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喀什-土鱼网之自助游省钱攻略 |
[游记]喀什-土鱼网之自助游省钱攻略 |
2007-07-21 |
[编辑] 概况 [编辑] 历史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在秦末汉初,喀什为西域三十六国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一带)、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莎车、依耐(今英吉沙)、子合(今叶城)、西夜(今莎车城南)等诸国地。 当时,这些地方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与中原地区有商旅往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喀什与中原的联系。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公元74年,东汉名将班超出任西域都护,这里是大本营,驻守长达17年。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这里曾留下唐僧西天取经的脚印。五代至宋,先后为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所管辖。喀喇汗王朝时期,曾以喀什噶尔为首府。元代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明代,喀什为西域四大回城之一。直到15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线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清乾隆时期,这里一度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驻地,清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设置了喀什噶尔道,共辖有疏勒、莎车两个府和英吉沙尔直隶厅、蒲犁分防厅、和阗直隶州。民国年间,先后在此设立第三(喀什)和第十(莎车)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南疆区党委、南疆行署和喀什地委、喀什行署驻地,以后莎车专区并入喀什行政区至今。 [编辑] 地理 喀什地处中国西部边陲,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地处在东经71°39′,~79°52′,北纬35°28′,~40°16′,之间。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与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乌恰县和阿克陶县相连,东南与和田地区的皮山县相连。喀什地区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国、巴基斯坦国接壤,边境线总长888公里。周边邻近国家还有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印度3个国家。 [编辑] 气候 年平均气温11.80℃;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7℃。一年中最高温度 34.9℃,年日照2652小时,年积温高达4702.5℃,无霜期224天,年降水量仅121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162毫米,气候较干燥。 因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5个气候区:一、喀什平原气候区。包括喀什北部、中部广大冲积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4℃~11.7℃,年降水量39~664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变化显著。日照长,蒸发强,气候干燥。冬季低温期长,夏季长而炎热。春季升温快,常有倒春寒;秋季短促,降温迅速。春季多大风沙暴.浮尘日数频繁。二、沙漠荒漠气候区。包括巴楚南部、麦盖提东部和叶城东北部,属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区。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上,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冷暖变化剧烈。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40毫米以下。风沙多,日照强。三、山地丘陵气候区。包括叶城中部,巴楚和伽师北部,疏附、英吉沙和莎车西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下,冬季较长,夏季短促,年降水量在7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时有大雨甚至暴雨山洪发生。山区河谷地带气候适宜,夏季温热,冬季偏暖。四、帕米尔高原气候区。主要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多,光照充足,辐射强,天气晴朗。五、昆仑山气候区。主要包括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南部和叶城县南部。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山峰终年积雪,气候严寒,空气干燥,低压缺氧,风大雪多,天气多变。全年可分为冷暖两季。 [编辑] 旅游局 [编辑] 旅行社 [编辑] 书店 [编辑] 邮政通讯 [编辑] 邮局 [编辑] E-Mail和互联网 |
原始链接:http://www.tooyu.com/wiki/E59680E4BB80 |
转自:2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