老外的身影。 周边的民居很有特色,多数的都是两层,一层里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在房子的门前伸出一截屋檐,吐鲁番的气候炎热,以此来起降温的作用。同时,支撑这些屋檐的支柱上雕刻了伊斯兰风格的图案和花纹,有一定的文化传乘和质朴的拙美。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葡萄架,在阳光的折射下,叶子泛起翠绿的光泽,让人联想起称吐鲁番为绿洲的原因。葡萄架下,无一例外,都摆有一张铺了毯子的大铁床,床上有一个一尺见高的小桌子,小巧可爱,作日常餐饮只用。 二楼是类似于碉堡形状的荫房,用来晾晒葡萄干。这个建筑在小学课文葡萄沟一文里有介绍,不多说。 转悠了一圈后,吃了个便饭,然后去中国旅行社报了个团,接着找了个宾馆(广大)住下,等着明天的丝路之行。 第二天一早,坐上旅行团的车上路了。共有八个驴友,其中还有一个从香港远道而来的女士。乘车大概有40分钟,来到了第一个景点,久负盛名的火焰山。 火焰山(因为是十月,又是清早,所以没有火烧的样子,在7月午间可以看到火烧的样子) 火焰山因为它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传说而著名。一是在夏季的七月的午间,烈日炙烤着大地,而吐鲁番周围都是山,缺少水源,地表温度上升的很快,山势又呈半环状,温度又不好扩散开,加上山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质呈暗红色,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犹如云雾缭绕,似着火一般,固有此命名。 周围有骆驼供游人骑行拍照,有西游记里的唐三藏雕塑造型,师徒三人造型各异,生态活灵活现。在人造宫殿的中央有世界上最大的温度计,高5米多。宫殿里有许多和吐鲁番地理人文有关的壁画和铜雕,如有帮助吐鲁番改造坎儿井的林则徐,偷盗壁画的斯坦因,吐鲁番的古代国王等任务。 接着继续向东北方向行驶了30分钟,来到了柏兹克立克千佛洞。千佛洞的地理位置十分的神奇,面向着一条狭长的黄土沙山,沙山下有一条小河缓缓流过,河的两边长了一些水草,白杨和柳树,给荒芜的戈壁腹地带来了些许绿意和生机。背靠的也是和对面沙山类似的山。当年建造千佛洞的僧人,为了当一名苦行僧,选择了这个地方,条件艰苦,人迹罕至,所以一方面磨练,一方面少有世俗的打扰。 千佛洞中的许多壁画都有破坏,当年打着探险旗子的外国文物偷盗分子,将壁画切割下来,编上序号,运出国外。一部分在韩国日本,一部分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还有一部分在德国,二战的时候,其中的也遭遇了战火的侵袭。 还有一些壁画上甩满了泥团,原因是当年伊斯兰东征过程中,和佛教冲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为了利用这些庭院建筑,故将壁画用泥巴遮掩,其中的一部分还被割走了眼睛,民间说佛像的眼睛对小孩的成长不好。人站着能够到的地方都把壁画的眼睛挖去了。屋顶周围的泥团比较集中。 千佛洞的诸多建筑中,不仅有传统的佛教建筑,还有一些圆顶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在佛教占领吐鲁番之前,吐鲁番是个非常发达,融合各大文明的绿洲。有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波斯人,吐火罗人,中原人,回鹘人(维吾尔族祖先)的过往,从壁画为证。 千佛洞的入口以及对面的沙山 道路的尽头就没有了,全长有三百多米。前方的白衣女孩是我们团的,呵呵,美女 由此黑色的门可进入洞内,不过该洞是封闭的,为保护起见,限制开放 千佛洞的尽头 由尽头拍摄到出口的照片 下方的门的造型为佛教风格,上方的圆顶为伊斯兰风格 我也来秀一个,孤身一人前往旅行,多亏美女的照应,呵呵
|
转自:http://strongbow.blog.163.com/blog/static/117055252006928945224/2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