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吐鲁番旅游新亮点-沙漠植物园-旅游攻略自由行大全 |
[游记]吐鲁番旅游新亮点-沙漠植物园-旅游攻略自由行大全 |
2007-09-09 kuailv.com |
吐鲁番盆地的沙漠植物园,平均低于海平面80米左右,是建立在地球洼地上最低的植物园,也是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区惟一的一个沙漠植物园。 这是一处美化大自然的人造景观,是吐鲁番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创造的人间奇迹——沙漠绿洲。沙漠植物园离吐鲁番市区只有10公里路,坐落在盆地腹 部的风蚀流沙区内,这里沙丘连绵,狂风不断,风沙流动速度居全国之首;这里遍布风蚀雅丹地貌,俨然一派海市蜃楼景象;这里是典型的“风库”和“火洲”,大风日多,年平均大风在八级以上者就有近一个月,最多超过两个月。温差变化大,最低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48℃,夏季沙面温度高达8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7毫米,年蒸发量却达到2837毫米以上……这一干旱荒漠区的自然条件之恶劣,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1971年,这里建立了恰特喀勒乡的治沙站,造林治沙,防止风沙危害。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科技人员指导下,经过数年示范试验,利用冬季闲水大面积治沙造林,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于1978年开始规划和组织实施,建立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等单位在植物园进行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重点课题“优良固沙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获得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使植物园的建设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固沙植物引种驯化的科研基地,也成为扩大繁殖、防治沙害的示范试验区,又成为沙漠植物染绿荒原的观赏旅游景点。 目前,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已引种栽培各类荒漠植物约500种,整个荒漠区已是浓荫密布、花团锦簇的彩色世界。这里成为科学工作者进行荒漠干旱区植物种类资源迁地保存和荒漠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中心。 现在植物园已建成沙漠植物分类标本园、柽柳专类园、民族草药园、固沙植物育苗繁殖区以及野生花卉区和珍贵观赏树木区等。沙漠植物分类标本园共引种沙漠植物300余种,隶属于72科、247属,其中珍稀濒危植物43种,独具特色的植物种群有柽柳(红柳)属,沙拐枣属、沙冬青属、白刺属、甘草属、梭梭属等,各属种类已占我国荒漠地区植物种类的80%以上;柽柳专类园已定植柽柳科植物15种,占我国分布种数的83%。柽柳是荒漠植被中十分古老,非常重要的植物,建立柽柳园可以系统研究干旱区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柽柳科的系统发展及多样性保护和永续利用等。程柳开花时如红霞遍野,给沙漠披一身春色。民族草药园别具一格,搜集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草药,重点突出沙漠草药种类,现已搜集50多种,五光十色,香气袭人,成为新疆民族草药研究基地和观赏园地;固沙植物育苗繁殖区主要培育各种优良苗木,特别是沙漠珍稀濒危和特有苗木,供各地沙漠造林引种。野生花卉区和珍贵观赏树木区,也初具规模。 植物园内不仅有完善的道路、排灌系统和配套设施,而且还建立了相应的科研和生活区。实验大楼和专家公寓拔地而起,实验楼内设有种苗实验室、植物解剖室、植物生理室、植物标本室、微机分析室、情报资料室和陈列室、会议室等,现存植物种子标本千余份、植物蜡叶标本近万份,还有各类文字档案及大量图片资料、图书资料等。另外在植物园建立了简易温室、自动气象观察站以及餐厅、车库等接待设施。 如今的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已成为沙漠公园和戈壁花坛,环境优美,林木参天,是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里对沙漠植物的实验手段和研究设施日益完善,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具备了与国内和国际有关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和研究的条件。 吐鲁番植物园培植的沙拐枣、梭梭、柽柳属等优良固沙植物,已在我国其他荒漠地区广泛推广。对荒漠药用植物甘草、麻黄和经济植物枸杞、文冠果、瓜尔豆、油沙草的引种研究,为大规模开展沙产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科学依据。引种荒漠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和保存数量,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园中名列前茅。特别是优良固沙植物的引种驯化成果和荒漠林的大力推广,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吐鲁番植物园建立后,已接待美、英、日、科威特、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的考察访问。每年到植物园考察、观光、实习的国内学者、游客和学生,更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古城遗址区 吐鲁番盆地是新疆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我们从植物园南端徒步两公里就可到达那拉木帕公相古城遗址,残存的城垣是近年才经风蚀由湮埋的流沙中展露出来的。在它的西边,还有一座古城遗址,即让布公商古城,是南北朝时期至元代的遗迹,距今已有1500多年在治沙建设中,也曾经挖出了许多的唐开元通宝古币。与这两座古城连成一线的,由西向东,有交河、高昌、柳中、大小阿萨等多座古代城镇,其寸在时间最早为西汉,最晚至清,多数在南北朝至唐表明在距今千年前后,这条线是一条繁华大道,是古代吐鲁番政治、经济的一条中轴线,沿线是富庶的农业开发区。
|
转自:http://www.kuailv.com/youji/2006_7_17_11_39_549263.htm5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