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喀什 |
[游记]喀什 |
2008-05-22 sina.com.cn |
喀什 2005-11-21 11:23:25 大中小 喀什是在一股可见的黄色浓烟和一股不可见的臭鸡蛋气味中展开的,它进入我记忆的方式如此独特和深刻,以至于数月之后我想起喀什还能清晰回忆起那怪兽般排吐浓烟的烟囱和关紧了车门也若有若无的臭鸡蛋味——或者是硫化氢味,我的化学不好,之所以还记得硫化氢也是因为实验课上它的味道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 进入喀什以后,黄色浓烟就看不到了,只是空气和天空都是灰蒙蒙的,而那挥之不去的臭鸡蛋味还在一直纠缠着我们。一样纠缠着我们的还有喀什的交通,我国外的朋友到南京来第一个印象就是交通太乱,在国外都是没有车就走不了路的,在南京却死活不敢开车,就是坐上的士也是一身冷汗一个劲让司机慢点,原来我不理解还笑他们胆子小,可等我到了喀什就一下子明白了。牛头、夏利、面包、人、驴车……你能想到的公路交通工具都在公路上随心所欲地开着,每一个动作都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全无规律可言,记忆里没看到一个交警,我们车队的老司机们也冒汗了,彼此提醒一定要小心。按照到一个新城市的惯例,大家先去找酒店,找了几个不错的地方,都说现在是喀什旅游高峰都定满了,后来到了塔西南邦臣酒店,仍旧没房间,说是明天应该有,考虑到要在喀什住两夜,我们就预定了明天的房间然后继续找酒店。最后实在找不到酒店就胡乱找了个地方住下,老师是个高效率还讲究统筹方法的人,定房间的时候顺便还把明天游览喀什的导游搞定了,实在让人佩服。解决好住宿问题后进入每到一个新城市的第二个步骤——吃饭,因为大家都累了,随便找了个地方吃了顿川菜,可惜做的味道实在不怎么样,而且那片区域仍旧弥漫着一股臭鸡蛋味,胖子好大概是受不了这个味道了说要回南京,然后开始想办法定机票——其实他是要急着回南京谈一笔三千万美金的大单子,而如常和上上签也说有事情在考虑是否提前离开。点点走了以后,我们的队伍面临再一次减员,不过不管怎么样,今天晚上,我们的人还算齐全。 香妃墓 一觉醒来,早上和导游碰上头就开始在喀什城里乱逛了,导游是个小姑娘,汉族,叫润菲菲,挺漂亮,也挺文静,可是作为导游文静就不太合适了,一路上她基本起到指路的作用而不是导游的作用,即使导游,也是寥寥数语,听得我们不明不白,好在我们都是一群粗人,对人物风情历史掌故并不在意,她不说也就由着她不说,只是自己瞎看看乱逛逛,偶尔和小姑娘开个玩笑问她些什么她也不是说得很周全,心里就想这样的导游真叫逗。 我们的车队穿过一个大菜场(后来导游小姐说那是著名的喀什国际大巴扎时吓了我一跳)到了香妃墓。其实这里是伊斯兰教白山派领袖阿帕克霍加等七十二人的家族陵墓,而香妃是七十二人中唯一的女性,实际上香妃的墓地远在河北的清东陵,这里最多不过是个衣冠冢,可是一名美女的衣服还是胜过七十一个宗教领袖的躯体,人们还是把这里叫做香妃墓。香妃名伊帕尔罕,漂亮聪颖能歌善舞温柔迷人自然不用说,还有个好处是身上不洒任何香水却能散发出一阵阵令人陶醉的沙枣花香,常常把蝴蝶都招来了,和蝴蝶一起招来的是乾隆,于是伊帕尔罕被传旨入宫册封为香妃。香妃墓的外墙使用的是釉面砖,和马赛克一样,这最早是由古阿拉伯人掌握的一项建筑技术,颜色以绿的蓝的黄的为主,贴放的看不出什么规律,有一些贴砖还脱落了。陵墓的四角是四根圆柱杵在那里,中间是个巨大的穹顶,顶上都是圆球和月亮。其实香妃墓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在现在人眼里,并不觉得好看,相反倒是觉得陵墓旁边的大片墓地还有大小经堂礼拜堂颇具伊斯兰夯土建筑的特色,触眼之处,一片苍黄,厚重而悲凉,很有历史感。时间就是这么有趣,它把过去显眼的变成现在不显眼的,而把过去普通的变成现在突出的,似乎总在颠覆着一成不变的概念。香妃墓的里面也很简单,一具具棺木上面盖着绸缎放在个普通台子上,后面高点前面低些,有些棺木大些有些小点,一览无余,哪里象汉人皇公贵族的墓,豪华奢侈的了不得。西安附近的墓地,随便哪个都比这个墓来得神秘神气,秦皇陵乾陵茂陵自不必说,就是个小小的懿德太子墓也不在香妃墓之下,墓道老长老长,由此看来伊斯兰教还是很简朴的。 比看房子好玩的是看花看草看树看水看人,花是鲜红粉红一丛一丛一簇一簇的,草是绿的树是高的,加上满清真寺里甜甜的是沙枣香,让人想起有个美丽女子身上的味道,还有白胡子的老人,坐在驴车上的青年男子,穿着鲜艳衣服的维族姑娘,卖刀的小男孩,拨弄乐器的小女骇……看着这些你可以感受的到但却说不清楚的维族人鲜活的历史,感觉很好,太阳鱼拍了很多这样的照片,现在看看,有几份感觉几份留恋。 大巴扎 关于大巴扎,新疆再一次让我们失望。当我们从香妃墓回来路过国际大巴扎的时候导游小姐再次问我们是否停留,我们在人流中把车停下来看了看,大家的结论还是菜场。 想象中的国际大巴扎是以工艺品为主的,是出售审美价值的;而眼前的大巴扎完全以生活用品为主,从吃的穿的的食物衣服到用的水壶什么的,是出售实用价值的。这给我们造成的心理落差实在太大,我们是游手好闲华而不实的,对实用价值没什么兴趣就是揣着钱冲审美价值来的,可是结果实在太出乎我们意料了。还亏得我们一路上所到之处都没怎么买东西,心想到了喀什就好了,有著名的国际大巴扎,有各种各样的维族纪念品或巴基斯坦物品供我们挑选,可现在看到的只有馕、羊肉(还是生的)、颜色艳丽做工低劣的衣服、锡皮水壶……润菲菲看出我们的失望,对我们说原来的国际大巴扎拆掉了,现在基本上就是这些,艾提尕尔清真寺附近应该还有一个,问我们去不去,我们自然不死心,说去,于是上车走人去下一个巴扎。 去艾提尕尔清真寺的路上有一个红灯,等了好久不见变绿,周围有的车也不管,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我们正考虑是否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一个老人猛敲一刀的车窗,一刀一阵紧张手就自然而然放到了“丛林一号”的刀把上,然后摇开车窗问老人怎么了。老人说这个红灯是坏的要我们别等了。一刀谢过老人我们大笑着又继续走,永远亮着的红灯,是路标吧,喀什的交通真有一套。 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外墙呈明黄色的,结构和大多数伊斯兰建筑差不多,四角四根柱子,上面顶着圆球和月亮,不知道是不是嘹望用的。正门附近在施工,进不去,于是导游带我们往侧门走。正门到侧门的路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摊贩,卖日用品的卖手工艺品的卖装饰品的卖主食卖零食的,一间间小门面黑洞洞的,里面的东西摆得拥挤不堪杂乱无章,不过随便挑起一件价钱都不便宜,一个铜壶铁碗什么的也敢要上大几百,远远超过我们的心理价位,心想这喀什宰人宰得也忒狠了点,于是大家只是随便看看并没有买什么。还有一条街都是牙医,门口的招牌或高高挂起或放在地上靠着,颜色鲜艳,图案夸张,象极了毕加索后期的抽象画,只是里面还是黑咕隆咚的,估计吃东西都看不到,那里还敢去看牙啊?更多的是卖吃的,卖馕卖烤肉卖烤包子卖馕坑肉的,到处都是,不过看上去吃烤肉烤包子馕坑肉的好象外地人居多,而本地人一般盘腿坐着或者用手肘靠在地毯上,喝着茶水吃着馕,难怪eaglexie说一份拌面对当地不少人也是很难得的呢。不过他们看上去倒是很悠闲,我们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我们;我们要跑上几千公里才能看到不变的他们,而他们在那里动也不用动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我们;我们东奔西走忙忙碌碌是一辈子,他们喝喝茶晒晒太阳也是一辈子,同样是生活,形态竟然有如此大的变化,内容和本质有没有外在这么大的变化?我不知道。 艾提尕尔是节日礼拜场所的意思,所以每逢礼拜日和节日,成千上万的伊斯兰教徒就会集结在礼拜寺及大门内外的广场上,身着节日盛装的维族男青年还会跳起“萨满”舞,十分热闹。不过我们来的时候,既不是礼拜日也不是节日,虽然艾提尕尔清真寺的侧门歪还是挤着很多固定的流动的摊贩,但是一进清真寺里面就立刻清静了。走过一条石路,上平台,被导游小姐告之要脱鞋。我们说要是鞋被偷了怎么办?导游小姐说不会的,盗窃是伊斯兰教大罪,更何况是在清真寺,哪里有人敢偷东西。我们说那全国怎么有那么多新疆小偷?导游小姐说他们不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其实我们也就是胡乱问了玩儿,看了地上那么多双鞋子也知道没有问题的,大家都脱了鞋子走在信徒们做礼拜的地毯上,地毯质地有点粗,挺扎脚。伊斯兰教是不讲究偶像崇拜的,信徒都是遥向麦加祈祷祝愿,所以没有佛教那些佛像壁画可以看,一个大礼拜殿空荡荡的,唯一有些说法的是一块名贵的地毯,好象是伊朗总统送的,据说有人开价多少多少美金的也没有卖。那块地毯很大,所以折叠起来放在礼拜殿中间,周围用绳子围着。不过一块折叠起来的地毯实在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礼拜堂里面又静又暗,有点压抑,我们兜了一圈赶紧出去了。出去以后大家四仰八叉躺在外面的地毯上晒晒太阳吹吹风,聊天的聊天,休息的休息,哄闹的哄闹,玩了会儿就走了。 老城 老城的街道几乎都是冲着艾提尕尔清真寺开口的,所以从艾提尕尔清真寺出来,很轻松地就进入老城。进入喀什老城后我才发现新疆真是个好地方,它似乎从来不肯真的叫你失望,它总是在你失望的时候给你些新奇与惊喜,给你些想象中和想象外的东西,能得到自己想要和超出想要的东西,是心满意足的。 当我们走入老街的时候,我发现这差不多是我想要看到的喀什了。来的游客多了,城市也在发展,新建筑与新生活不可避免的要对老城发生影响,所以这里甚至没有高昌故城的那条街道更具古朴的伊斯兰风情,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因为老城让我觉得既好看,又好玩。 说老城好看是因为老城的建筑和人。看惯了都市的花花绿绿钢精混凝玻璃幕墙,看到老城的班驳墙影一片苍黄,心里就觉得好看喜欢。都是黄色的房子,也有不同,有些房子是夯土结构的,做不出钢筋混凝土所能表达的直线条,所以整个房屋显得圆融而柔和;有的是砖石结构的,质地就象我们这里的红砖,不过它是黄色的,房子就砌的平平直直方方正正,显得坚硬而顽强。有时候一条窄窄的巷子一边是夯土房子一边是砖石房子,于是阳刚和阴柔就在巷子的两边站着,头顶是蓝白色的天,巷子深处还常有穿着鲜艳衣服的姑娘站着聊天。维族女子穿的衣服颜色一般都很艳丽,大概是房屋颜色太单调的缘故。而维族男子穿的一般是黑、白、灰三种颜色的衣服,于是女人的着装几乎成了唯一的彩色和暖色,何况还是美丽的女人,这就更加好看了。我的游记是断断续续的,写一些给朋友看一些,朋友看了一是觉得我好色,二是疑惑维族姑娘真有那么好看吗?这里统一给出回答和解释:我是有些好色,但维族姑娘也的确漂亮。我们对女性美丽的定义是大眼睛高鼻梁好身材,维族姑娘基本上都是这模样,所以就觉得漂亮了。不过这也仅限于姑娘,等维族姑娘长成大妈就不怎么好看了,一个个好象生面人发成了熟面人,活脱脱都是俄罗斯厨娘的造型,让人实在有些想不明白这变化如何发生的。总之,我在新疆的日子没见过太多难看的身材不好的姑娘,也没见过什么好身材的大妈,时间真是会和人开玩笑。不过时间对维族男子倒是好得很,维族男子用世界性的审美眼光来看是比较帅的,如果他们把自己收拾的更干净清爽一点会更好,毕竟不修边幅狂放不羁只能浪漫一时,难以共处一世,讲究点个人卫生对身体也有好处。而且时间对待维族男子也不象对维族女儿那么残酷,先给了她们少女的花季却又收回去还扔给她们一身全世界女人都为之痛恨的赘肉,时间对维族男子似乎是越老越好的,这些维族老人到老也并不肥胖臃肿,只是有些驼背,年轻男子穿深色衣服的多,而老人穿浅色白色的多,再配上一捧白胡子,眼光深邃,看上去宽宏、睿智、慈祥,经得住咀嚼,很有味道,某种程度上比漂亮的维族姑娘更好看。同样好看的还有孩子,维族的小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漂亮的象天使,眼睛大而水灵,鼻子小巧玲珑,皮肤白里透红,在大街小巷上跑来跑去叫来叫去,也不认生,我们拍他们,他们就对着镜头笑着给我们拍,还伸出手来抓我们的相机,大概是见惯了游客见惯了相机的缘故。有了这样一群孩子的存在,也就是有着生命、天真和未来的存在,于是喀什老城就圆满了,象是座天使之城。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1c27f010000j8.html3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