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库尔勒之行 |
[游记]我的库尔勒之行 |
2008-04-09 sina.com.cn |
我的库尔勒之行——夜游龙山 2007-07-18 21:53:51 大中小 我的库尔勒之行——夜游龙山 2007年7月8日——12日,我有机会与我们的头和可爱的小亮一起前往库尔勒参加“2006年度新疆广播文艺评奖及新疆广播协作体年会”。这是我第二次到疆内哈密以外的城市,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尤其是之前有听过同事们讲过库尔勒的美丽风光,讲到那里的城市建设,绿化工作;还有就是提得最多的美丽的孔雀河以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又风味独特的小吃。。。。。。 9日的下午5点多,经过15个多小时的火车电波,走出了晨昏颠倒的车厢,天公作美,刚下火车就遇到库尔勒久违的下雨天气,淅淅沥沥的雨丝立刻象美丽的天使驱散了我们的旅途劳顿。从火车站到我们所下榻的宾馆大概有几公里的路程,沿途透过雨滴斑驳的车窗,看到一片一片的绿化景观,嗅到湿润的空气里带着绿树花草的淡淡的香味,第一感觉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到宾馆完成报道事宜后,头带我们顺着巴州宾馆的那一条街区,缓步而行,不时感慨几年来库尔勒的城市变化,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高楼,还有30多层的几幢高楼。人行道上,来往穿梭的人群从身旁走过。经过一些大的广场和空地,一些小摊主们开始陆陆续续的忙碌着即将到来的夜市生意。 龙山,距离城市只有三公里。说是山,其实是一个较大的山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站在公园的至高点上,举目四望,四周的山丘全都是光秃秃的。唯独龙山被密集的植被所覆盖,有些树木已经郁郁葱葱,有些明显看出种植时间不长,依稀可以看到它们所扎根的土地原本是多么的贫瘠。据陪同我们的巴州电台副台长倪然介绍,七年前的龙山与现在没有绿化的那些土丘一样毫无绿意的、光秃秃的一片,这里原本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而眼前龙山上这87公顷的数百万棵植物中,没有一棵树是天然的,都是库尔勒的林业职工和当地干部群众种上去的。倪然台长说,她在库尔勒呆的十几年中,可以说见证了龙山从荒凉的山丘变成今天的生态公园的艰苦卓绝的历程。据了解,因为缺水,目前龙山公园绿地灌溉都采用以色列滴灌技术,一亩绿地仅科技成本投入就高达1200元。 听倪然台长说,曾经有外地人来到库尔勒,看到龙山的绿化工程不理解,说库尔勒城市建设虽然发展很快,但农村基础建设还是不好,为什么花这么大的代价来绿化一座荒山呢?其实,他们不知道龙山的生态环境对于库尔勒的特殊意义。几年前,如果遇到沙尘天气,库尔勒城区能见度只有几十米。而目前,不仅沙尘的危害越来越小,而且这里的沙尘天气也从几年前的年均三十多天减少到了十几天,城市平均气温也有所下降,生长在库尔勒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绿化龙山的功劳。这是库尔勒几届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对于库尔勒生态建设所完成的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据了解,每年的植树时节,库尔勒广大干部群众包括部队官兵、机关干部、院校师生、企事业员工等都参与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先后斥资6900万元,引进高新科技地灌技术,硬是将昔日极地干旱的戈壁荒山--龙山和周边绿化成了一片生态环保风景区。看着龙山郁郁葱葱的绿树,听着库尔勒人讲述他们引以为豪的改造龙山的气魄和故事,我不由得对库尔勒几届领导的远见卓识和库尔勒人的一种精神而深深的折服。 我不知道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为什么会选择龙山这个地方作为一个游览的项目,因为库尔勒作为一座南疆美丽的城市,可圈可点的景致应该说是很多的,能够在原本紧张的行程中,而且选择晚上挤出时间来夜游龙山足以说明龙山在这座城市人们心中的位置。它仿佛是库尔勒体现城市精神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或者就是一面旗帜,足以让每一位来访者都心生敬意。站在龙山之巅,感受着清风徐来,树波涌起的临风的洒脱,放眼望去,库尔勒一座城市的大部分城区都能尽收眼底。已经是华灯初上的时候,城市的街灯摇曳着万家灯火,光怪陆离的样子透出一种现代都市特有的勃勃生机。尽管是在晚上,却依然勾起我的无限遐想,我想起了乌鲁木齐的红山,站在红山上俯瞰首府应该也会体验这样一览无余的宽阔吧;我还想到了阿克苏的柯柯牙工程,那似乎也是一种精神的缩影吧,昔日的亘古荒漠经过了长大20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已经变成了莽莽林海,成为“全球五百佳境”之一、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区红色旅游基地。我又想到了我的故乡哈密,假如让我带着一帮外地的访客,我该带着他们去哪里感触哈密的精神呢?于是我想到了正在哈密轰轰烈烈开展的“千里长廊绿化工程”。 同样是经历了干旱缺水、风沙肆虐的危害,哈密地区从2005年开始明确提出了以国、省道绿化为突破口,在城市和农村主干道路两侧建起条条绿色走廊。2005年,哈密地区启动了国道312线、省道303线、302线的绿化工程,调集多方力量,投劳63万人次,当年便绿化公路里程108公里,完成造林面积1.09万亩,林木成活率达90。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如今当你穿行在S303的道路上,看到绵延几十公里、道路两侧宽25米的绿化带;当地看到那生机勃勃的榆树,吐露芬芳的丁香;当你沿着这条绿色的生命“丝带”,一直延伸到欣欣向荣的哈密广东工业区,你也会体味到同样的一种精神。 据了解,2007年哈密地区总的造林面积将达到4.6万亩,共栽植各类树木576万株,其中由全民义务植树完成450万株,占全部总任务的78%,全民义务植树成为造林绿化的主要形式。区域内参加全民义务植树人数达到12万人,参加人次达到63万。按区域总人口计算,人均植树达到11株,按适龄公民计算,人均植树达到19株。义务植树尽责率和人均植树量在哈密区域造林史上要创下新高。我不禁欣慰起来,因为我也曾是哈密“千里绿色长廊绿化工程”植树大军中的一分子。尽管这些造福子孙的工程才刚刚开始,尽管树立在国道、省道两旁的树木植株还是那样单薄细瘦,但作为哈密人,我似乎已经感受到若干年后那片郁郁苍苍,林波荡漾的绿色,我渴望那片绿色。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当一群群陌生的访客徜徉在哈密“千里绿色长廊”中的时候,会如同我今天的心中一样,也能够读懂一种精神吧。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08ec501000870.html38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