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喀纳斯图瓦人(三) |
[游记]喀纳斯图瓦人(三) |
2008-05-22 sina.com.cn |
当你听到悠扬的“苏儿”声音响起,会一下子屏住呼吸,洗耳恭听,那是怎么的一种声音呀,那么深沉,那么忧郁,那么绵长,那么优美,那么动听,如泣如诉。如同悠然看到了阿尔泰延绵的雪山、看到了经久不息的额尔齐斯河、看到了美丽的喀纳斯湖畔、看到了广袤辽阔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看到了云杉苍松、蓝天白云、看到了阳光照耀着大地,鸟儿在欢唱、虫儿在低吟、万物在生长、天边一轮美丽的彩虹……这绝世的天籁之音,会深深震撼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灵,那绕梁不绝的曲调是在赞美神奇的喀纳斯?是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是在倾诉着延绵的思念?……当成吉思汗的铁骑绝尘西去之后,日落日出,喀纳斯湖畔这片肥美的草地就一直沉静着,除了阿尔泰山脉冰雪融化后潺潺的流过,只有图瓦人的“苏儿”哀婉幽咽的低鸣了千百年。 眼下额尔德什老人已经去世,当初他在13岁开始学“苏儿”的时候,完全出于对这种乐器的喜爱,他用了10年的功夫才掌握了技艺。老人一共可以演奏13首曲子,其中有8首是他自己创作的,如每次必吹的《美丽的喀纳斯湖波浪》、《雄伟的阿尔泰山》是他中年时创作的。其它曲目如《黑走马》等是他的祖先传下来的。“苏儿”曲调沉郁苍劲,整首曲调比较平直,变化不大,让人惊奇的是,在低沉的主旋律中常常会出现比较委婉欢快的音阶,能够完成一个美丽的合声。 近年,“苏儿”已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有学者认为“苏儿”就是现存的古代音器胡笳。胡笳在古代流行于塞外和西域一带,最早的胡笳是“胡人卷芦叶吹之”,后来则用芦苇制成哨,装在无孔的木制管上吹奏,多表现悲凉的情绪,如蔡文姬长诗《胡笳十八拍》。魏书《笳赋》中说:“乃命胡人操笳扬清吹之,东角动南徵,清羽发浊商,刚柔待用,五音并进。”这段描述,证明胡笳能奏出宫商角徵羽等五个音阶,而不是单管无孔只能吹奏单音。学者认为,“苏儿”,可能产生在汉唐之前。所以“苏儿”又被音乐研究者们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乐器及西域历史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惜,目前额尔德什老人独有的吹奏技艺尚无后人传承。他的两个儿子通过学习,勉强能吹奏几首曲子。据说当地政府为了开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已组织10岁左右的小孩开始学习此种乐器的吹奏和“苏儿”的制作。 这里的老人会告诉你,他们世代生活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几百年来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有人说“时间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需要消磨的东西”。他们距离布尔津县城170多公里,一年中有7个月被大雪封山,他们的交通主要靠马匹和爬犁,他们中大多数人一生没有走出过喀纳斯,如果不是喀纳斯景区的开发,他们一生都不会听到外界的声音……。他们图瓦人个个勇敢强悍,勤劳朴素,个个善于骑马、滑雪,并且能歌善舞,他们以肉和奶制品为主食,以游牧、狩猎为生。图瓦人几乎仍处于游牧时期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畜牧和种植大麦,种植完全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他们几乎没有田间管理这个概念,从不浇水、施肥和锄草。他们在河谷种上大麦,就上山放牧,秋后回来收割,亩产一般可达200公斤。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abe18c01000aqe.html2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