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喀什风情――新疆游记之六 |
[游记]喀什风情――新疆游记之六 |
2007-07-21 |
7月21日今天继续沿314西行,一路上景观还是绿洲和戈壁,房屋的民族风格更加明显和行人更多是维族了。途中在一个五彩山边留影。 彩色的山和戈壁植被 最有意思的还是我们车队有一辆汽车在炎热的戈壁滩上罢工了,没有油了,幸好离最近的加油站只有十来公里。前面的车提上油桶为他添加动力。在加油站第一次看见成熟的新鲜无花果,一元钱两个买来尝尝,甜而不腻,有淡淡的清香。中午吃饭的地方叫西克尔镇,属于伽师县。这里盛产伽师瓜,但是深绿色的瓜皮布满浅黄色的裂纹,有点像哈密瓜。味道比哈密瓜好的多,又甜又脆,香味浓。等待吃饭的时候,拿出相机随便拍照,镜头前挤进来一个大方的维族小男孩,给他照了以后,他还要求马上看回放,一群孩子都来到我面前,我指着伽师瓜,他们迅速拿着自家的伽师瓜在我面前摆好了pose。卖瓜的大妈比比划划要求我给她的孙子单独照一张,小男孩飞奔回去,拉出略懂汉语的妈妈,写下地址要我寄照片给他们。 伽师县西克尔镇的孩子们 下午2点多钟,我们就来到喀什,途中遇到维族送葬庞大的队伍,向路边的墓地走去。我们先参观的是阿帕克霍加墓及四周的清真寺。 阿帕克霍加墓 墓确实华丽、古朴,外表镶着蓝底白花琉璃砖;主墓屋顶呈圆形,外面是绿色琉璃砖贴表,其间夹杂一些各色花纹的黄色、蓝色瓷砖,看上去既富丽堂皇,又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墓内拥挤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坟头,也没有细听讲解员的解说。 年代久远的讲经堂,需要木棒来支撑了 清真寺中每一根柱子上有精美且不同的雕花 幸好这里还有里高低寺,和礼拜间可以看看。这里刚刚做完礼拜不久,伊斯兰的教义,女人不能进入清真寺礼拜。仔细听了清真寺前讲解员的解说,细看每一根雕花都不相同的廊柱。因为我们的车载电台,把喀什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车召唤来了。为了联络方便的电台在这里遇到了麻烦。留下部分人去协调解决电台的问题,其余的人继续参观,接着来到高台民居,体验纯正的维族风土人情。这里正在对民居进行供水和下水系统改造。希望通过改造这里的人们能生活得更好一些。 从街上拍到的高台民居轮廓 老城由一条条陌生的巷道连接,土砖木屋和天桥,土墙和木头椽子,在无遮无挡的太阳照射下,土黄色建筑显得非常刺眼。导游带着我们在一个个维族人家中穿梭,都是在家做生意的人家。我对出售的特产没有什么兴趣,也跟着走马观花看看,更好奇他们的民居建筑,有的人家房屋很大,有的小的甚至有点局促,一般多有一个院子,都是两层,上面是一个平台。 民居小巷和屋内庭院 烈日下只要一进入房间,就会感到非常惬意的凉爽。无论庭院的大小,你总是能发现处处都有绿色的植物,大的庭院里在地上栽种着无花果,树上挂满了果实,小的地方用花盆栽种着各色花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这种方式实现他们对绿色的向往。人们在这里闲散的生活着,当我们举起相机准备拍摄一群衣着鲜艳正在扎堆边闲聊边做活的维族妇女时,她们尖叫、摆手示意“No”。 谈话中的少女,向我们说“hello”的小男孩 这张最有意思,一边是羞涩的少女,一边是大方的男孩,远处是小巷中的摇篮 出来后去著名的喀什大巴扎,一个巨大的市场,新疆的干果、英吉沙小刀、地毯、圆帽、马鞭、雪莲、头巾等,周边国家的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基本上都是维族人在做生意。他们是天生的生意人,只要你驻足还没有问价,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留住你,然后操持着喀什普通话,慢慢跟你一一推荐他的商品,直到你掏腰包为止。我们一行中竟有平时特别持重的人在维族兄弟的强大攻势下居然在这里卖了英吉沙小刀。我没有强烈的购物欲望,很快逛完巴扎里面,就逛到市场外面马路上,有很多当地人在这里买卖水果,像车厘子一样大小的红色或黄色的李子,买的人无法告诉我这东西究竟叫什么,还有一盆盆的无花果。看来这两样水果应该就是当下的时令水果了。巴扎里面的生意人还能说一些汉语,这里的卖家能说汉语的就不多了。问他多少钱一公斤,听起来好像是一毛钱,不敢相信,于是掏出钱连比带划终于清楚了李子一元一公斤。黄绿色的无花果一元钱4个,无花果越成熟,绿颜色越浅也越软,他用无花果宽大的树叶托着你选好的果子递给你,远比塑料袋更环保。本来准备去吃晚饭的地方,外面停满了车,没有座位,后来了解到这里在举行婚宴,我们只好另外找一家了。例行公事吃饭,抓紧时间休息。 喀什大巴扎街头以及街头的生意人、买的干果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cqsunny.bokee.com/tb.b?diaryId=12638698 2006.8.2617:20作者:巴山夜雨 |
原始链接:http://cqsunny.bokee.com/viewdiary.12638698.html |
转自:1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