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 新疆 >>> 吐鲁番(点击查看该地其他文章)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旅游景点介绍 · · · · · · 柏孜克里克,维语"山腰"之意,突厥语为"装饰绘画"之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又叫宁戎窟寺,坐落在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上,南距高昌15公里,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共有洞窟 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达12O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在历经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是研究回鹘文化艺术的宝库。 公元13世纪末,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趋于衰败。20世纪初叶前后,千佛洞屡遭外国人的劫掠破坏,至今伤痕斑斑,几乎成了空洞。 最早的千佛洞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开凿历史最早的是17、18两窟,为公元6~7世纪南北朝后期开凿而成的。第17窟中反映"地狱变"的壁画,酷似摩尼教冥府图,为全国罕见。 小忽雷伎乐图窟 第16号窟开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依乐图。图中小忽雷这种古代乐器的出现为中国佛窟所首见,是研究古代西域音乐、乐器的珍贵资料。 忽雷,又叫龙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诏乐。其形制棒状梨形,龙首双弦,蟒皮蒙腹,檀木为槽,据说是由唐代名画家韩滉专请乐工精心制做而成。真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当时,郑中丞是演奏大小忽雷的高手,名声响震一时。小忽雷壁画的出现,说明唐代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的水平。 高昌回鹘国王、王后图窟 柏孜克里克第20窟壁画,绘制有回鹘高昌国王和王后的图像。画像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绘制精美,有很高的艺术性,是整个千佛洞壁画的代表作之一。画中,高昌回鹘王,头戴莲瓣形宝珠冠,身着圆领宽油长袍,中束腰带,脚着黑色长统靴,腰带上佩系小刀、火石、砺石、针茜等日常用物。王后,体态丰满,头戴宝冠,身着翻领窄袖西红色大衣,与《唐书》所载回鹘王后的服饰完全一样。画像旁,标有回鹘文题记,大意是歌颂回鹘国王和王后的文才武略和辉煌政绩。十分遗憾的是这些精美的壁画陈列在柏林博物馆,窟内的彩色照片是根据原作翻拍的。 举哀图 第33 窟后壁,有一幅表现佛涅槃后众弟子默立举哀的致意图。这幅图,艺术地表现了肤色各异、发式服装迴别的佛弟子,十分痛苦地围侍在涅槃后的佛前虔诚祈祷的神态,画面线条流畅,人物造型逼真。 羽人洞窟 柏孜克里克第38窟,是一个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石窟。在石窟后壁,画有三棵树,树下有许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现了对摩尼教的尊崇。 9~12世纪,回鹘高昌是世界摩尼教的中心。这幅壁画就是摩尼教在高昌盛行的证据之一。 经变故事壁画窟 柏孜克里克第51号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壁画绘有《法华经》中的见宝塔品、从地涌出品和譬喻品等经变故事,是高昌回鹘时最有代表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壁画。这一历史时期壁画的明显特点是有了回鹘文或与汉文对照的题记。 窟中之窟的第69号窟 在第20窟中心柱后的后墙壁下,有一小门洞,这就是69号洞窟。窟中南壁画有几个僧徒,双手合十双腿盘屈,正襟危坐,神态自若,悉心念佛。墓然看去,好象是在练气功,抑或是练印度的瑜伽功。其内容到底是什么,有待专家学者考证做出结论。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比较隐蔽,此窟不易被外界发现,壁画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确实是不幸中的大幸。 高僧纪念窟 第82、83号窟,位于崖壁下的木头沟畔,是公元10~11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窟。窟分前后室,曾发现陶质舍利匣。82窟前室正壁中间,绘有山丘。山下鲜花盛开,山上树木葱笼,飞鸟入林,有袒身、饰璎珞的武士,聚精会神拉弓作射猎状,颇耐人寻味。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论坛 · · · · · · 第一个在这里发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游记/攻略 看完欢迎点击“有用”或“没用",一起决定这些评论的排列次序。 发表游记/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